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未經授權謝絕轉載。
跑步是一種曆史悠遠、深受大衆喜愛、鍛煉效果佳的運動。早在兩千多年前,古希臘的山岩上就刻下了這樣的字句:"如果你想強壯,跑步吧!如果你想健美,跑步吧!如果你想聰明,跑步吧!"
今天,跑步仍被人們視為簡單、方便且有效的有氧鍛煉方式之一。
但同時相比遊泳、健走等相對和緩的運動來說,長跑對膝關節的負荷更大,稍有不慎更容易出現損傷。從這個角度講,跑步可能會對膝蓋造成影響而受傷。
跑步時,膝關節承受的壓力是正常站立時的4倍
國際醫學權威期刊美國《骨科與運動物理治療雜志》2017年6月刊指出,健身跑步者的關節炎發生率為3.5%,而久坐不動人群的關節炎發生率為10.2%,競技跑步者的關節炎發生率為13.3%。
從中我們不難發現,健身跑步者的膝關節炎發生率遠低于久坐不動的人群,而隻有進行競技型跑步的人群膝關節炎發生率才會明顯高于前兩者。所以說跑步百利唯傷膝的說法,其實是對這項運動有一定的誤解。
誠然,會有人提出異議“我就是跑步損傷了膝關節落下的病”。
那麼我們就先來反思尋找一下其中的原因。
你是不是也有如下的跑步經曆:
1、跑前不熱身或拉伸:跑完很容易膝蓋酸痛、腳踝疼。
2、跨大步跑:這種技術适合專業的長跑運動員,而普通跑步者盲目模仿會減弱大小腿夾角緩沖地面沖擊的作用,容易引起膝蓋損傷。
3、跑步時身體後仰:落地時身體重心在腿部後方,相當于拖着身體跑步,既不好借力,膝蓋受到的力又不能被有效緩沖掉,膝蓋受力增大,容易受傷。
4、零基礎初學者或許久不鍛煉,一下子就跑長距離甚至馬拉松:肌肉力量不足會造成膝關節不穩定,跑步距離越遠,身體負擔越重,更容易受傷。
5、穿鞋随便、不挑場地随便就開跑:跑步時膝蓋受到的沖擊增加到體重的 3~4 倍,劇烈時可到 6 倍體重。不專業的鞋子無法達到緩沖要求,而場地太硬,跑步時對膝蓋的反沖力會比較大。
6、體重過重,想通過跑步減肥:體重每增加1磅(0.45千克),步行或跑步時膝關節承受的壓力就會分别增加3磅和10磅。如果身體質量指數(BMI)超過25,膝關節的健康就會大打折扣。肥胖還會加速軟骨磨損,大大增加膝關節炎的發生率。
那麼究竟怎樣跑才更科學、更健康
讓膝蓋少受傷呢?
1.跑前充分熱身和拉伸:
跑步前做動态熱身,用比平時慢的速度跑 500~1000米左右,可以提高心率,增加肌肉、肌腱和韌帶的血流量來讓身體對接下來的運動做好準備,減少傷害。比如你正常跑步是 8 分鐘跑一公裡,熱身就用 10 分鐘跑一公裡 。
或者也可以采取圖中的靜态拉伸:
2、調整正确的跑姿和步幅
跑步時注意身體前傾,兩肩稍提,兩肘屈成90度,雙手握空拳,用臀部和大腿發力,步幅不要過大。
跑步時前腳掌着地觸地時間較短對膝關節壓力小,但同時腳踝承擔的壓力會比較大,後腳跟着地對膝關節産生的負荷較大。
專業馬拉松運動員,大多是采用前腳掌落地後迅速切換全腳掌的混合跑法。而普通跑步愛好者一般都是後腳跟着地,或後腳跟着地過渡到前腳掌的跑法。
對于普通跑步健身愛好者來說,不必過分在意自己是哪種落地方式,每個人都有自己感到最舒服的跑姿。無論足部哪個部位先落地,關鍵在于都要做到小步輕輕落地,避免硬着陸帶來的地面沖擊力。
3、訓練股四頭肌力量
股四頭肌位于大腿前方,它提供我們走路、上下樓、蹲起等動作時的主要力量。強健的股四頭肌還能保證膝關節的穩定性,減輕關節壓力,減緩軟骨磨損(點擊了解具體鍛煉方式:膝關節不好?别小看這7個小動作,堅持做讓膝蓋更有力)。當你的膝關節足夠穩定了,那麼跑步的時候發生膝關節受傷的可能性就會大大降低。
4、初學者循序漸進、量力而行
建議在進行長跑運動前最好對身體關節檢查,在沒有病變的基礎上,慢慢适量地參與。跑步的時間和量要适度增加,每次加量都要适應兩周。
如果跑完步膝蓋不疼,說明目前跑量可以勝任;如果跑完步之後,膝蓋疼痛或者腫脹不适,超過兩小時不緩解,就說明超量了,再跑步的話需要減量。
5、穿合适的跑鞋,選擇塑膠跑道
一定要穿跑鞋,跑鞋是專為跑步設計的,并且它能夠減輕腳着地時的振動,減少對腳、膝蓋的損傷。
塑膠跑道可以吸收運動産生的沖擊力,減少對于身體的反沖力,使你的膝蓋、腳踝、骨骼都不容易受傷。
6、合理飲食 控制體重
大體重人群優先将BMI(體重公斤數除以身高米數平方)指數降低到25以内,減少體重給膝關節帶來的壓力,再考慮跑步鍛煉。減肥可優先選擇非負重鍛煉。
願每一天陽光灑在你身上,願每一步你都跑得健康,跑得快樂!
聲明:本文由骨科大夫綜合整理,未經授權謝絕轉載。
文章僅供參考和學習分享,一切視患者自身情況和以專業醫生診斷治療為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