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想和大家聊一張補心方。
這張配伍,很有來頭,背後的學問是不小的。大家可以先記一下,然後我給你講背後的道理——
黨參,丹參,麥冬,五味子,龍眼肉,郁金,遠志,菖蒲,柏子仁,瓜蒌,薤白,葛根,生黃芪。
水煎兩次,取藥液混合,早晚分服。每日一劑。
這個配伍,我老師當年傳授給我,也嚴令我記憶、背誦、不斷揣摩。但說實話,我背不下來。我隻能将其抄錄在我的本子裡。
我覺得,與其據為己有,不如奉獻給我的讀者。雖然,普通讀者拿到後,不會自己用,也無法自己辨證加減,但是這個寶貴經驗給了你,你收藏好,就是你自己的财富了。
這配伍的創作者,是我國首屆國醫大師稱号獲得者李輔仁先生。李師是近代中醫名家施今墨的入室弟子。
這個辦法能幹什麼呢?緩解心髒病證屬氣虛血瘀之人。
這到底是怎樣一類人呢?我給你講個案例,你就懂了。
曾經有一位患者不到60歲,但面容蒼老,看上去似乎快七十歲了。
她來的時候,弓着腰,走路緩慢,在兒女的攙扶下勉強行進。
她為什麼這麼小心翼翼啊?因為她有心髒病。西醫診斷為早搏,經常感覺到心慌、氣短、心悸、胸悶,心前區隐隐作痛。
尤其是勞累的時候,心裡就亂跳不已,而且乏力。所以,她平日是非常小心,生怕自己哪一下弄不好,就“過去了”。
我診脈,發現脈象細澀。舌頭紫暗。
當時,沒多想,當即就用了前面的配伍。
結果,三劑之後,老人家早搏現象明顯緩解,夜裡睡眠質量提升。七劑之後,老人家可以下樓遛彎了,覺得胸前格外“透亮”。
讀者朋友,從這個患者的表現裡,你能悟出什麼是“氣虛血瘀”嗎?
我告訴你,這人啊,身上的血,要想運行正常,決定因素之一,得看你的氣好不好。
氣為血之帥啊!如果你的氣,運行不暢,血就不走了,這就是氣滞血瘀。如果你的氣,不足了,推動不了血液走,那就是氣虛血瘀。
氣虛血瘀的人,首先得有血瘀的表現,比如說脈象澀,舌發紫暗,胸悶心痛等等。
同時呢,還得有氣虛的表現,這就是脈偏細,氣短、乏力、心慌、心悸。就是說,他一邊有血瘀之象,一邊有氣虛之象。
這樣的人,說實在的,在現實生活中很多。
尤其是上了一點年紀的老年人,更是如此。他們現代醫學診斷,多有心律失常、早搏、房室傳導阻滞、心房纖顫等問題,睡眠不好。
平時啊,整個人乏力,不愛動彈,勉強走動是緩慢而小心。整天閉着眼睛,特别沒精神。
這個時候,前面我提到的配伍就可以借鑒。總體來看,是黨參、黃芪補氣,丹參、郁金、葛根活血,瓜蒌、薤白開胸滌痰散結。
其餘的,麥冬、五味子、龍眼肉、遠志、菖蒲、柏子仁用來養心安神、補血定驚。
這就是基本意圖。
我把這個寫出來,供我的讀者參考。我說過,這東西,不一定适合你。
你如果感興趣,可以給你身邊的中醫專業人士看,請他們幫你加減定奪。
比如說,社區醫院裡的執業醫師,都可以幫助你來看病。我相信,如果你能科學運用,對你是有幫助的。
有人可能會問,既然你掌握了這樣的業内信息,為什麼不自己留着,偏要寫文章給讀者看?
還是那句話——醫者,慈悲為懷!既然選擇做中醫人,就要學會贈人玫瑰,手有餘香。隻有這樣,才能對得起“慈悲”二字。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