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冬至到了應該吃什麼

冬至到了應該吃什麼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26 15:39:06

每年農曆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呀。諺雲:“冬至到家戶戶吃水餃。”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冬至吃餃子為的是不忘“醫聖”張仲景“祛寒嬌耳湯”之恩。

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嬌耳湯”醫治凍瘡。他把羊肉和一些驅寒藥材放在鍋裡熬煮,然後将羊肉、藥物撈出來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樣的“嬌耳”,煮熟後,分給來求藥的人每人兩隻“嬌耳”,一大碗肉湯。人們吃了“嬌耳”,喝了“祛寒湯”,渾身暖和,兩耳發熱,凍傷的耳朵都治好了。後來,每逢冬至人們便模仿做這種“捏凍耳朵”吃,說是冬至吃了餃子不凍人。

明天就是冬至了,冬至不論南方或是北方,有五樣食物要記得吃,餃子、馄饨、羊肉湯、湯圓、赤豆糯米飯。作為北方人都少不了要吃頓餃子。俗話說得好,好吃不過餃子,這可是我國的傳統美食呀。其實冬天的餃子餡品種也會有很多,搭配的蔬菜也不盡相同,大家最常吃的有:三鮮餡、豬肉白菜餡、韭菜雞蛋餡、韭菜蝦仁餡、芹菜豬肉餡、酸菜豬肉餡、牛肉洋蔥餡、羊肉西葫蘆等等。

【餃子】

冬至到了應該吃什麼(明天就是冬至了)1

我記得自己還曾吃過雞蛋西紅柿餡、雞蛋黃瓜餡、豬肉柿子椒餡、豬肉茄子餡,但現在的印象并不深了,當然還是自己家常做的餡料最受歡迎。

我家愛吃豬肉韭菜餡的餃子,鮮香可口,家人都喜歡。先來調餡料,豬肉餡裡放入姜末、生抽、蚝油、香油、食用油、花椒粉、胡椒粉、鹽;也可以用少許的花椒水一起來調餡,充分攪拌均勻;放入切好的韭菜,拌勻。包餃子的面最好使用高筋粉,用涼水和面,面的軟硬要适中,面團要揉到位,醒好面後制作面劑子、擀餃子皮,用自己的熟練的手法包餃子。将餃子煮熟,撈出,可蘸醋也可就着蒜吃哦。有人說吃餃子要來瓣蒜,因為蒜才是靈魂。大家同意這種說法嗎?哈哈!

冬至到了應該吃什麼(明天就是冬至了)2

冬至到了應該吃什麼(明天就是冬至了)3

【馄饨】

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說法。《燕京歲時記》雲:“夫馄饨之形有如雞卵,頗似天地混沌之象,故于冬至日食之。”如今馄饨全國各地都有,還可做出各種不同顔色的呢,看着更加誘人吧。

冬至到了應該吃什麼(明天就是冬至了)4

自己包的馄饨餡料大還實惠,在冬季我在家做早餐時,常常喜歡煮一碗馄饨,冰箱冷凍室總會放一些提前包好的馄饨,想吃的時候取出十多個煮上一小鍋,随手在鍋中窩個雞蛋;煮馄饨的時候來準備湯料,大碗裡一般會放點紫菜、蝦皮、生抽、香油、鹽、胡椒粉、香菜,馄饨煮熟後,先将湯澆到碗裡,再撈幾個馄饨,食用時可放點香醋,熱乎乎的渾身舒服。

在冬至這天,南方人喜歡煮馄饨,而北方人大多數是吃餃子的,但任何事情也不是絕對的。想吃什麼并不那麼重要了,因為咱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隻要想吃哪天都能吃上。

冬至到了應該吃什麼(明天就是冬至了)5

冬至到了應該吃什麼(明天就是冬至了)6

【湯圓】

冬至到了應該吃什麼(明天就是冬至了)7

冬至到了應該吃什麼(明天就是冬至了)8

古人有詩雲:“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冬至吃湯圓,是我國的傳統習俗,在江南尤為盛行,民間便有“吃了湯圓大一歲”之說。“圓”寓意“圓滿”、“團圓”,象征家庭和諧、吉祥,吃它為的是讨個好彩頭。

平日我會做一些小湯圓,在冰箱冷凍起來,随吃随取,當早餐是相當不錯的。煮湯圓時打入一個雞蛋,湯圓上面撒上一點玫瑰花和桂花,好看好吃有營養。

【羊肉蘿蔔湯】

冬至到了應該吃什麼(明天就是冬至了)9

喝羊肉湯,也是冬季飲食的首選。冬至是北方一年中最寒冷的季節,這時人體内寒氣增加,喝一些羊湯能滋補身體也能提高人體的抗寒能力。羊肉的營養價值非常豐富,羊肉富含蛋白質和脂肪,同時還有豐富的維生素以及礦物質元素等,營養價值非常豐富。

可有的朋友擔心吃羊肉會上火,來試一下用羊肉炖蘿蔔吧,這道菜的口味比較清淡的同時,也不會影響到羊肉的口感和營養價值。羊肉搭配蘿蔔,簡直是太合适了,你還不會感覺羊肉那麼膩了。肉香又湯鮮,白蘿蔔還能吃出微微的甜味呢。

【赤豆糯米飯】

冬至到了應該吃什麼(明天就是冬至了)10

赤豆糯米飯是一道以糯米、花生米為主要食材,臘肉、鹽、雞粉為配料制作而成的家常菜。

我是退休在家的幸運無比,也是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主婦,還是一個熱愛生活、熱愛美食的自由人。如果您喜歡我分享的食譜,就請收藏、轉發一下吧,您的關注支持就是對我的最大幫助和鼓勵。如果您有想說的建議或看法,記得在評論區留言,咱們一起交流探讨。感謝您的閱讀!

圖文均為幸運無比的原創,嚴禁不良自媒體搬運盜用,盜用必究!未經允許禁止轉載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