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家井鄉北牛欄村經過整村重建,面貌煥然一新,為當地群衆脫貧緻富提供了支撐。 省委組織部駐北牛欄村工作隊供圖
白石山安置區的芽苗菜扶貧項目帶動周邊2074戶群衆實現增收,長期務工人員年人均收入近2萬元。這是務工人員在收割芽苗菜。 河北日報通訊員 溫勇立攝
□河北日報記者 寇國瑩
通訊員 侯雅楠
“搬出窮山溝,過上好日子。”眼下,在位于涞源縣城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福澤園社區,72歲的王玉福和老伴居住着一套50平方米的安置房,過着曾經想都不敢想的好日子。
涞源縣曾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我省深度貧困縣。2015年底,貧困人口57898人,貧困發生率21.4%。幾年來,涞源縣緊緊圍繞“抓規範、搞搬遷、上産業、夯基礎、兜底線、增動力、保退出、防腐敗”八項重點發力,取得脫貧攻堅決定性成效。今年2月,涞源縣退出貧困縣行列,實現脫貧摘帽。截至10月底,該縣剩餘未脫貧的719戶、1168人全部實現高質量脫貧。
實施易地扶貧搬遷
——确保搬得出、住得好、穩得住、能緻富
“園區建在家門口,打工不用往外走,老人不空巢,兒童不留守,幸福生活人人有。”在白石山扶貧遷建片區的搬遷戶中流傳着這樣的順口溜。據介紹,“兩區同建”讓扶貧企業與搬遷村民實現了雙赢,“一人就業,全家脫貧”。僅芽苗菜一個項目,就帶動2074戶群衆實現增收,長期務工人員年人均收入近2萬元。
涞源縣是全山區縣,一些區域生存環境差、生态環境脆弱、地質災害頻發,“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易地扶貧搬遷勢在必行。涞源縣委、縣政府通過科學規劃、精準施策,使搬遷群衆初步實現“搬得出、住得好、穩得住、能緻富”的目标。
易地扶貧搬遷往哪裡搬?在集中安置區規劃上,涞源縣按照“因地制宜、群衆自願、集中選址、産業配套”的原則,分兩批次推進,先後建成19個集中安置區,其中規模較大的福澤園社區和白石山安置區共建成房屋5685套,安置14810人。
搬遷群衆如何能夠“住得好”?涞源縣積極探索搬遷安置區管理模式,創新“村黨組織為基礎、社區服務為紐帶、居民自治為核心”的新社區管理模式。成立了社區黨總支和黨群服務中心、婦聯、工會、團委,将各搬遷村“兩委”幹部納入統一管理;設立“有事做”服務中心,為搬遷勞動力提供免費求職指導登記、技能培訓等各項服務。
想方設法确保搬遷群衆“能緻富”,堅持“兩區同建”,搬遷安置區建設到哪裡,産業園區就跟進到哪裡。在搬遷群衆集中的福澤園社區、白石山安置區的周邊,配套建設大規模、高規格的勞動密集型産業園區。其餘17個安置區周邊,發展扶貧車間、光伏電站,以及食用菌、中草藥、黑木耳、豬、雞等“三種兩養”産業,完善的扶貧舉措讓搬遷群衆過上“打工就在家門口,足不出戶掙薪金”的幸福生活。
實施舊村改造
——讓群衆住上好房子、過上好日子
走進金家井鄉北牛欄村,隻見小山村幹淨整潔,白牆灰瓦的新民居錯落有緻。不遠處的山坡上,成群的牛在悠閑地吃草。處處是祥和安甯的景象。
“這樣的日子真是做夢都想不到!”脫貧戶薛二小感慨地說,3年前,村子還破舊不堪,很多土坯房雜亂無章,狹窄的羊腸小路崎岖不平,村民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村民的日子過得緊巴巴的。全村有124戶289人,貧困發生率高達46%。
2017年,省委組織部駐村工作隊開展幫扶。幾年來,駐村工作隊緊抓京冀扶貧協作契機,推動實施了拆舊村、建新村的新民居安置工程,建設住房65套,所有新房子都配建了自來水、節能爐竈、沖水馬桶、4G網絡;給寬敞整齊的街道配建了下水道,防止污水橫流;建起村民活動中心和文化廣場。該村成為全縣第一個村民整體搬入新居的深度貧困村。
為鼓勵貧困戶自力更生,北牛欄村在新建933米護村壩,硬化3公裡進村路的同時,發展玉米、土豆、南瓜種植和牛、豬、雞、驢養殖,還引進光伏發電項目,形成“三種四養一光伏”的産業脫貧模式。該村還開辦牛欄夜校大講堂、愛心超市、防貧車間,開展黨員服務群衆系列活動等。
通過一系列措施,北牛欄村走上鄉村振興的道路。2019年底,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萬元,是2016年的4倍多,徹底改變了貧窮落後的面貌。
和北牛欄村一樣,涞源縣的100餘個村莊均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3年來,該縣大力實施農村基礎設施改造提升工程,改善村民居住環境和生活環境,開展整村搬遷安置、危舊房屋改造、村莊基礎設施提升和光伏扶貧電站建設。該縣對188個村莊實施約100萬平方米的安置房建設、危舊房屋改造,從根本上改善1.6萬戶貧困群衆的生産生活條件,為開展産業扶貧“造血”提供了支撐,使其獲得長期穩定收益,最終實現“兩不愁三保障”。
目前,全縣農村相繼建成産業發展、文化繁榮、生态宜居的美麗鄉村,實現了“住上好房子、過上好日子,養成好習慣、形成好風氣”的目标。
推進旅遊扶貧
——助力農民持續穩定增收
“現在的日子比以前強多了,在以前想都不敢想!”對比從前的日子,上莊鄉獅子嶺村村民張營山笑得合不攏嘴。
張營山的妻子患有慢性病,常年吃藥,兩個孩子還在讀書。為了照顧家,他隻能靠在村裡的工地上打零工維持生計。他雖有心貸款創業,但由于沒有抵押物而無法貸款。
得益于扶貧好政策,2018年,張營山獲得扶貧小額信貸5萬元,與其他獲得小額信貸的6個貧困戶合資建了一棟養雞舍,張營山每年可獲得保底分紅3000元。2019年,雞舍盈利,按出工量計算共分得1680元。除此之外,他還是村裡的護林員,一年可掙工資8000元。
在涞源縣,像張營山這樣投資建設的雞舍共有450棟。涞源縣引進玖興農牧發展有限公司,打造公司 基地 合作社 村“兩委” 貧困戶的“五聯合”扶貧模式,共覆蓋262個村的19965戶、43973名貧困人口。年出欄商品肉雞8100萬隻,實現收入1.62億元,戶均增收3000元以上。
該縣重點發展“兩養一種”(養豬、養雞,食用菌種植)特色農業,形成長短結合、多點支撐、多重覆蓋的産業格局,貧困群衆收入逐年穩定增加。
涞源縣還加大旅遊資源開發,發揮旅遊扶貧的帶動作用。緊緊抓住白石山晉升國家5A級景區的契機,依托“世界地質公園”“國家5A級景區”兩大品牌,龍頭景區示範帶動十瀑峽、空中草原、仙人峪等景區提檔升級,構建一核多元的大景區架構,形成山水相連、文化彰顯的涞源旅遊新景觀。通過龍頭帶動、項目拉動、鄉村聯動、業态促動,全面打造旅遊扶貧新格局。
2016年,該縣成功承辦首屆全省旅發大會,投資近150億元,重點打造了“1 12 13”旅遊項目,即1條旅遊觀光大道、12個旅遊新業态項目、13個省級美麗鄉村。目前,全縣旅遊新業态項目達320個,旅遊直接從業人員達1萬多人,帶動4萬多名群衆持續增收。
來源: 河北日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