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讀友好,這裡是思行分享,歡迎關注思行微讀。
漢語是很有生命力的語言,也是很形象的語言。在我們的漢語中,有一種語言樣式非常形象而生動活潑,這便是歇後語。
各位讀友,你能舉些例子嗎?
試舉幾例,推理式的,如:
竹籃打水——一場空,
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
黃鼠狼給雞拜年——沒安好心。
諧音式的,如:
炒了的蝦米—— 紅人(仁),
外甥打燈籠——照舊(舅),
孔夫子搬家——淨是輸(書)。
它前半句是非常形象的譬喻,主要是引出後邊着重要表達的内容。
如,竹籃打水——一場空。
竹籃有些是镂空的,有些不镂空但至少也不密閉,用它來取水,怎麼裝得了水呢?沒關系,這不是它要表達的,它恰是要以竹籃裝不了水這個現象為比喻來說明做一件事的結果——一場空。
又如,黃鼠狼給雞拜年——沒安好心。
黃鼠狼性情兇猛,常在夜間偷襲家禽。那麼,它怎麼會給雞拜年呢?但現在它居然給雞拜年了,怕是别有用心,于是對于做出這類舉動的人會留個心眼:怕是沒安好心,另有它圖,還是防備點。
歇後語,它讓表達的内容通俗易懂,而風格又生動活潑、诙諧有趣,于是它為人們所喜愛,并逐漸得以穩固。
但是,各位細心的讀友有沒發現,這一類歇後語在現在似乎漸漸看不到、聽不到了,似乎人們也不大用不大說了。
那麼,這又是為什麼呢?
有兩個因素試以考慮。
1.歇後語裡的時代生活變了
語言是我們表達的工具、交流的媒介,同時,它也是時代生活的折射,在語言中暗含了當時時代的風物、習俗、平常生活、慣常行為等。
比如,先前生活用水,要到泉湧處、溪流旁、河岸邊、井口邊取水,往往要用一種容器來取水。人們發現,竹籃并不能用來“打水”。但是現在,至少在城鎮,多少人還去“打水”呢?到外邊取水,放心嗎?水龍頭一擰,自來水嘩嘩地便來了。
又如,黃鼠狼,不要說在城鎮裡,怕是在鄉村黃鼠狼也很難見到了。現代人自然也養雞的,但更多地,雞在養殖場了。越來越多的人們家裡養的是寵物貓、寵物狗了。于是會有并流行《學瞄叫》這樣的歌曲了。在以前,有這樣的歌嗎?
應該說,歇後語裡的圖景更多的是以前農耕時代的生活烙印。
所以在現有的歇後語裡,斷然找不到電腦、手機等生活事物。反過來,現代人們的生活裡也逐漸沒有了竹籃,黃鼠狼也消失在了人們的視野,而“過河的泥菩薩”,各位讀友,家裡現在有供奉嗎?
那麼,随着語言使用者的眼裡、腦中不再有這些風俗、習俗、生活行為等,這一類歇後語自然将逐漸退出我們的語言生活中。
但是,既然時代生活已經變了,那麼有沒有可能産生新的歇後語呢?
2.歇後語形成與使用的成本變了
遺憾地說,現在是不大可能産生新的歇後語了。
歇後語的形成是有成本的。
一是提煉的成本。
歇後語有前後半句構成,前邊是引句,類似謎面,後邊是結句,類似謎底,前邊形象,後邊抽象。拟就一條歇後語,既要從生活當中形象提煉,又要予以精當概括,這需要較強的語言能力,更需要匠心。
二是時間的成本。
某一條歇後語的拟就,有可能并非是一人完成的,有可能在傳播過程中有不斷完善的過程。而從它第一次出現到為大衆所明白、接受、使用,有一個時間過程,經過一定時間的沉澱才得以最終穩固下來。
三是使用的成本。
歇後語雖然生動形象、活潑诙諧,但是不可否認,由前後兩句構成的它并不經濟。同樣作為熟語的成語,因其簡潔卻仍然得以廣泛使用。
那麼,既有的歇後語使用逐漸式微,新的歇後語的形成似乎目前又不大可能,新的語言生長點沒有了嗎?
有的。
3.網絡是新的語言生态的土壤
從語言的媒介看,除了口頭的言語交際,以前是書籍為主要載體,繼而有了報刊,而它們都是紙質的。進入上世紀以來,逐漸有了電子介質為媒介,及至當下它已經成為現代工作與生活的重要語言媒介與載體。
人們的語言痕迹越來越多地在電子介質甚至在虛拟空間中得以保存與傳播。人們在電子媒介甚至在網絡空間中表達,使得語言使用與傳播又有了新的形式,随之帶來的是越來越多的新的表達。語言不斷有鮮活的狀态,當然這裡既有傳承也有創新,也不排除一些随意性的語言行為。
随着時代生活的改變與網絡的普及,新的表達也不斷出現、使用、傳播、規範。
比如,“點贊”,既有在“贊”上的語義傳承,也有網絡生活中發生在電子産品中的“點”的行為。
生動活潑、诙諧有趣的歇後語逐漸淡出于當代社會的語言表達中,雖然有點遺憾,但也有社會的客觀因素。
希望我們仍然學習它,恰當的時候使用它。當然我們也歡迎新的鮮活的語言樣式。漢語之所以能得以傳承并得到不斷發展,也正是因為我們的漢語也是有開放性、包容性的語言。
各位讀友,您覺得歇後語會消失嗎?
歡迎在下方表達您的看法。
圖片來自網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