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贊賞“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的豁達,但對于相愛的情侶來說,相識相知相伴才是他們的情感需求,才是他們的人生幸福。而分别則是痛苦的,殘酷的,但也是無法避免的。古代交通不發達,出行周期長,這就更加重了離别雙方的痛苦,所以以“離愁”為主題的詩詞,自古以來就層出不窮,其中也不乏名篇佳句。如何把常見的題材修煉成經典呢?如何在衆多的同類作品中脫穎而出呢?那就請您跟我一起品讀歐陽修的這首“離别”之詞吧!
《踏莎行》
候館梅殘,溪橋柳細。草薰風暖搖征辔。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
寸寸柔腸,盈盈粉淚。樓高莫近危闌倚。平蕪盡處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詞的大意是:驿站的梅花已經凋零,溪橋旁的柳樹也垂下又細又嫩的枝條。遊子迎着春風、踏着芳草揚鞭遠行。遙遙征途伴着無盡的離愁,就像那春江之水,迢迢不斷。柔腸寸寸痛斷,粉淚盈盈流淌。不要登樓憑欄遠望。草地的盡頭是春山,而遊子卻在那重重春山之外。
全詞分上、下兩片,上片寫遊子,下片寫思婦。
上片是遠行遊子征途中的所見所感。開篇就是一幅明麗的春景圖:驿館旁的梅花已經零落,而溪橋邊的春柳則發出了嫩綠的新枝,暖風吹拂着散發着芳香的青草,遊子搖缰催馬,行駛在美好的春光中。景色如此之好,但遊子卻無心欣賞,因為這芳草、這楊柳、這落梅無不觸動他的離愁。這離愁随着相隔路程的越遠,離别時間的越久而越積越多,就像那春江之水,無窮無盡。
上片的前三句,詞人選取了富有“離别”意象的梅、柳、草,既表現春天的景色,也寄寓了離人的傷懷,實景虛用,虛實結合,耐人尋味。後兩句見景設喻,自然合理,形象生動,意境堪比李煜“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因而成了千古傳頌的名句。
詞的下片,詞人抛開遊子,變換角度,轉寫思婦。遊子遠行,思念着家裡,而家裡的思婦也同樣思念着遠人。她愁腸百結,寸寸欲斷;淚水盈盈,流滿雙腮。但她再相思難過,也不能登高遠望,因為倚樓憑闌,看到的隻是那雜草繁茂的原野,原野的盡頭才是那綿綿的青山,而她念着的人,還在更遠的青山之外。思婦登高,目光為春山所阻,而思念卻追随征人到海角天涯,目光有限,相思無限,情意深長而又哀婉欲絕。
“平蕪盡處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這兩句詞廣受後世好評。卓人月稱“不厭百回讀”;王世祯贊“此淡語之有情者也”。明代陳大聲作《蝶戀花》,曾化用了這兩句詞,落句為“千裡青山勞望遠,行人更比青山遠”,卻被人诟病“面雖稍更,而意句仍昔。然則偷句之鈍,何可避也”。
歐陽修的這首《踏莎行》以樂寫愁,虛實相融,設喻巧妙,且從男、女兩個角度寫離思,這都是本詞的藝術特色。而一首58字的小令,就有兩大千古名句,足見文忠公的筆力。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