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水調歌頭丙辰中秋北宋蘇轼

水調歌頭丙辰中秋北宋蘇轼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8-16 05:19:22

文/沁綠筱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绮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别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婵娟。

水調歌頭丙辰中秋北宋蘇轼(蘇轼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1

我讀蘇轼詞,喜歡反複讀,有時信手翻開一頁,翻到哪首就讀哪首。恰如窗外的風,吹到哪朵花就是哪朵花。詞中的文字是不變的,變的是讀時的心境。恰如世間事總是相似的,不同的是看時的閱曆。

若是在中秋節這日偶然翻到這首大家耳熟能詳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那便算是緣分了。這首詞乃蘇轼于熙甯九年中秋節所作,那年蘇轼于密州任太守。“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蘇轍,字子由)”,蘇轼對月歡飲,思念遠在齊州的弟弟蘇轍,信筆縱情寫此詞,蘊含對宇宙與人生的哲思。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阙,今夕是何年。”中秋佳節,月光朗朗,蘇轼酒酣處舉杯問天:明月是何時出現的。因有飛越之心,蘇轼又揣測月宮今夜是何日子。彼時蘇轼因與當權的變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見不同,自求外放。青天明月的招引使蘇轼不囿于自我的渺小,轉而于探尋宇宙奧秘中超越自我。宇宙奧秘成了他的精神歸宿。然也,在仕途經濟中找不到人生答案,往宇宙中尋求亦是智慧。蓋因人寄情于曠闊的宇宙中,人世的得失榮辱就會被一筆勾銷,人也會獲得精神上的解脫與超然物外的理趣。

水調歌頭丙辰中秋北宋蘇轼(蘇轼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2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蘇轼把回到天上稱為“歸去”,自是将自己暗喻為谪仙人,但又何嘗不是暗喻他原本居京為官,而今卻被排擠在外,期盼回到京都去?亦因此,他才會因害怕“瓊樓玉宇”太高,自己經受不住那裡的寒冷,而對“歸去”有所遲疑。他好似看透了,也想開了。跌落在地又如何?在人間對月起舞,弄光戲影,不亦樂乎?

畢竟,北宋的政壇,有“瓊樓玉宇”之怡然,亦有“高處不勝寒”之悲辛。往上爬,未見得是好事,或許會被政敵讒害,或許會與“精緻的利己主義者”同流合污。而官場上是不乏“精緻的利己主義者”的,他們總能洋洋得意地披着世事洞明、人情練達的外衣,圓滑世故,熱衷于仕途經濟,卻毫無真正為國為民的熱情。蘇轼不然,他心中有個“正”字,是坦蕩的有道君子。倘使不能居廟堂之高與君共治天下,那麼處江湖之遠與民同心同德亦未為不可。何況,他是重理想抱負的經濟派,亦是重精神感受的性情派。他性情之心發動時,亦能尋覓到煙火人間的樂趣。

我們往往隻認為出類拔萃不易。出類拔萃也确實不易,蓋因它需要“勤自鍛煉,增益其所不能”,需要優秀的品性和驕傲的内心。但融入煙火人間也許更難,于事業控而言尤甚。畢竟,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鼈的事業控,未必就能安頓好躁動的心,過好尋常的日子。煮粥炒菜、洗衣疊衣這般日複一日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也可能是難以跨越的溝壑。融入煙火人間需要我們心平氣和地找到世間的歡悅。譬如,在重複的日常裡培養注重細節的習慣;甚或,接受輝煌後的落魄,容忍周遭環境的惡劣,苦中作樂。

于蘇轼而言,與其執迷于高處的璀璨奪目,不如看清了高處的風刀霜劍,然後在人間翩翩起舞,玩賞月下清影。無論在多麼低窪的地方生活,他都會深具别人無法取代的光芒。他總是能在螺蛳殼裡做道場,在逼仄的處境裡細巧地騰挪閃展,然後把體悟出的哲理記錄下來,賦予我們充滿哲思的文化盛宴。他讓我們深悉:人生有時美在那種人間的煙火,美在那種細碎而幽雅的日常美學;即使真的心在高處,也可以偶爾回歸人間,畢竟沒有誰能永遠活在高光時刻,融入煙火人間是人生必修課。

水調歌頭丙辰中秋北宋蘇轼(蘇轼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3

“轉朱閣,低绮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别時圓?”望月興歎,月轉過朱紅色的閣樓,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戶上,照着難于安眠的蘇轼。月不該對人有怨恨,為何偏在蘇轼與弟弟多年未見之時圓呢?月圓思親,乃人之常情。蘇轼與蘇轍一同長大,情誼深厚。他們一同接受母親程氏的人格教育,一同接受父親蘇洵的詩書啟蒙,一同進京趕考并中舉。蘇轼在《送李公擇》中雲:“嗟予寡兄弟,四海一子由。故人雖雲多,出處不我謀。”蘇轍在給蘇轼的墓志銘中則寫道:“我初從公,賴以有知。撫我則兄,誨我則師。”

一年後的中秋,蘇轼在徐州上任,蘇轍特意前來與他相聚。兄弟倆終于可以共度中秋佳節,幸甚至哉。蘇轼在《陽關曲·中秋月》中道:“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而蘇轍想到歡聚短暫,甚是傷感,在《水調歌頭·徐州中秋》中如是吟詠:“離别一何久,七度過中秋。去年東武今夕,明月不勝愁……今夜清樽對客,明夜孤帆水驿,依舊照離憂。”分别時,為了安慰蘇轍,蘇轼又和了一首《水調歌頭·安石在東海》,下片道:“歲雲暮,須早計,要褐裘。故鄉歸去千裡,佳處辄遲留。我醉歌時君和,醉倒須君扶我,惟酒可忘憂。一任劉玄德,相對卧高樓。”蘇轼暢想二人退休後詩酒唱和、彼此依賴的生活,甚美!

蘇轼與蘇轍,是彼此摯愛的親人、信賴的朋友。他們棋逢對手,志趣相投,都是在鋪滿六便士的路上追尋心中白月光的人,都是抱持着青天與明月的赤子之心的人。《宋史·蘇轍傳》雲:“轍與兄進退出處,無不相同,患難之中,友愛彌笃,無少怨尤,近古罕見。”被飄逸灑脫、豐富有趣的蘇轼友愛、信任一生,對同樣颠沛流離而性格内向的蘇轍而言,亦是峥嵘歲月裡最好的慰藉。何其幸運!蘇轼與蘇轍,是兄弟,亦是知己。

明月依舊在,人面何處尋?每逢中秋,倘使有欲見而不得的人,我們就會頻頻回首與咂摸那些相聚的時光。中國的節日表達的是一個古老的民族對時間的理解,連接我們過去和未來的其實是這一個個的節日,時間是由這一個個的節日連綴而成。但節日不變,每年都有中秋,中秋都有象征團圓的明月。故所謂的中秋佳節,又似乎是空洞的。而某個中秋被我們記住,端賴一個人、一件事猛然撞進了心裡。那個人、那件事,就是我們中秋的記錄者,一如蘇轍是蘇轼中秋的記錄者。看似空洞的節日,因為這一個個記錄者而豐盈起來。人生有時美在記錄者,是這些記錄者,讓時間有了意義,讓節日有了餘味。

水調歌頭丙辰中秋北宋蘇轼(蘇轼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4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婵娟。”人有悲歡離合之無常,恰如月有陰晴圓缺之轉換,自古難以周全——這是蘇轼對人生的終極思索。隻希望心中所思念之人健康長壽,哪怕“相去萬餘裡”,也能共享這美好的中秋之月——這是蘇轼對世人的誠摯祝福。人生有時美在那種缺失,美在那種冷清而溫柔的期待。蘇轼這般充滿哲思的體悟,有性情曠達和感情豐富的成分,同時也是他對人生的一種救贖。縱然仕途失意、親人分離,縱然聰敏機慧的他深悉萬事必然成灰,但他竭盡全力地在無常裡追尋過永恒,他的人生也就永遠鮮明。

為蘇轼的看得透、想得開點贊。畢竟,圓滿很大程度上一半靠己一半靠天,但看得透、想得開以一己之力即可達成。何況看得透、想得開,有時比圓滿還可靠。蓋因,月滿則虧,水滿則溢。凡事總要稍有欠缺才能持恒,不能太多太滿。一旦圓滿了,有可能就是下坡路的開始了。故,我們要積極地培養自己的辯證思維,打開格局,方能在一切“難全”之事面前氣定神閑。

是啊,既然“此事古難全”,那就不求全了。面對一切“難全”之事,“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婵娟”這份冷清而溫柔的期待,真是放之四海皆通用。我們可以将它作為一個防禦緩沖機制,長久地存放于我們的潛意識中,以備不時之需。畢竟,倘若彼此安康,那麼當下可以“千裡共婵娟”,他日亦可以把酒言歡,且共從容。

水調歌頭丙辰中秋北宋蘇轼(蘇轼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5

南宋胡仔在《苕溪漁隐叢話》中評此詞:“中秋詞自東坡(蘇轼,号東坡居士)《水調歌頭》一出,餘詞盡廢。”深以為然。蘇轼在這首中秋詞裡,道出了令人高山仰止的人生指南,道出了穿越神經末梢的人生箴言。願我們都如蘇轼般,融入人間,記錄中秋,心懷期待。中秋有味是清歡!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