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到手已經半年,翻多幾次感覺興趣不大,遲遲沒有認真讀,因為讀書會第一本書就是《次第花開》,所以硬着頭皮開始讀。這可能就是一種緣分吧,人和人,人和書,人和萬物。
這本書副标題是《藏人精神保持愉悅的秘密》,作者是希阿榮博堪布,寫過好幾本佛教類暢銷書:《生命這出戲》、《透過佛法看世界》……
佛教人士寫的書買過,讀過,都談不上最愛,但又覺得需要反複去品,不斷對照自己去去思悟、檢讨。
這是需要靜下心來看的書,其中關于修行,關于皈依以及作者自己回憶的部分,普羅大衆不太讀得明白,覺得和自己無關的,大可翻過去不用細讀。即便如此,全書依舊有能讓人豁然開朗的感覺。
認識到苦即是人生《苦即是人生》其實是一本書名,因為被名字打動,就購買了,不過看的時候還沒有太多感悟。本書中再次提到,回首自己的過往,看看身邊各種訴求,加深了這一認知。
根據佛陀的開示,解脫是從認識痛苦開始的。很遺憾很多人認識不到這一點,所以一直在抗拒,在掙紮,在抱怨。
日常生活裡讓人不如意、不開心、傷心、煩惱的因緣很多,三百六十五天,非在愁中,即在病中。
面對人生逃不開的七種苦:生老病死、愛别離、求不得、怨憎會,承認痛苦無法躲避并不消極,這是其他心理學書籍裡說的最重要的一點——接納。
寂天菩薩曾說:問題若有辦法解決,就不必擔心,若沒辦法解決,擔心也沒有用。
了解人生的無常就是常态,積極做好自己該做的事,坦然面對就好。
文中的“出離心”,在蔡康永的情商書,以及若幹心理學書籍中都提到過。放松,接納,抽離,反思,這會讓我們從低落迷茫,自愛自憐中走出來。
積極自律内心祥和為什麼很多年輕的人,富裕的人,地位顯赫的人都會不開心?因為在解決溫飽問題之後,幸福感和物質關系不大。
自律包括控制各種欲望,積極鍛煉,不斷學習等等,其中精神上的修煉尤其艱難。很多媽媽在問,怎樣才能控制情緒,輔導孩子時總會發火;讀書會分享這本書,大家紛紛表示這本書難讀,看了打瞌睡……因為我們的心不靜,心靜不下來是一切煩惱的源頭。
自律的第一步是覺察。
再積極的人難免會有一些負面想法,這很正常,覺察它的存在,接納,抽離,不讓自己沉浸在對人對事的無疑想象中。
自律不是壓抑情感,而是做個安靜的自己,不要因為自己不當行為給他人帶來傷害,當你對他人能有一顆慈悲心,計較變少,安甯的幸福感油然而生。
學會放下,簡單前行看看這本書,想到自己在西藏看到的那些虔誠的藏民,衣着簡樸,眼神灼灼,認真執着,嘴裡念念有詞,用身體丈量着朝聖的路,從雙手合十高舉過頭頂,到跪下五體投地。
雖然我不是佛教徒,但是看了會莫名感動,甚至會有一種羨慕的感覺。真的,他們因為信仰而執着,因為簡單而快樂,這可能是我們這樣的人一輩子都體會不到的。
我們才是陷在貪嗔癡中不可自拔的愚者,雖然那種高度、純度,我們到達不了,但是依然可以不斷反思自己,讓自己斷舍離。
人到中年,真的應該不斷做減法,減少自己的物欲,降低對他人的要求,體諒他人的不易,熱衷于為他們人奔忙,獻出自己一份力,會更加接近一個新的天地。
宗喀巴大師說過:唯有善良的心底裡能開出安樂的花朵。
當一個善良的人堅定而穩重,一旦開始修行,解脫便不遠了。
不要覺得佛教弟子寫的書,離我們很遙遠,古代學習佛家的大師不在少數,儒道佛三家兼修的蘇東坡,正是最好的榜樣。
釋迦摩尼佛說:衆生皆具佛性,不生不滅,不增不減。
不管是不是信仰佛教,真的可以了解一點,很可能會讓你的心獲得暫時的安樂,最終得到真正的解脫。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