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值得分享的好文閱讀

值得分享的好文閱讀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20 07:23:56

泛泛而談的文章不是學術研究

作者:陳力丹:中國人民大學榮譽一級教授;廖金英:四川外國語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教授;本文亦感謝論文原作者支持。

來源:《新聞與寫作》,2018年第2期;考博圈

微信平台編輯:周悅

值得分享的好文閱讀(泛泛而談的文章不是學術研究)1

2017年7月29-31日,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新聞學與傳播學專業委員會和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共同主辦了“2017全國新聞傳播學骨幹教師研修班”,來自128所高校的237位新聞 傳播專業的教師參加研修。中國人民大學榮譽一級教授陳力丹為研修班提交的數篇論文進行了評議。陳教授還邀請四川外國語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教授廖金英為每篇論文寫了文字評語。為了體現評議的全面,兩位教授故意不看對方的觀點,全部獨立評審。結果表明,他們的論文評語行文風格不同,但對論文症結的評價,大體一緻。本文選自《新聞與寫作》開設的“力丹點評”專欄。

值得分享的好文閱讀(泛泛而談的文章不是學術研究)2

所評論文:《古裝傳記題材電視劇的文化傳播力解析

題目:《古裝傳記題材電視劇的文化傳播力解析

原文摘要:近年來,古裝傳記題材電視劇日益火爆,但鮮有人追問其作為公共文化産品在文化傳播層面的定位與影響。本文以近年來部分代表性劇作為例,分析古裝傳記題材電視劇的影視叙事特征與文化傳播效果,并結合此類電視劇的文化傳播使命與受衆策略提出進一步提升其文化傳播力的建設性意見。

關鍵詞:古裝傳記題材;古裝電視劇;公共文化産品;文化傳播

文章大體結構:

大衆傳媒一直被視為當代語境下傳統文化傳播的有效路徑,但大衆傳媒的勃興并不必然與國家層面倡導的文化精髓相符,一方面是中國傳統文化距離久遠、源流複雜、核心要義頗具“隻可意會不可言傳”性(力丹:如此長的“××性”第一次見到,盡可能不要使用沒有學術内涵的“××性”),另一方面是在商業利益、大衆品味等多重要素影響下,傳統文化的媒介表達受到了多種限制。本文以近年來部分代表性劇作為例,分析其影視叙事的特征和文化傳播的效果,并就進一步提升古裝傳記題材電視劇的文化傳播力給出建設性意見。

一、古裝傳記題材電視劇熱播的背後:解構式傳播與初步的文化自覺。

《甄嬛傳》既不是對曆史人物與事件純粹展開的誇張、戲谑,也非曆史正劇那般人物性格定于一尊、帶有濃濃的說教味道,從而處在曆史正劇與穿越戲說兩大類别之外,形成了一種新的叙事風格,即消費、解構古代人物以獲得現代的情感共鳴,使借古諷今、借古喻今的一種傳播效應得以建構。

費孝通指出:“文化自覺是一個艱巨的過程,首先要認識自己的文化,理解所接觸到的多種文化,才有條件在當今多元文化的世界裡确立自己的位置。”在“解構式”傳播的影視叙事共性背後,古裝傳記題材電視劇更對應了一種文化自覺。從選材上看,《琅玡榜》《芈月傳》《女醫明妃傳》盡管屬于架空真實曆史的虛構類劇作,但其主人公都有基本對應的曆史原型,劇中所道的人情世故和故事模式也能讓一些“曆史粉”津津樂道,産生似曾相識的感覺。

傳統文化本身是兼具曆史與當代價值的文化源流。不少學者都意識到了本土傳統文化融入當代中國現代化進程的意義。從上文所列劇目的基本情況來看,在影視劇中植入傳統文化的創造力、想象力以及“講故事的能力”得到了較大的提升,傳播優秀傳統文化的文化自覺正有效回歸。

二、内生性文化價值的消解與傳承:古裝傳記題材電視劇的文化傳播取向分析。

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内蘊無疑是深厚的、完全可以作為文化的傳播資源,但從影視制作角度如何觸及其思想内核,是創作者必須化解的難題。人們沒有勇氣去深度挖掘傳統的生命力。這一問題在本文所探讨的代表性劇作中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并影響到相關劇作内生性文化價值的傳播,大緻可以歸納為文化價值趨于消解或趨于傳承這兩種不同的傳播取向。

趨于消解——《芈月傳》《女醫明妃傳》以女性視角切入,分别表現古代不同時期政治風雲變幻下女性角色的艱難成長。然而,這樣具有強烈現代精英、專業視角的角色設定并沒有得到十分有力的劇情支撐,情感與命運的糾葛仍然占據叙事主線。兩部劇對于部分知名曆史人物原型較為天馬行空地組合嫁接、對曆史人物的思想文化内涵欠缺精準的把握等存在硬傷,也使得相關劇集整體上更加偏離原本的主題設定,更易被受衆解讀為“換一個時空”的言情套路。傳受雙方之間“編碼”與“解碼”的偏差與矛盾不可避免,“解構式傳播”停留在一種較低層次的叙事背景下。

相較之下,《琅玡榜》以主角的謀士身份串聯起朝堂、江湖之争,政權更叠、外來民族融合、玄學興起、隐士成為風尚……極富民族意蘊的文化要素和文化精神;傳播内容與受衆接受心理之間形成了更好的對應關系。

荀潔以《百家講壇》等節目為例,就大衆傳媒針對傳統文化的傳播進行了反思,認為此類電視文化節目切合了社會大衆在現代社會高速發展下的精神和心靈需求,但傳統文化也在祛魅、走下神壇、傳媒再造的過程中變了樣,精緻性、深刻性被消解。

三、再造文化——從文化符号的生成到文化價值觀的輸出。

對文藝創作者來說,充分認識古裝傳記題材電視劇内蘊的文化價值觀,是促成其文化傳播的關鍵。古裝傳記題材電視劇承載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典型的“強語境”文化基因,通過更具普遍意義的影像語言使中國的強語境文化被世界所了解,克服強語境向弱語境流動,使其中的文化價值觀被人了解和接受是此類電視劇“再造文化”、實現價值觀傳播的終極文化追求。如《甄嬛傳》後期更多展現人物的黑化、宣揚複仇的快感,可以說丢棄了文藝生産的批判性;而《琅琊榜》全劇洋溢的家國情懷、對不擇手段的權術的批判無疑傳遞出更為剛健正向的價值觀。

古裝傳記題材電視劇還必須強化作為文化産品的編碼,将優秀傳統文化的内涵訴諸于精當的影視表達,可以發揮更大的作用。唯有更加深刻、全面地理解和把握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實現“從符号到價值”的轉向和超越;才能真正打造“深刻闡釋中華傳統文化獨特創造、精神理念與時代價值”的文化産品,實現其文化價值的公共傳播效果的穩步提升。

陳力丹教授當時點評:

文章的大标題落腳到“傳播力”,但通篇文章幾乎沒有涉及傳播力(證明傳播力,需要大量證據)的内涵、衡量及驗證等,泛泛而談,部分内容相當于自由劇評,沒有學術論文的結構,沒有所要論證的核心學術概念。所以,文章在學術上是沒有意義的。

第一節,解構式傳播沒有解釋,就是個帽子,似乎與以往的套路不同,就“解構”了,這是對解構主義的過于膚淺的理解和使用。

第二節,沒有對“内生性文化價值”做任何解釋,第一段500字,基本是套話,後面屬于劇評。

第三節,沒有“文化符号”“文化價值觀”做任何闡釋,基本是訓誡:确立正确的文化價值觀等。

廖金英副教授評語:

文章有明确的研究對象,卻沒有建構起分析框架。

“文化傳播力”是文章的核心關鍵詞,應圍繞它提出命題并論證。所謂“文化傳播力”是指什麼?有哪些指标?具體分為哪些可操作的要點?有什麼傳播條件和語境要求?經驗現實(幾部代表性劇作)如何體現了文化傳播力?文章應從這些方面組織起來。

此外,關鍵術語缺少闡釋及論證,“解構式傳播”,《甄嬛傳》怎麼就成解構式傳播了?又怎樣體現文化自覺了?什麼叫“内生性文化價值”?第一部分是《甄嬛傳》這些劇體現文化自覺,第二部分是這些劇消解内生性文化,到底是怎樣體現了文化傳播力的?

另外,還有一些論述難以理解。我理解中的《琅琊榜》《芈月傳》《女醫明妃傳》都是虛構的,但是文章卻說“其主人公都有基本對應的曆史原型”,到底是什麼曆史原型?哪些情節和經曆是真實的?能不能具體說明。

“對文藝生産創作者來說,充分認識古裝傳記題材電視劇内蘊的文化價值觀,是促成其文化傳播的關鍵”,這句話難以理解,文化傳播簡化為價值觀認識?結合後面的例子就更難理解。似乎作者有特定的價值取向,“如《甄嬛傳》後期更多展現人物的黑化、宣揚複仇的快感,可以說丢棄了文藝生産的批判性;而《琅琊榜》全劇洋溢的家國情懷、對不擇手段的權術的批判無疑傳遞出更為剛健正向的價值觀。”《甄嬛傳》的黑化就不是一種價值觀嗎?必須是《琅琊榜》的家國情懷才是正确的嗎?這屬于見仁見智的劇評,不是學術論文的任務。

陳力丹教授再分析:

這類文章在我們的評稿中較多。從标題上看,選題“文化傳播力解析”可以做,但由于沒有遵循學術研究的規範,把一個學術性的選題做成了泛泛而談的劇評。小标題前的部分相當于學位論文的緒章,但讀者看到的是:我要分析“特征”和“效果”,提出進一步的建議。沒有所要研究的核心概念,沒有研究方法的交代,大标題裡的“文化傳播力”在這裡都沒有提及。看了這兩個自然段,就已經可以确定文章不可能是學術研究。

文章使用了一些傳播學課本裡的概念,應在學術研究的意義上讨論這些概念是否适用于中國,而是不做任何解釋地直接用來分析中國的問題。這樣使用外來概念,不是學術研究的套路,而是如同生活中使用外來新名詞那樣,新瓶舊酒,講述的内容在認識上其實沒有任何新意。例如第一節标題裡的“解構”,所要說明的僅僅是一些電視劇的叙事風格有些與衆不同,冠以“解構”,實在與歐洲學者所論證的“解構主義”沒有關系。費孝通的“文化自覺”也與評價的電視劇不搭界。第三節裡使用了“編碼”概念,這屬于微觀的語言思維層面。現在的行文是“古裝傳記題材電視劇還必須強化作為文化産品的編碼”,顯然與這個概念的原來意義相去甚遠。即使這幾個詞使用上搭界,用幾百字(甚至直接貼上)簡單地貼了個标簽,沒有任何論證,也不可能是學術研究。

文章還使用了“内生性文化”的概念,這個概念至今沒有得到學術界的廣泛認同,各種解釋風馬牛不相及。文章在沒有對此概念做解釋的情況下,把所要評論的電視劇分為消解(批評)與繼承(肯定)兩類。如果作為劇評見仁見智可以,但以學術論文的形式來評價,就武斷了,必須要加以論證,但問題是沒有論證,隻有是與非的對立判斷,這就不是學術研究了。

文章還談到“再造文化”。高語境文化下的中國電視劇,要盡可能讓低語境文化下的人看懂,這是文化輸出必須做的平常事,把這樣的事情冠以“再造文化”,隻有聳人聽聞的意義。還有“從符号到價值”的轉向和超越,這樣的話有些莫名其妙。符号指什麼?價值如何超越?如果較真的話,想要對文章最後一段每句話之間的邏輯做出解釋,可能作者也會犯暈。這些詞句經常堆砌在一些形式主義的文化報告裡,空洞無物,也沒人追問什麼意思。而學術研究本身就是要不斷追問,以圖得出能讓人若有所思的認識。

我們還是複習一下關于什麼是學術的一句話吧:即用很多真實的判斷(得到公認得到科學原理),确定一個新的判斷具有真實性的思維過程。使其(某種陳述或公式)具有一定的解釋力(一定程度的普世學術價值)。

值得分享的好文閱讀(泛泛而談的文章不是學術研究)3

數字經濟智庫

值得分享的好文閱讀(泛泛而談的文章不是學術研究)4

政治學與國際關系論壇

為了更好的服務數字中國建設,服務“一帶一路”建設,加強數字經濟建設過程中的理論交流、實踐交流。來自中國數字經濟以及“一帶一路”建設領域的專家學者們成立了數字經濟智庫,為數字中國的建設添磚加瓦。商務部原副部長魏建國擔任名譽院長,知名青年學者黃日涵、儲殷等領銜。政治學與國際關系論壇是數字經濟智庫旗下的專門平台。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