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分忍饑度殘歲,更堪歲裡閏添長。東漢時期将土地租給百姓來收租剝削已是慣例,前文提到了曹操在漢末施行的屯田制,本篇聊作補充。
曹操施行的屯田制,雖然以民屯為主,但同樣包含軍屯。在民屯上勞作的百姓,一般被稱為屯田客、屯田民、典農部民,如屯田客呂并就掀起過叛亂,但随即被趙俨鎮壓。出身貧苦的鄧艾,年少時就是襄城的典農部民,那會兒他年僅12、3歲。
“屯田客呂并自稱将軍,聚黨據陳倉,俨複率署等攻之,賊即破滅”——《三國志·趙俨傳》
戰火紛飛之間,出現了大量無主之地,以及大量流動人口。對于曹操來說,他不能容許土地、人口都流入地方豪強手中,而施行屯田既能恢複生産,又能收獲勞動力。當然屯田也不是什麼公益行為,收獲糧食要上交朝廷一部分,如果屯田時用的是官牛,就需要把收獲的糧食分給朝廷6成,若是用自家的養的牛,那就和政府對半分,各占五成。
這隻是一部分,還有田租、戶稅、财産稅等。漢獻帝在禅讓時就提及,百姓經曆了屯田還面有饑色,雖然屬于謙卑之辭,但也反映了一定事實,百姓還是掙紮在溫飽問題上。
一開始屯田也不是自願報名的,都是強行招募百姓,很多人都不情不願,有一部分人就因此跑路。從國淵的記載中,可以看到他主持屯田時,做的是“相土處民,計民置吏,明功課之法”即按土地分配屯田民,統計人數安排官吏,接下來就是坐等分成。
問題是屯田客們不一定會被分配在家鄉種田,朝廷覺得哪缺人就得去哪,如魏文帝曹丕時期,就曾遷徙了一大批百姓到帝鄉谯郡屯田,當時的谯郡太守盧毓,就因為想遷走這批百姓,結果被貶谪了。大多數人都安土重遷,不願背井離鄉,誰不想安居樂業,誰樂意背井離鄉?後來在袁渙的建議下,曹操才同意考慮百姓的意願,百姓們也表示很開心。
好景不長,短短幾十年間屯田制就被破壞殆盡,至少在曹芳時期就已經有苗頭了。如曹爽、何晏等人執政時,就分割了洛陽附近的數百頃田地,據為己有。屯田客也有些好處,他們不用服兵役,如毌丘儉發動淮南二叛時,所列舉司馬師十一條罪名中,就有“募取屯田,加其複賞”,說明招募屯田客為兵、把他們作為賞賜都是少有之事。
屯田實際上就是在于世家大族争奪勞動力,當朝廷決定向他們示好時,屯田客們的命運也就被決定了,重新變成各個家族的私藏。屯田制是在司馬炎手上徹底廢除的,團結世家豪族也是司馬氏一直在做的事。鹹熙元年(264年),诏令罷免屯田官、典農校尉、典農都尉等。泰始二年(266年),司馬炎重申“罷農官為郡縣”,安心當郡守、縣令去吧,别再想着屯田咯。
人情往來,利益糾纏。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