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常見修辭手法知識點

常見修辭手法知識點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2-01 10:24:17

常見修辭手法知識點?修辭手法,可以說是寫作中的一種重要的技巧可以說每一種表現手法都有它的獨到之處例如:排比的運用可以讓文章更加生動,形象的表現出描寫出形容的内容而誇張、象征、通感等手法的運用,可以給文章注入更新鮮的血液,使其更加形象生動,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常見修辭手法知識點?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常見修辭手法知識點(修辭手法和使用技巧不會)1

常見修辭手法知識點

修辭手法,可以說是寫作中的一種重要的技巧。可以說每一種表現手法都有它的獨到之處。例如:排比的運用可以讓文章更加生動,形象的表現出描寫出形容的内容。而誇張、象征、通感等手法的運用,可以給文章注入更新鮮的血液,使其更加形象生動。

首先我們需要明确什麼是修辭手法?

修辭手法就是通過修飾、調整語句,運用特定的表達形式,以提高語言表達作用的方式或者方法,使語言表達的更加準确、鮮明而又生動。

十種修辭手法介紹和使用方法——

一、比喻

也稱譬喻,是根據事物之間的相似點,來把某一事物比作另一事物,把抽象的事物變得更加具體,把深奧的道理變得淺顯。

比喻主要包括如下四種形式:

(1)明喻

即比喻的事物(喻體)和被比喻的事物(本體)同時出現,二者在形式上是相類的關系,說甲(本體)像(喻詞)乙(喻體)。

如“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2)暗喻

即本體和喻體同時出現,二者在形式上是相合的關系,說甲(本體)是(喻詞)乙(喻體)。

如“君當作磐石,妾當作蒲葦”。

(3)借喻

即本體和比喻詞都不出現,直接把本體說成喻體。

如“此地一為别,孤蓬萬裡征”。

(4)博喻

即連續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喻體,共同說明或描繪本體。

如“若問閑情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

二、借代

不直接寫出要說的人或者事物,而用與之密切關系的另一事物代替。

如“千裡莺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裡的“紅”代表花,“綠”代表葉。

三、誇張

通過形象化的語言,把描寫的事物以藝術形式的誇大或縮小,給人以強烈的感覺,從而增強文章的生動性和感染力。

如“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軒轅台。”

四、比拟

把人當物來寫或把物當人來寫。前者稱之為拟物,後者稱之為拟人。

如“自胡馬窺江去後;廢池喬木,猶厭言兵”,使用了拟人的手法,連“廢池喬木”都在痛恨金人發動的戰争,何況于人!

五、雙關

指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利用詞的多義或同音的條件,使語句同時關涉兩種事物,達到“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修辭效果。

六、頂真

也稱頂針,即用前句最末的詞語作為後句的開頭,上遞下接,環環相扣。頂真手法能使句子聯系緊密,能表達回環複沓的思想感情,增強節奏感。首尾相接,句句蟬聯,淋漓盡緻地抒發作者内心的情感。

七、反複

詩歌中重複出現某些詞語或句子,可以加強語勢。反複可以強調某個意思,突出某種感情,渲染某種氣氛,使讀者獲得深刻的印象。

如“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阙萬間都做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兩句間隔反複,是曲中之眼。

八、對偶

用字數相等、結構相同、意義對稱的短語或句子來表達相關、相似或相反的意思。

如“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裡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這四句是詩中的颔聯與頸聯,對偶很是工整。

九、排比

指三個或三個以上意義相關或相近、結構相同或相似、語氣相同的詞組或句子并排。它可加強詩歌的節奏感,增強語勢,更利于表達強烈的感情。

十、通感

指運用具體生動的語言,通過變換感覺角度來描述事物的性狀和情貌。

如“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後一句的妙處,在于用聽覺的“鬧”來表現視覺感受,呈現出杏花盛開、春意盎然的景象。

下面我們再看一下修辭手法的用法和區别吧!

1、排比與對偶的區别

排比是三項以上一組,對偶僅限于兩項一組。

排比往往以一些相同的詞語做提挈語,對偶要盡量避免字相同,隻求對應詞性基本相同。

排比字數靈活運用,對偶句中兩個句子中必須字數相等。

2、借代與借喻的區别

借代的借體與主體之間必須密切相連,借體常常是本體的一部分或本體的某一特征。借喻的喻體與本體之間隻是相似的關系。

借代的借體與本體之間不能加比喻詞,而借喻的喻體和本體之間一般可以加上比喻詞,構成明喻。

3、怎樣判斷有“像”字的句子是

方法一:比喻一定要有本體和喻體,兩者缺一不可。

如:柏油路曬化了,甚至于鋪房門前的銅牌好像也要曬化了。

這句隻有本體銅牌,并沒有與銅牌相似的喻體,所以不是比喻。

方法二:比喻的本體和喻體不能是同一類事物(包括人)。

(1)這棵樹像我家門口的那棵樹。

這句子的本體、喻體都是同一類事物(樹),不是比喻 。

(2)他很像他的父親。

這句子的本體、喻體都是父親,同是指人,不構成比喻,不是比喻。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