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太行山最好的村莊

太行山最好的村莊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0-03 03:06:55

來源:半月談

編者按

脫貧攻堅點燃希望。依靠教育扶貧,因貧辍學家庭的子弟獲得獎學補助,有了進一步深造發展的可能;依靠大病救助,因病緻貧家庭去除後顧之憂,有了重新直面生活的勇氣;村村通公路,讓富民産業有了依托,種植養殖戶可以把扶貧産品賣到遠方的市場;曾經的光棍漢,也在政策鼓勵支持下,不再意志消沉,而是富了口袋、夢圓家庭……脫貧攻堅為人們打開了一扇扇機會之窗。

山西和順,一座立于太行群山中的小縣城,是傳說中“牛郎織女”故事的發生地。

可美好的傳說并不能幫貧困的村民們娶上媳婦。因自然條件惡劣、發展乏力,當地的“光棍村”曾不止一處。古村下石勒更是因“光棍成捆”而遠近聞名。

1

巴掌大的村,幾十條光棍

沿和順縣城北行約20公裡,就到了下石勒村。

下石勒是當地有名的古村。“石勒王故裡”的牌匾就挂在建于人民公社時期的村委二層小樓的門洞上。村裡老人們說,村子是後趙皇帝石勒的故鄉,石勒曾在和順北鄉(石勒村)居住,“下石勒”之名由此而來。

“打我記事起,下石勒就是和順縣的明星村,是農業學大寨的典型。”1946年出生的杜善榮說,當時村裡古戲台改造成的糧倉被填得滿滿當當,十裡八鄉的姑娘都願意嫁到下石勒。

早在20世紀四五十年代,和順縣就和毗鄰的左權縣——《小二黑結婚》故事原型發生地一道,奠定了婚姻自由的制度基礎。

然而,在海拔1300多米、無霜期僅100天的下石勒,靠天吃飯的薄地僅夠糊口,村裡形成的玉米、谷子、小雜糧的種植結構,沒能讓村民們的腰包鼓起來。

明星村的光環漸漸黯淡了。等到1969年出生的侯永籽這代人成長起來,地下無資源、地上沒産業的下石勒村竟然娶不起媳婦了。2010年前後,638口人的下石勒村還有貧困人口500餘名,積攢下30多條“老光棍”。

在城裡飯店做大廚時,下石勒村大齡青年杜永強遇到了在同一飯店做收銀、後來成為他媳婦的侯靜。直到今日,侯靜仍記得自己2004年初到下石勒的情景。

“一路都是土路,坐在車上颠來颠去的。”侯靜幾次忍不住問杜永強:“咋還沒到?”杜永強隻得連連解釋:“快到了,快到了!”

待到入村,侯靜眼前一黑:滿村不是石頭房,就是土坯房。房子各個狹小破落、低低矮矮不成樣子。侯靜再到杜永強的家裡一看,更是覺得沒了指望——弟兄三個,要啥沒啥,“房無一間,地無一壟”。

好在倆人共事時間夠長,侯靜對杜永強尚抱有希望:“人好,實在,能吃苦,心胸寬闊,能成事。”這段婚事才勉強沒泡湯。

其他人可就沒有杜永強幸運了。

2

“不是男人長的醜,是村太窮”

從20世紀90年代起,下石勒的男人們就不得不在農閑時出去打工補貼家用。

1969年出生的侯永籽是個勤快人,20歲出頭就下煤窯、打小工。他煙不抽、酒不喝,可一年掙幾千塊,攢不下個錢。

侯永籽31歲時,有人給他介紹姑娘。不過,姑娘家要求侯永籽到縣城當上門女婿,外加蓋一座房子,“蓋起來就跟你,蓋不起就走人”。

做上門女婿沒問題,可蓋房子……瞅着手裡的幾千塊錢,在姑娘家待了半個月的侯永籽,灰溜溜跑回了下石勒。

同村的盧玉清比侯永籽小4歲,婚事也是一波三折。

25歲那年,盧玉清和本村一個姑娘處上了對象。盧玉清挺中意對方,可姑娘嫌他“要房沒房、要錢沒錢”,不長時間就跟他說了“拜拜”。

這事兒對盧玉清觸動挺大,他決定出去闖闖,掙點錢。可東走走、西轉轉,錢沒攢下多少,更沒遇見合适的人,婚事一拖再拖。眼看着自己年過三十,别人“老婆孩子熱炕頭”,自己還是“孤家寡人”,盧玉清隻能連連歎氣。

不知情的工友們開始關心起盧玉清的家事。他怕人笑話,隻好想辦法編故事。“說自己有老婆,還有一個孩子。”多年以後,盧玉清還記得自己說瞎話時,臉上那火辣辣的臊。

1979年出生的馬愛威,找媳婦的路也挺曲折。他一直在相親的路上,次次相親卻都沒下文。

馬愛威22歲時就離家打工去了——攢夠錢才能讨媳婦。他在山東打工時談過一個姑娘,隻領回下石勒一趟,人家就再不來了——嫌窮。

外省姑娘不肯來,本省姑娘呢?馬愛威回到山西,到介休市一家飯店打工,談起了當地姑娘。可一年剛過,好事又黃了。“人家覺得村裡太窮,讓我去當上門女婿。我一沒錢,二沒手藝,三沒熟人,沒敢答應。”馬愛威回憶說。

回到家,又有人給他介紹本縣的姑娘。馬愛威帶着禮物登門拜訪,“彩禮等其他亂七八糟下來,總共要十二三萬”。馬愛威全家東借西湊也就湊出六七萬元,這事也不了了之。

“不是男人長的醜,是村太窮。”提起這些陳年往事,村民們對那些娶不起媳婦的光棍漢們沒有取笑,沒有偏見,而是太能理解了。

3

大家不再比“閑”,而是比“勤”

娶不上媳婦,回到下石勒的光棍漢們,生活苦悶,缺乏亮色。漸漸地,村裡幾張麻将桌支起來,有的男人每天一毛錢兩毛錢地混日子。

沒盼頭的日子就這樣混沌着,誰知2010年前後的下石勒竟起了變化。國家扶貧政策來到村裡,鎮政府也動員在外闖蕩的緻富能手杜繼英回村做“領頭雁”。他把全村青壯年勞動力組織在一起,成立勞務輸出合作社。

但生活的慣性還在,麻将桌邊仍不時坐着一些村裡的壯勞力。杜繼英得知,便在村委會大喇叭裡放言:“誰打麻将,我就掀誰的桌子!”此話一出,幾張麻将桌隔夜就變成了飯桌。

2011年,可容納260頭牛的标準化養牛園區在下石勒落成。看到可免費使用的标準化牛棚,在外奔波10年的大齡男青年侯鑫崗一咬牙幹了:“夏季雇個牛倌進山放牛,半年不用喂飼料,冬季集中飼養也不費心。”

有了好政策“托底”,侯鑫崗膽子也大起來。和其他9戶村民一樣,侯鑫崗貸款養牛,規模逐步擴大。侯鑫崗不再為養牛晚上睡不着覺,口袋漸漸鼓起來,還買了輛10多萬元的小轎車。他将隔壁村的郜小青娶回家,夫妻二人接着養牛,規模擴大到了50頭。

2012年,下石勒村委帶領村民流轉、整理了村裡的1200畝撂荒地,建成了千畝露地蔬菜種植園、24座春秋拱棚、8座地窖式日光溫室蔬菜大棚。2013年,村裡又建成了雙孢菇棚。去年,下石勒引進了集訂單種植與加工于一身的萬壽菊企業,500畝萬壽菊由村民訂單種植,在村内加工。就這樣,以合作社的方式,下石勒逐漸發展起了6大集體産業。

生活有了希望,奮鬥有了奔頭,下石勒的風氣變化不小。大家不再比“閑”,而是比“勤”。到2016年,下石勒實現整村脫貧。村民的平均收入從2011年的2000元增長到5736元,村集體賬上多了50多萬元。

這一年,在城裡開飯店賺了本錢的杜永強兩口子返鄉創業,成為下石勒的緻富帶頭人。跟着丈夫一同回村的侯靜心甘情願:“他願意幹,我就支持。年輕,不折騰幹啥?”

4

希望的種子破土成苗

“忙轉”起來的下石勒,喜事連連。

一年四季不愁活幹,每年能攢一兩萬。2012年,下石勒村年紀最大的光棍侯永籽娶上了媳婦。

這一年,馬愛威33歲了。馬愛威認識了宋瑞風,因為聊得來,兩人當年就結了婚。這回結婚咋這麼簡單?原來在宋瑞風嫁過來前,馬愛威已經買上了農用車,為村裡合作社跑蔬菜運輸,一年收入兩三萬元。

也在這一年,大齡青年馬愛明加入村裡的建築隊,閑時到種植專業合作社打工。加上土地流轉的收入,馬愛明一年能掙3萬多元。

後來,馬愛明結識了在下石勒村肉雞養殖專業合作社打工的溫麗芳。2019年12月31日,農曆臘月初六,下石勒村鑼鼓喧天,唢呐齊鳴。在鄉親們見證下,馬愛明手牽新娘,大聲宣布:“我脫單了!我的幸福生活開始了!”

太行山最好的村莊(巴掌大的村幾十條光棍)1

在和順縣李陽鎮下石勒村,新郎馬愛明背着新娘溫麗芳走回家中 詹彥 攝

太行山最好的村莊(巴掌大的村幾十條光棍)2

新郎馬愛明和新娘溫麗芳在炕上聊天 詹彥 攝

太行山最好的村莊(巴掌大的村幾十條光棍)3

2019年12月31日,新郎馬愛明将花送給新娘溫麗芳 詹彥 攝

屈指算來,從2011年到2017年,下石勒村26歲以上的大齡青年相繼娶回來30個媳婦,其中外地媳婦就有11個。

下石勒的脫單續曲還在奏響。2020年8月,48歲的盧玉清終于等到生命中的那個“她”,喜事足足辦了3天。

過上了安心日子的盧玉清,把微信朋友圈換成夫妻二人的合照。婚後不久,盧玉清又踏上了進城務工的路,不過這次是夫唱婦随。“隻要加柴,水總會開。”盧玉清給自己定下了新目标——争取在城裡買套房。

娶妻後,下石勒的不少單身漢“升級”,當上了父親。伴随小生命的降生,新晉父親的鬥志再一次被激發。

組建起“四口之家”的杜青春,也曾是“大齡難”,如今一個兒子在縣城讀初中,一個兒子在鎮裡讀小學。想着讓孩子們未來能富足些,杜青春決定大幹一場,把原本租村集體開小賣部的5間瓦房買了下來,2020年年初又花10多萬元把小賣鋪的舊平房翻修成了二層樓。

杜青春的家對面就是村裡新建的學校——外形時尚、功能齊全的幼兒園和小學。2020年秋天,學校的硬件設施已全部到位,老師也有了着落,往後孩子們念書,不用再到鎮上去寄宿。杜青春挺欣慰:“下石勒的下一代趕上了好時候。”(刊于《半月談》2020年第24期 原标題:《點燃希望:太行山不再“大齡難”》半月談記者:劉翔霄 孫亮全)

【糾錯】【責任編輯:劉陽 】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