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張X祥,男性,身高170cm,體重120公斤,超力型體型,主因頭暈、頭痛住院,拟行經股動脈穿刺全腦血管造影術。次日,患者手術完畢,股動脈穿刺處給予紗布塊壓迫,彈力繃帶加壓包紮,鹽袋壓迫止血。由于術後需制動穿刺肢體12小時,平卧24小時,患者長時間保持一個體位,難免不舒服。中途護士查房觸摸穿刺部位,未發現異常。24小時後撤去繃帶,患者改自主體位,訴針眼處疼痛,查看發現局部有一1.5x1.5cm包塊,波動明顯,随行B超檢查,結果顯示動脈瘤。事後詢問手術醫生,由于患者較胖,兩次穿刺才成功置入。經重新加壓包紮,術肢制動,數日後痊愈。
患者吳某,58歲,血液透析5年,每周3次,患者無動靜脈瘘,采用盲穿動靜脈進行血透治療。近日由于病情變化需住院治療。由于輸入藥物及患者血管條件的限制,不得不為患者置入中心靜脈導管,鑒于患者的血管條件,選擇右側股靜脈進行置管,穿刺兩針均未成功,最後在對側置管成功。幾天後患者右側腹股溝區出現一雞蛋大小的包塊,有波動感,原來是股靜脈穿刺時誤碰到動脈導緻的假性動脈瘤,随請外科會診,轉外科手術治療後好轉。
案例分析案例一中患者體型特殊,屬于重度肥胖,形成假性動脈瘤的原因主要是股動脈波動扪不清而反複穿刺損傷動脈壁;其次是對于體型較胖或較瘦的患者,術後壓迫時鹽袋及方紗容易移位,緻使壓迫重心未在穿刺點正上方,從而導緻針眼的慢性滲血形成假性動脈瘤;患者回病房後交接不仔細,未交接術中穿刺了幾針。
預防措施
1、針對體型特殊的患者盲穿有困難時,可借助超生引導系統進行穿刺,确保穿刺的準确性。
2、做好健康宣教,告知患者動脈穿刺後按壓時間至少10分鐘;經股動脈穿刺檢查後,制動12小時,平卧24小時,不可過早負重。
3、加強巡視,尤其是特殊體型的患者,重點觀察患者穿刺點有無出血、包塊、疼痛等不适情況,采用“一問、二看、三觸摸”的方式,“一問”即詢問患者自身感受,“二看”即觀看穿刺點,“三觸摸”即要親自觸摸穿刺點周圍有無隆起。
案例二中患者長期進行血液透析,每次血液透析時都要使用肝素抗凝,緻使血液不易凝固、穿刺處不易形成血痂;股動脈于股靜脈相伴而行,技術不過關導緻誤碰觸到動脈形成滲血,而後的按壓及壓迫不到位促成了假性動脈瘤的形成;巡視病房時護理人員未觸摸穿刺點局部,忽視了拔針後穿刺點的觀察。
預防措施
1、術前嚴格評估血管情況、及患者全身用藥情況,操作者應提高穿刺技術,避免反複穿刺。美國INS 2016《輸液治療實踐标準》中規定每個臨床醫護人員嘗試外周穿刺的次數不應超過兩次,總的嘗試次數不應超過4次。多次不成功的嘗試造成患者疼痛、延遲治療、限制将來的血管穿刺、增加成本和增加并發症的風險。
2、術中正确評估穿刺過程中血液的顔色,如抽出鮮紅色血液表明誤入動脈,局部按壓的時間及方式嚴格按動脈穿刺按壓時間及方式執行。
3、術後做好交接班,對于重複穿刺的患者,護理人員要心中有數,嚴格按“一問、二看、三觸摸”的方式對患者進行詢問及檢查。
什麼是醫源性假性動脈瘤?
醫院性假性動脈瘤是由于醫療操作或醫源性因素引起動脈損傷後血液通過動脈壁裂口進入血管周圍軟組織,形成一個或多個腔隙的局限性波動性血腫,收縮期動脈血通過瘤頸進入瘤腔,舒張期反流入動脈内,其瘤壁由纖維組織構成。
發生假性動脈瘤的處理
1、發生皮下血腫後,應及時行血腫處超聲檢查,以明确是否有假性動脈瘤的存在。
2、視動脈瘤的大小采取合适的止血方法,瘤腔直徑小于1.5厘米、瘤頸較細長的較小動脈瘤可患肢制動,再次加壓包紮或人工壓迫聯合加壓包紮或器械輔助加壓治療,使瘤體閉合,但閉合時間從幾天到2個月不等。
3、瘤腔直徑大于2厘米的較大動脈瘤,患者疼痛明顯,有出血的風險,盡早手術治療或超聲引導下輔助治療。
4、發生血腫後,應注意加強溝通、解釋,避免醫療糾紛的發生。
任何醫療護理問題,防範永遠大于事後補救,醫療行為是為了解除患者的痛苦,在醫療護理的過程中,我們一定要仔細評估,嚴格交接,密切觀察,規避各種醫源性損傷的出現。
參考文獻:1、熊吉信,張明芳 . 醫源性假性動脈瘤的治療和預防要點.外科理論與實踐。2009年第14卷第3期。2.2016INS指南.3.吳欣娟.臨床護理技術操作并發症與應急處理.人民衛生出版社,2011.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