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一石三鳥的成語故事

一石三鳥的成語故事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9-01 07:28:39

一石三鳥的成語故事(關于緣木求魚的成語故事)1

緣木求魚:緣木,爬樹。爬到樹上去找魚。比喻方向或辦法不對頭,不可能達到目的。出處《孟子·梁惠王上》:“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

基本信息:

近義詞:水中撈月、緣山求魚、竹籃打水、南轅北轍、抱薪救火、舍本逐末、磨磚成鏡、掘地尋天、徒勞無益、徒勞無功

反義詞:探囊取物、甕中捉鼈

用法:含貶義。一般作謂語、賓語。

結構:連動式。

一石三鳥的成語故事(關于緣木求魚的成語故事)2

成語案例:

  • 若想善出此關,大王乃緣木求魚,非徒無益,而又害之也。——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三十三回

  • 緣木求魚,狼則罹之。——清·蒲松齡《聊齋志異》狼三則

成語典故:

緣木求魚典故漫畫

王笑而不言。

曰:“為肥甘不足于口與?輕暖不足于體與?抑為采色⑴不足視于目與?聲音不足聽于耳與?便嬖⑵不足使令于前與?王之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豈為是哉?”

曰:“否。吾不為是也。”

曰:“然則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⑶土地,朝⑷秦楚,莅⑸中國而撫四夷也。以若所為,求若所欲⑹,猶緣木而求魚也。”

王曰:“若是其甚與?”

曰:“殆⑺有甚焉。緣木求魚,雖不得魚,無後災。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盡心力而為之,後必有災。”

曰:“可得聞與?”

曰:“鄒⑻人與楚⑼人戰,則王以為孰勝?”

曰:“楚人勝。”

曰:“然則小固不可以敵大,寡固不可以敵衆,弱固不可以敵強。海内之地方千裡者九,齊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異于鄒敵楚哉?盍⑽亦反其本矣。

“今王發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賈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塗⑾,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⑿于王。其若是,孰能禦之?”

一石三鳥的成語故事(關于緣木求魚的成語故事)3

孟子說:“大王的最大願望是什麼呢?可以講給我聽聽嗎?”

齊宣王笑了笑,卻不說話。

孟子便說:“是為了肥美的食物不夠吃嗎?是為了輕暖的衣服不夠穿嗎?還是為了豔麗的色彩不夠看呢?是為了美妙的音樂不夠聽嗎?還是為了身邊伺候的人不夠使喚呢?這些,您手下的大臣都能夠盡量給您提供,難道您還真是為了這些嗎?”

宣王說:“不,我不是為了這些。”

孟子說:“那麼,您的最大願望便可以知道了,您是想要擴張國土,使秦、楚這些大國都來朝貢您,自己君臨中原,安撫四方落後的民族。不過,以您現在的做法來實現您現在的願望,就好像爬到樹上去捉魚一樣。”

宣王說:“竟然有這樣嚴重嗎?”

孟子說:“恐怕比這還要嚴重哩。爬上樹去捉魚,雖然捉不到魚,卻也沒有什麼後患。以您現在的做法來實現您現在的願望,費勁心力去幹,一定會有災禍在後頭。”

宣王說:“可以把道理說給我聽聽嗎?”

孟子說:“假定鄒國和楚國打仗,大王認為哪一國會打勝呢?”

宣王說:“當然是楚國勝。”

孟子說:“顯然,小國的确不可以與大國為敵,人口很少的國家的确不可以與人口衆多的國家為敵,弱國的确不可以與強國為敵。海内的土地,方圓千裡的共有九塊,齊國不過占有其中一塊罷了。想用這一塊去征服其他八塊,這跟鄒國和楚國打仗有什麼區别呢?大王為什麼不回過來好好想一想,從根本上着手呢?”

“現在大王如果能施行仁政,使天下做官的人都想到您的朝廷上來做官,天下的農民都想到您的國家來種地,天下做生意的人都想到您的國家來做生意,天下旅行的人都想到您的國家來旅行,天下痛恨本國國君的人都想到您這兒來控訴。果真做到了這些,還有誰能夠與您為敵呢?”[2]

讀解

上一節,宣王向孟子否認說,自己并不是一定要動用軍事,發動戰争心裡才痛快,而是因為要實現自己心裡的最大願望,不得已而為之。孟子于是又一次不失時機地抓住了他的心理活動,問他的最大願望到底是什麼。 宣王已 教了孟子的厲害,所以笑而不答,不好意思說出自己的想法了。孟子果然厲害,你不說,他照樣分析不誤。而且是欲擒故縱,先虛設幌子,一連串問了五個不是問題的問題。

這五個問題,在過去是屬于聲色狗馬之類,用我們今天的說法,是屬于個人生活中的物質享受或者說物欲方面的東西,諸如彩色電視機夠不夠大,組合音響夠不夠好,有沒有不在話下。這些問題怎麼會是一個國王心中最大的追求呢?孟子顯然是在虛晃一槍。所以,當宣王否定說自己不是為了這些時,孟子馬上就收回花槍,切入正題,以他心理分析大師的水平,一下子和盤端出了宣王心中最大的願望、最大的秘密。然後不等宣王承認與否就直殺本質,指出宣王已犯了一個最大的錯誤——緣木求魚,爬到樹上去捉魚。

緣木求魚的荒唐性誰人不知呢?所以宣王說:“我難道有如此荒唐,錯得如此嚴重嗎?”心想,你莫不是在危言聳聽吧。殊不知孟子告訴他說,不僅有如此荒唐,如此嚴重,而且問題還遠遠超過了緣木求魚。這就是孟子的本事,鋪張揚厲,逐步升級,讓你聽他說話連坐也坐不安穩。我們完全可以想象,那 宣王一聽這話,真是吃驚不小,一下子跳了起來,也不顧國王的矜持和威嚴了,馬上脫口而出:“可得聞與?”可以說給我聽聽嗎?

這下還有什麼問題呢?孟子已完全掌握了說話的主動權,于是便把 宣王原本所想的靠戰争來解決問題的“霸道”做法與自己要向他灌輸的靠仁政來解決問題的“王道”做法作了一個對比,并指出兩種做法的兩種不同結局。

這一節的最精彩和最深刻處是緣木求魚的比喻。它不僅警醒了宣王,而且成了後世千百年來大家常常引用

一石三鳥的成語故事(關于緣木求魚的成語故事)4

緣木求魚

的成語。就是到我們今天,也仍然有啟發而“喚醒”的意義。還是以進入市場經濟體制後讀書人是否“下海”的問題為例。所謂“金錢不是萬能的但沒有金錢卻是萬萬不能的。”

所以,“君子不羞于言利”,甚而至于追求利,希望掙大錢,發大财。這些都是可以理解的,都不是問題。問題在于,到底如何來掙大錢,發大财?是不是“工農商學兵,一起做生意“,如我們在前面已經多次提到過,大家都“棄文經商”、“棄教經商”、“棄農經商”、“棄學經商”,甚至放下武器去經商或者就做起軍工軍火生意來了才是唯一出路呢?當然不是。如果真這樣做,那才是緣木求魚,“殆有甚焉!”不僅搞亂了文明社會越來越精細的社會分工,而且也壓抑了各行各業專家的所長,浪費了人才。就個人來說,也浪費了自己。以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即教授下“跳蚤市場”,教授賣馄鈍來看,且不說有辱斯文的問題,就從掙錢的角度來看,廢己所長,行己所短,不是“緣木求魚”又是什麼呢?

所以,緣木求魚的道理沒有什麼深奧,大家都一說就懂,甚至不言而喻。可是計生活中,我們中的許多人,包括一些修養不低的人,稍微不注意就爬上樹去了而自己還沒有意識到,當人家問他幹什麼時,他還會理直氣壯地高聲回答:讓我們捉魚去!

捉魚固然是不錯,但你怎麼爬上樹去了呢?樹上有魚隻有兩種情況:一是在童話世界裡,二是滄海桑田變化,在樹上留下了魚的化石。不然的話,你去捉什麼呢?

書中名句:

孟子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孫醜下》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孟子·盡心上》

“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孟子·告子上》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梁惠王下》

“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孟子·公孫醜上》

“尊賢使能,俊傑在位,則天下之士皆悅而願立于其朝矣。” 《孟子·公孫醜上》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孟子·公孫醜下》

“權,然後知輕重;度,然後知長短。” ——《孟子·梁惠王上》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孟子·離婁下》

“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離婁下》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告子下》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孟子·盡心下》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孟子·告子下》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孟子·告子下》

“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孟子

孟子曰:“不以規距,不能成方員(圓)——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孟子·離婁上》

補充資料:

攀木魚

因在樹上被 發現而得名的魚,18世紀,有一位名叫約翰( John )的傳教士,為赢得幾名信徒而前往印度,收獲到幾條這種“想象中的魚”,并以此得到了被寫入科學書籍的殊榮。 約翰( John )送給了當時著名的博物學家布洛赫(Marcus Elieser Bloch,1723~1799)五條“爬樹魚”(Baumklettere),并在信中告訴布洛赫,“爬樹魚”這個名字實際上是該魚在印度名稱的直譯,因為這種擁有鋸齒狀鱗片和鋒利魚鳍的魚能夠在雨水沖垮栖息地的時候爬上岸邊的棕榈樹。爬樹魚可以在幹燥的環境下生活,借助奇妙的身體曲線向前挪動。1792年,布洛赫在外地魚類的自然史第6卷中(Naturgeschichte der auslandischen Fische),采自亞洲的标本,以Anthias testudineus(龜殼花鮨)之學名首次被記載 。

一石三鳥的成語故事(關于緣木求魚的成語故事)5

“爬樹魚”與棕榈樹

1791年,丹麥博物學家---達爾多爾夫(Daldorff)在當時還是丹麥在印度的殖民地的特蘭奎巴(Tranquebar)探險的時候,竟然在一棵樹上發現了魚,而且還是活著的!根據當地居民的說法,這種魚會爬樹,它們還經常爬上岸邊的棕榈樹上高達5英尺高的地方去吸食果汁,這個發現轟動了當時的西方社會。在1797年,達爾多夫(Daldorff)在與倫敦林奈學會(Linnean Society of London)的研讨中分享了他的這一研究,達爾多爾夫在倫敦林奈學會會刊(The Transactions of the Linnean Society of London)第三卷之論文的自然史(Natural history of Perca scandens)所載之攀鲈(Perca scandens=A . testudineus),并将這種魚描述為一種新的物種,以拉丁名“Perca scandens”或者攀爬魚“Kletterbarsch”命名。達爾多爾夫(Daldorff)描述了當時魚正在一顆離水塘不遠的樹的樹縫裡向上爬。

一石三鳥的成語故事(關于緣木求魚的成語故事)6

龜殼攀鲈

它用張開的鰓蓋上的刺在縫隙的壁上托住自己,來回地擺動尾巴,用肛鳍上的刺支撐着縫壁,向前推進,然後再次用鰓蓋托住自己,并以這種方式向上運動。即使在被逮住後,它還在一個屋外的沙地上來回跑了好幾個小時。達爾多夫是對這種存活于世的魚類作研究報道的第一個歐洲人,雖然這種魚其實已經于1792年被德國動物學家布洛克命名為“testudineus”(名字取自這種魚身上如同龜甲殼般堅硬的鱗甲),因此達爾多夫遵從命名上的優先法則,沿用了“testudineus”這個更貼切一些的名字。盡管如此,攀爬魚“Kletterbarsch”這個其實并不貼切的名字還是在英語語系中和以英文書寫的文獻資料中被大量應用了。

會爬樹的彈塗

孟子也沒想到,這世界上居然有會爬樹的魚!

一石三鳥的成語故事(關于緣木求魚的成語故事)7

彈塗魚(7張)

在澳大利亞的東北海岸,沿着平坦的海邊長着一片紅樹林,這兒對于遊客來說是個很難進入的地方,到處都是難以立足的沼澤地,鳄魚和吸血蟲是這裡的統治者。這個動植物天堂向前來探險的生物學家們提出了挑戰。

這裡充滿了生機,沿着海岸線你可以看到到處活躍着一種奇特的動物:有的在泥地上蹦來蹦去,有的在紅樹林快速穿梭着,還有的正在泥地上鑽洞,以最巧妙的方式不漏痕迹的将自己隐藏起來,等待着下一次漲潮機會的到來。這種敏捷的,長着燈泡似眼睛的動物叫彈塗魚——一種魚類,它們生活在岸邊的紅樹林中和平坦的海邊泥地上。在中國沿海和西非及太平洋的熱帶海洋邊都可以見到彈塗魚

彈塗魚的大半生都在陸地上度過。它可真是魚中的另類。彈塗魚用前鳍爬行,鳍的末端有吸盤,可以緊緊吸住樹皮,所以爬起樹來毫不困難。彈塗魚上岸前,先用鰓吸滿水和空氣,就像背上了一個氧氣筒和一台飲水機。這樣,它在陸地就能逗留好幾個鐘頭。看看彈塗魚矯健的身影,你有沒有覺得世界真的很奇妙?

每天一則小故事,了解精彩中國語言文化!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