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十八洞村的真心話

十八洞村的真心話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8-02 17:06:31

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十八洞村的真心話(再現十八洞村暖心場景)1

水墨寫生:十八洞村 王奮英

十八洞村的真心話(再現十八洞村暖心場景)2

暖心——十八洞村貧困戶精準識别公示會(中國畫) 王奮英

開欄的話——

2020年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自本期起,人民日報海外版推出“決勝圖景”欄目,邀請藝術家講述創作脫貧攻堅、全面小康主題作品的故事與曆程,讓讀者在這些畫面和文字中感受脫貧緻富奔小康的喜悅。

■創作源于内心的渴望

在選擇創作扶貧題材的那一刻,我逐漸明白了這一主題不僅與我童年的生活經曆休戚相關,也是我内心深處的渴望。我的父親是老黨員。他生前常常深入偏遠貧困地區調研,忘我投入工作,緻力于脫貧攻堅與青年人才的培養,對農村農民有着深厚的感情。回憶童年,父親與鄉親們一起奮戰脫貧攻堅的情景,還時常出現在我腦海裡。

2017年10月,我被文化部主辦的“中國美術學院國家重大題材美術創作研究班”錄取,全身心投入到扶貧題材的大型水墨人物創作中。

作為土生土長的湖湘美術工作者,我經常赴湘西寫生與考察。1997年5月大三時,我參與了由王金石老師帶隊的矮寨、德夯山水寫生,深切感受到苗族人的淳樸與勤勞。由于湘西地處偏遠,其脫貧之路走得更加漫長和艱難。

2013年11月3日,來到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縣排碧鄉十八洞村,同村幹部和村民代表圍坐在一起,親切地拉家常、話發展,在這裡他首次提出“精準扶貧”。随後村裡決定,先從精準識别開始,首先摸索出“七步法”标準,把困難戶識别權交給同村父老鄉親,以确保貧困戶認定的透明公開、相對公平。這也為全國其他地方提供了重要經驗。

2018年2月初,高速公路上處處結冰,我驅車輾轉7個多小時到達十八洞村,深紮采風。這裡的梨子寨地處山頂,青山環抱、家家戶戶紅燈籠高挂,身着五彩刺繡深衣的苗女三五成群,歡聲笑語。我用心觀察寫生,真切感受到精準扶貧後的苗寨與5年前的文獻圖片相比,有了很大變化。如何直面、挖掘與發現,用水墨語言來再現這片土地的變化,是我創作扶貧題材的内心渴望。

■捕捉村民的動人瞬間

十八洞村由4個自然寨組成,其中梨子寨有108戶村民,當地青年男女多外出打工,村裡主要是留守老人和孩子。在“精準扶貧”提出後的第二年春天,村支書及扶貧隊長等工作人員認真組織召開了貧困戶精準識别公示評議會,參加的村民代表約30人。

我創作這張作品的難點在于,如何從村民代表大會入手,突出精準扶貧主題,把抽象命題轉化為具體生動的畫面。黨史專家劉金田老師建議:可以将創作視角轉向對精準扶貧實施過程的首要任務——精準識别的關注。這讓我豁然開朗,找到了創作的關鍵。

唐代張彥遠《曆代名畫記》有載,張璪提出“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指藝術家從事創作活動時,要以自然為師,深入生活,以客觀事物原型為依據,同時融彙自己的思想情感與學養,兩者有機結合,才能創造出生動的視覺藝術形象。孫景剛老師又提議我多看看賀友直老先生的連環畫《山鄉巨變》。長期畫都市水墨的我,看後深受啟發。我于是持續紮根湘西,走村口、趕集市,以水墨及鉛筆寫生等方式,目識心記,捕捉生活中苗族村民的動人瞬間。

為增強創作體驗與感受,我深入梨子寨及周邊扶貧點的苗族老鄉家走訪。在木屋裡,龍德成、石拔專老人與我拉家常,說起過去家裡的竈台四處漏雨,電器隻有電燈,村裡沒有自來水,冬季天寒地凍隻能穿單衣擔水……而現在,村裡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日子越來越有盼頭。老人們說着眼泛淚花,臉上綻開了幸福樸實的笑容,深深打動了我。

多次走訪中,我親眼見到了貧困戶家門前挂着的建檔卡,還有厚厚一摞的扶貧工作進展詳細記錄;感受到國家扶貧政策給鄉親們帶來的切實的生活改變,也體會到村民們對扶貧工作的真心擁護以及對實現小康夢的殷切期盼。

■以藝術手法落筆成畫

多次湘西深紮采風寫生,激發了我的創作靈感。

創作構圖最終确定以苗屋裡常見帶窗的木闆牆為背景,采用平放的“葫蘆”形态的多人物群像組合構成,通過人物與人物之間高低錯落、呼應顧盼與疏密形成節奏與韻律,營造一種祥和、流動的苗鄉音樂意境氛圍。

作品旨在反映在國家精準扶貧政策下,十八洞村通過召開村民代表大會,讓村民們自主投票評選,把真正的貧困戶識别出來,幫助需要幫扶的村民,從中表達貧困山區人民對脫貧緻富美好生活的憧憬,傳遞“打赢脫貧攻堅戰”的創作主題。

十八洞村精準識别公示會召開在春季,室内場景如何體現季節,頗費思量。我嘗試描繪苗服上精美的五彩花鳥刺繡,窗外的三兩隻飛翔的燕子,背簍裡的蘑菇與春筍,青花瓷碗裡的新茶等符号元素,呈現春天氣息。通過基層扶貧幹部與苗族父老鄉親圍坐一起拉家常、淳樸談笑,苗屋裡挂着的紅辣椒、結實的玉米、樸素的青花瓷罐、門簾上吉祥鳳鳥圖案的藍印花布、碩大的苗鼓以及背簍裡可愛的小娃兒等元素,表現湘西質樸的風土人情。

依據專家意見,畫幅最終定格為240cm×450cm。對于畫面不同老人、小孩的五官神韻、年齡特征、動态衣紋的把握,屋内外各物件的結構、質感的表現,以及苗繡、藍印花布等圖案,如何在放大稿後仍有耐看生動的細節,我反複推敲,用心刻畫。畫中人物形象多取自2013年十八洞村參加過座談的苗寨村民原型,亦是對寫實造型能力的考驗。

中國畫是線的藝術,東方藝術的典範。意筆線描的勾勒,我嘗試将多年探索的水痕描水墨語言,兼工帶寫,進行主題創作實踐。

水痕描水墨藝術語言,是以生宣作畫,運用宿墨,中鋒行筆,提按頓挫間體悟如錐畫沙、如屋漏痕的力度與拙重,以點入線、點線結合的現代線描表現形式,追求筆斷意連、氣韻生動。

《暖心——十八洞村貧困戶精準識别公示會》的筆墨與設色,我保留了傳統水墨為上的儒道釋思想,探索輔以西畫色彩冷暖關系對比的結合。十八洞村苗服,多為純黑、深灰、本白、深藍或條紋土布制作,無論男女都會包裹直徑約39厘米黑色頭帕。男裝簡潔樸素,對襟上衣居多。女服一般為圓領右衽上衣,衣襟、袖口、褲腿處搭配五彩精美苗繡,層次分明。苗寨木屋一般塗上桐油防蟲防蛀,色重而沉穩。木窗開得不大,但通風透氣。火塘旁,是苗族做手工活、接待客人的地方,屋内整體光線偏暗。由此,畫面整體明确以水墨為主的質樸基調,輔以随類賦彩的表現,亦結合油畫色彩冷暖關系,将宿墨、玄宗墨、松煙墨、廣告黑及各類礦物質、植物顔料等畫材的綜合運用,使畫面墨色呈現微妙的冷暖變化與節奏。

全山石老師談到,無論油畫、國畫,畫面黑白灰的整體關系很重要。于是我思考:畫面主體人物的膚色、苗服、銀飾與背景環境在主色調統一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強冷暖、明度、純度的對比關系,使畫面層次日趨明快。同時,探索将苗鼓、辣椒、苗繡花朵、橘子等特有的南方元素,繪成深深淺淺、大大小小的紅,在畫面形成跳躍呼應的節奏,烘托會議場景溫暖的氛圍。

《暖心——十八洞村貧困戶精準識别公示會》的創作經曆,讓我更加領悟到文藝工作者深入生活、紮根人民,向人民學習的真谛。作品先後入選文旅部主辦的第十二屆中國藝術節全國優秀美術作品展覽,《偉大曆程壯麗畫卷——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美術作品展》等并被中國美術館收藏,錄入中央宣傳部2019年主題出版重點出版物《共和國美術記憶》,以及2020年中宣部“脫貧書系重大出版工程”公益項目《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系列宣傳畫集等。

作為湖湘美術工作者,我願意用手中的畫筆,去記錄、去再現扶貧過程中各個溫暖的瞬間,讓更多人的關注并積極投身于脫貧攻堅戰,用美術語言助力社會的進步和發展。

(作者為湖南師範大學美術學院副教授)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