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賦比興”之說從何而來?我們搞清楚起源,就知道了原本的具體含義,再看一些在詩歌中的應用實例。
關于“賦比興”最早的記載見于《周禮·春官》:
大師……教六詩:曰風,曰賦,曰比,曰興,曰雅,曰頌。
這是不是詩的六種形式呢?非也。《毛詩序》又将“六詩”稱之為“六義”:
故詩有六義焉:風、賦、比、興、雅、頌。
唐代孔穎達《毛詩正義》對此解釋說:
風,雅,頌者,《詩》篇之異體;賦、比、興者,《詩》文之異辭耳。賦、比、興是《詩》之所用,風、雅、頌是《詩》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稱為義。
這裡就解釋得比較清楚了。《詩經》從内容和音樂的樂調上來劃分,分三個門類,就是“風、雅、頌”,是為“《詩》篇之異體”。
“賦、比、興”,是創作詩的三種不同修辭方法,“《詩》文之異辭耳”。用三種不同的修辭方法,寫出來三大門類的詩歌作品,共同稱為“六義”。
因為中國詩詞以《詩經》為萬世之宗,這三種修辭手法被總結出來之後,一直沿用在詩詞創作中,成為寫詩的最基本的幾種手法。雖然不斷有新的手法出現,但并不影響,也無法離開這三種基本手法的範疇。
賦,就是說事。比,就是打比方。興,就是聯想。
因為是從《詩經》而來,我們就舉幾個《詩經》中的例子,至于後來詩歌中的賦比興實在太多,大家可以自行分辨。
賦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
子之于歸,宜其室家。
——《詩經·周南·桃夭》
翠綠繁茂的桃樹啊,花兒開得紅燦燦。這個姑娘嫁過門啊,定使家庭和順又美滿。
我們可以看到這幾句詩前面寫景,後面寫事情,兩者之間有沒有關聯?也許有,但是聯系不緊密,這裡首要的是把景色和事情說清楚。賦就是鋪陳直叙,是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關的事物平鋪直叙地表達出來。
但是我們看到因為桃花的燦爛,産生了這個女子旺家的想法,這裡面隐藏了類比嗎?是不是由景色聯想到女子的性格和當家才能?都有可能。
所以,賦、比、興,特别是賦和比、興一般是共同存在,互相作用的。
這兩句還是以賦為主。
比
碩鼠碩鼠,無食我黍!
三歲貫女,莫我肯顧。
逝将去女,适彼樂土。
樂土樂土,爰得我所。
——《國風·魏風·碩鼠》
大田鼠呀大田鼠,不許吃我種的黍!多年辛勤伺候你,你卻對我不照顧。發誓定要擺脫你,去那樂土有幸福。那樂土啊那樂土,才是我的好去處!
詩歌創作者從一開始創作這首詩的目的,就不是唱給大老鼠聽的。這裡非常明顯的有所指代,也就是用碩鼠來比喻貪得無厭的剝削者。但是又不敢直言,所以才會有這種“指桑罵槐”的諷喻詩歌的出現。
這裡就是典型的比喻、類比。孔穎達曾言:
“比”者,比托于物,不敢正言,似有所畏懼,故雲“見今之失,取比類以言之”。
古代老百姓對統治者、臣下對君上,都有很多不敢言的時候,這個時候用打比方來讓人明白,不失為一種婉轉的勸谏方式。
當然,到了今天,我們的比喻就更加豐富,使用場景也就更多。
興
關關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國風·周南·關雎》
《關雎》在藝術上巧妙地采用了“興”的表現手法。以雎鳥相向合鳴,相依相戀,興起淑女陪君子的聯想。
那麼“興”和“比”有什麼不同呢?就是思維先後的不同。假如我們這裡改寫成: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關關雎鸠,在河之洲。
君子都愛淑女啊,就好像雎鸠在河中相向和鳴。
這就是“比”了。也就是說由事物、景色引發聯想、思考,我們稱之為“興”。而主動的選用事物、景色來類比我們的心思,則是“比”。
現代例舉
總的來說,賦比興是最基礎的三種詩詞修辭手法。這個并非詩詞獨有,我們在寫文章、說話中都會使用,隻不過古人很早就把這幾種方法總結了并提出來。
即使在今天的現代詩歌中,也是必然使用到的。
比如我們說“偉大祖國的山河壯麗”,這就是“賦”。我們高歌“祖國山河美如畫”這就是“比”。我們看到山河壯麗,說“山河多嬌,祖國偉大。”這就是“賦”中帶“興”。
這樣說,是不是更直接明白了呢?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