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京畿部長
所有的制度都有其缺陷的一面,資本主義也不例外。每個制度都有它的優勢期,但優勢期的長短卻不是其本身決定的,制度會随着時間的推移逐漸暴露出自身的問題,所以說很多時候隻有當下比較合适的制度,并不會存在任何一種社會治理的最終制度,故此就要永葆先進性。二戰之後,世界格局基本定型,但是圍繞着東西方制度和意識形态之争的讨論和矛盾卻愈演愈厲,當然這一切并沒有持續多久,在1989--1992年之間,蘇東巨變、社會主義陣營解體、資本主義制度席卷全球似乎要一統天下,風光一時無二。
在當時這種曆史背景下,美國政治學博士,現任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國際關系高級研究院教授的弗朗西斯·福山,在《國家利益》雜志上就發表了一篇名為《曆史的終結》的文章,在文中他是這樣說的,所有的曆史都是向着民主和資本主義而去的,冷戰的結束标志着民主和資本主義的勝利,故此他認為曆史已經達到了終點,西方式自由民主的全球化就是人類政府的最後形式。
▲弗朗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圖源/百度百科
當然這番高論又被随後的曆史證明是錯的。20年後,金融危機在美國爆發,最後蔓延到全世界資本主義國家,如果說在金融危機之前看這些專家教授的著作,就會有一種不會爆發危機的斷然結論,畢竟在當時的人們看來,美國式的民主政府和資本主義經濟已經不是理論上的看法了,那是一個真的不能再真的美好現實世界,未來的曆史難道不應該就是這樣嗎?可以說在當時這一點深入人心,自由消費主義被人們普遍接受,沒人認為這有什麼錯。雖然這種情況下,仍然有一種不同聲音,比如海曼·明斯基就曾提出金融不穩定的看法,但這一觀點被盛世中的人們所忽略,隻有在危機爆發之後,大家才想起來還有這麼一種說法,而像福山這類鼓吹資本主義制度的教授們,在面對現實後也不得不承認自己的觀點是錯誤的。
在自由市場學說盛行的年代,人們相信自由和無約束的市場是最好的,即使有問題,但在市場的自我調節下也會很快得以恢複,最好的政府就是小而美的政府,不然強勢政府的管制會抑制創新的出現,作為金融老大的央行就應該保持其獨立性,而且這些觀點可不是學者們嘴上的說法,而是實際掌權者們真實的想法,比如美聯儲那位最有名的主席格林斯潘,就是自由市場理論的擁趸,也就是因為大家對市場調節過分的盲目信任,導緻金融問題積重難返,而這一弊端最終也讓美國嘗到了很大的苦頭。
如果說市場會失靈這個問題大家已經意識到了,但相對于制度本身而言,真正的弊端卻在執行的人身上。不論銀行家還是政客,他們都是人,并不是機器,所以不會去冷靜的衡量風險和計算回報,更多時候他們的決策往往是出自個人的感覺,比如在某個時間段裡,大家理智的利用别人賺錢,在另一個時間段,為了更多的利潤和收入,他們又會為自己打包設計的金融衍生品而付出慘重的代價,最後崩潰。比如2008年金融危機,大蕭條和經濟衰退的發生大家都沒有意識到,即使之前有了苗頭,但還是被一派繁榮的景象所忽略,這也就是資本主義的另一個弊端,市場給了人們更多的自由,卻也為最後制度的失靈而埋下了禍根。
資本主義的國家普通老百姓依賴于銀行為其提供資金,而銀行的利潤則來自于普通百姓的貸款,這隻是人們和金融機構的表面關系,實際上,民衆和銀行之間普遍缺乏信任,在貌似一團和氣的背後,資本主義掩蓋了大多數的矛盾,包括大家的利益不一緻等問題。比如經濟恐慌,往往都是與一些不必要的恐慌聯系在了一起,而恰恰就是因為這些恐慌把金融機構甚至國家拉入深淵,一些實行資本主義的拉美國家往往會和美國一起陷入同一時期的大通脹,相比起美國龐大的經濟體量,這些國家在恐慌中結果是最慘的,由于他們更小的政治規模和經濟制度,在一場信任危機的災難裡,所有人都會對彼此徹底失去信心,經濟的崩潰最終就是社會的動亂和政權的瓦解,這也就是他們民不聊生的根源所在。
畢竟當時的美國,也就是倒掉了幾個雷曼兄弟就已經步履蹒跚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