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琉璃河大橋?“平度市崔家集鎮徐家陽召村西南膠萊河上有座古危橋,橋面石闆部分晃動,安全狀況令人擔憂,希望有關部門能修繕保護一下 ”近日,平度市民張先生緻電觀海新聞/青島晚報熱線反映稱記者實地探訪了解到,這座古危橋被當地人稱為鳳凰橋,始建清朝康熙年間,目前古橋難以通行,在鳳凰橋不遠處已建起了新橋,古橋基本不承擔交通職能,當地鎮政府正通過多種途徑對鳳凰橋加以保護,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古琉璃河大橋?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平度市崔家集鎮徐家陽召村西南膠萊河上有座古危橋,橋面石闆部分晃動,安全狀況令人擔憂,希望有關部門能修繕保護一下。 ”近日,平度市民張先生緻電觀海新聞/青島晚報熱線反映稱。記者實地探訪了解到,這座古危橋被當地人稱為鳳凰橋,始建清朝康熙年間,目前古橋難以通行,在鳳凰橋不遠處已建起了新橋,古橋基本不承擔交通職能,當地鎮政府正通過多種途徑對鳳凰橋加以保護。
蘆葦蕩裡藏着古“危橋”
18日上午,記者從平度市區驅車30多公裡來到市民所說的徐家陽召村。經與村民打聽,沿村西泥濘土路走了将近一公裡找到了隐藏在蘆葦叢中的“危橋”。記者看到,這段長約20餘米的石橋橫跨膠萊河平度—高密兩市,橋段通體由巨石壘成,除在岸邊的一塊巨石略顯松動外,其他位置基本紋絲不動。
“這座橋據說是清朝時期搭建的,以前兩邊還有碑文,不知道什麼時候被偷走了。 ”記者在現場見到了村書記王永梅。據王永梅介紹,這座橋名為“鳳凰橋”,屬于陽召村“村莊八景”之一,現在基本很少有人從這裡走,隻是秋後蘆葦泛黃時有知道此處的人來拍照取景。
據王均平先生在當地媒體刊發的《鳳凰橋的來曆與傳說》中提到,古橋原各有石碑一座,東端石碑為雪花石,西端石碑為海青石,青石碑上有鳳凰狀石頭花紋,隐約可見;白石碑上有僧人狀石頭花紋,形狀逼真。目前,兩座石碑均已不複存在。據見過其中一碑的村民回憶,碑文記載該橋始建于清朝康熙四十年(1701年),時任高密知縣姜之奇主持興建,于當年端午節竣工,距今已有300多年。
當地有關部門已加以保護
記者随後從當地政府了解到,這座古橋基本不承擔交通職能,為方便居民通行,當地政府早在幾年前已在橋兩側不遠處建起了可以通車的新橋。為了保護古橋、保障群衆安全,管區将在橋邊設立警示牌,同時還将在橋頭加裝護欄。考慮到“鳳凰橋”的曆史,當地正通過不可移動文物保護需求台賬向市級提報鳳凰橋具體情況,為古橋争取更高級别的文物認定和保護。
風景秀麗的膠萊河上,一座古樸石橋為它添上了一份浪漫的色彩,流傳300餘年的石橋也将在大家的合力保護下更好地傳承下去,讓“陽照八景”和它們背後的故事被更多人所熟知銘記。
當地鎮政府希望通過青島晚報的報道,能夠得到社會各界更廣泛的關注,讓大家參與 “護橋行動”,保護古老的石橋。
■延伸閱讀
鳳凰橋有個凄美的愛情傳說
通過采訪當地村民記者了解到,相傳膠東地區有一位梁王(按:元朝開鑿膠萊運河之後,明清兩代均封有梁王),梁王世子曾跌入膠萊河,被陽照村少女水花所救,兩人互生情愫、互換信物、互許終身。誰知當梁王世子回家籌備親事的時候,水花父母相繼離世。失去雙親的水花傷心過度,未能等到郎君迎親便郁郁而終。梁王世子聽聞噩耗,感念水花泅水渡河耕作艱難,便在河上修橋,同時在河邊建梁王殿出家為僧。
梁王世子死後,村民在橋頭立起石碑,看到有兩隻鳳凰落于石碑上,遂把石橋命名為鳳凰橋。再後來,鳳凰橋和梁王殿被列為陽照八景與這個故事共同被流傳下來。現在,梁王殿已經在曆史中湮滅,鳳凰橋卻被保護了下來。
觀海新聞/青報全媒體 記者 馬丙政 通訊員張潇
作者:
來源: 青島晚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