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世界上最懶的動物,可能在我們的印象當中第一個想到的會是樹懶,考拉等不愛活動的生物。
許多動物不愛動的原因主要是因為減少活動可以降低被天敵捕食的風險,并且在複雜的自然生活環境當中,食物顯得尤其珍貴,所以很多動物也會通過減少日常活動來降低能量的消耗。
樹懶
世界上最“懶”的生物是什麼?在我們的印象當中樹懶可謂是很“懶惰”的一種生物了,這是由于我們看到的樹懶基本上一天都是在樹上昏昏欲睡度過的,樹懶是标準的“樹栖者”。
它們一般都是倒挂在樹幹上生活,長時期“雙杠運動”不應該讓樹懶鍛煉出強健的“手臂肌肉”嗎?如果是這樣每天鍛煉的話樹懶也就不“懶”了。
樹懶并沒有強健的肌肉,能幫助它倒挂在樹上的是其自身有着這樣的反射弧,可以使它随時都有着類似人類嬰兒的“抓握本能”。
樹懶
根據相關的科學家估計,一隻成年的樹懶一天可能移動的距離隻在一米左右,每天的活動量真的很小。但是相較于樹懶的“懶”,考拉的“懶”更要深入人心一些。
因為最起碼樹懶每天雖然不動但是狀态是精神抖擻的,但是考拉幾乎每天大部分時間都是在睡覺中度過。
考拉的其實還有另一個名字叫樹袋熊,它的來曆可不簡單,考拉是澳大利亞的國寶,也是世界上目前現存的珍稀樹栖生物之一。
考拉平時也是生活在樹上,因為考拉的主要食物是桉樹葉,所以考拉基本上都生活在桉樹上。考拉的“懶”體現在考拉每天的睡覺時間上。
考拉
根據有關科學家統計一隻成年的考拉每天昏昏欲睡的時間幾乎超過二十個小時,基本上考拉每天隻有三四個小時是清醒的,并且清醒的時間主要是拿來吃樹葉,可謂是名副其實的動物界“懶宅”了。
并且值得一提的是考拉的懶有一部分原因并不是完全因為它真的很懶,而是因為它的食物也就是桉樹葉,實際上是有毒的,桉樹葉當中有着令很多食葉動物都會避開的有毒化合物。
如果大量的使用就有可能導緻神經系統變得麻痹。考拉每天基本不喝水,它們新陳代謝所需要的水分主要從桉樹葉中獲得,所以這也決定了它們每天要吃很多的桉樹葉,所以大部分時間昏昏欲睡,毫無社交欲望。
考拉
洞螈但是其實上樹懶和考拉并不是世界上最懶的生物,因為最起碼考拉和樹懶為了維持自身新陳代謝的生理活動雖然很少,但是還是每天都要動一動的。
有這麼一種動物甚至可以保持一個姿勢十二年都一動不動。這種動物的名字叫做洞螈。如果我們在野外看到了洞螈肯定會非常的驚訝。
因為洞螈的外形看起來很像東方傳說當中的龍的樣子,隻不過比龍要小幾十倍甚至幾百倍,所以人們都親切的将它稱之為“小龍”,十分袖珍可愛。
但是在我們亞洲地區是基本看不到洞螈的,洞螈的原生地在歐洲,主要生活在洞穴當中,它的特點就是可以幾年都保持靜止不動。
洞螈
洞螈是什麼樣子的呢?早在2013年,轟動一時的“昆侖山真龍”當中被大家誤認為是龍的生物就是洞螈。當時有好事者将一張蝾螈的照片ps成了一條小龍的形象。
這引得大家議論紛紛,在網上引起了轟動,直至發現照片其實是合成的時候大家才恍然大悟。但實際上會引發這種誤會主要也是因為洞螈長得實在太像我們傳說當中的龍的形象了。
洞螈的體型一般都在30厘米左右,少數可以長到40厘米左右,洞螈的身體也有“四肢”,分為前爪和後爪。
因為光亮動起來洞螈
并且由于常年生活在陰暗的洞穴當中,導緻洞螈的身體表面基本上沒有色素的沉積,通體都是白色的并且晶瑩剔透,皮膚非常的柔軟,當地人還給洞螈起了一個美麗的名字——“人魚”。
洞螈的特殊性也在于它甚至可以做到很多年不進食也不活動。因為哪怕是“懶”的像樹懶和考拉一樣,最起碼以天為單位也要進行必要的進食活動。
但是洞螈在捕食之後為了降低能力的消耗會選擇一動不動的趴着持續幾年之久。為了搞清楚洞螈的生活習性以及确定如何保護這一物種的措施,科學家們曾幾次對不同批次的野生洞螈開展了調查和分析。
洞螈
科學家們通過向洞螈的内部植入探測器的方式觀測洞螈的生活情況,一共觀察了将近三十隻洞螈,最後發現,這三十多隻洞螈在以年為參考單位的時間限度裡面隻有三隻洞螈的移動總距離超過了20米。
其中甚至有這樣一隻洞螈七年都沒有移動過,一直保持在同一位置上一動不動。根據科學家的這一項研究科學家也基本确認了一隻正常的洞螈是可以維持七年内不吃不喝也不運動的狀态。
并且在觀測當中科學家也發現,基本隻有在進食或者是交配的時候洞螈才會移動,并且洞螈的交配也并不頻繁,交配的周期間隔甚至長達12年之久,毫無“世俗的欲望”。
難得移動的洞螈
為什麼洞螈這麼“懶”?根據科學家觀測。其實洞螈的移動速度是相當快的,這是因為洞螈是标準的“食肉類”生物,雖然看着非常的小巧可愛,但是其實洞螈的捕食能力很是強悍,是個實實在在的“幹飯螈”。
洞螈因為長期在黑暗的洞穴當中生活,所以眼睛早已經退化被皮膚覆蓋了,所以洞螈也被稱為“盲螈”,它們其實是根本看不見東西的。
但是洞螈也可以靈敏的捕食,這是由于它們自身可以以生物之間的微電流和磁場來确定獵物所在的位置。洞螈的日常食物通常都有蝸牛和一些小蝦等等。
休息中的洞螈
雖然沒有視覺也不影響它們靈敏的捕食,導緻洞螈的活動範圍這麼小主要是因為栖息環境的影響,以及它們利用減少活動來儲存體力,畢竟食物是非常來之不易的。
并且洞螈在捕食到獵物之後也不會咀嚼食物,它們會直接把食物吞下去,這是由于咀嚼本身是為了利于機體消化食物,但是洞螈并不趕時間,它們有充分的時間可以用來消化吞進去的食物。
科學家們之所以會選擇深入陰暗的洞穴當中觀察洞螈的生理活動,并不是隻為了觀察洞螈究竟有多麼不愛活動,而是為了更好的讓人類了解這一脆弱的物種所在的一整個生态系統。
逐漸動起來的洞螈
科學家在人工繁育洞螈的時候發現洞螈的孵化需要100天左右,雖然在自然條件之下洞螈的繁殖周期要相對短一點。
但是針對洞螈每隔數十年才會開始進行繁育活動的特點來看,洞螈的種群擴張速度是非常慢的。并且洞螈本身對于一些化學藥劑的敏感度很高。
随着人類的活動擴張,很容易導緻本就數量不多的洞螈種群大規模的消亡。适宜洞螈生存的野外環境并不多,因為洞螈本身并沒有很強的攻擊性也沒有很強的防禦能力。
洞螈
所以洞螈基本上隻适宜生活在一些近乎黑暗的陰暗洞穴當中。這些洞穴當中通常沒有洞螈的天敵,所以作為這個小小洞穴的食物鍊頂端,洞螈可以在這裡生活很長時間。
甚至有科學家估計洞螈的壽命在100年左右。雖然還沒有得到證實,但是這種說法并不是空穴來風的,洞螈之所以可以存活這麼長時間,是由于它本身的基因的特殊性。
洞螈生活在近乎黑暗的洞穴之中
洞螈給人類提供的科學價值我們人類最早發現洞螈是在1768年,但實際上根據科學家估計,這一生物已經在地球上存在了1500萬年之久了。由于機體的脆弱性,所以洞螈非常的“扛餓”。
但是能幫助它存活這麼久的原因除了扛餓還有一個至關重要的因素,就是洞螈引人羨慕的自我修複能力。科學家發現洞螈的存在之後便開始嘗試人工繁育洞螈用以科學方面的研究。
洞螈
在過去的150年當中,科學軍對洞螈展開了一系列的研究和實驗,而實驗當中洞螈也為我們提供了很多關于機體再生和愈合功能的信息。
洞螈之所以被截肢之後還可以再生長是由于它本身所具有的一種特殊的免疫細胞。這種免疫細胞的功能就是可以幫助胚芽細胞的生長。
在洞螈的軀體受到損傷之後,胚芽細胞會覆蓋住整個傷口,并且促進受傷的地方長出新的肢體。并且這種免疫細胞的存在還能避免在洞螈再生的過程當中機體産生炎症或者是形成疤痕。
特别像龍的洞螈
結語所以在觀察洞螈的生長過程獲得的意義不隻是關于國家珍稀動物的保護措施,還有就是關于人體再生能力的破解。在再生生物學家的研究當中,他們得知了其實很多動物都是具有再生的能力的。
但是至于為什麼随着年齡的增長,這一再生能力逐漸的喪失了,這是目前懸而未決的一個命題。但是目前科學家可以得知的是是洞螈體内的某些微RNA賦予了洞螈這種再生的能力。
我們也希望從洞螈身上可以找到有助于人類醫學更進一步發展的契機,屆時不管是對于人體的健康方面亦或是去疤除痕“美容”方面都會有極大助益。
人體再生(細胞) 設想主題繪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