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禹錫,字夢得,洛陽人,生于公元772年,唐朝著名詩人,和白居易共稱“劉白”。并被白居易稱贊為“詩豪”,意思指詩人中的豪傑、出衆者的意思。後人便也據此而稱之。
劉禹錫,自幼好學,精通諸子百家,詩文辭賦。在青年時代,可謂一帆風順,平步青雲,較之其他詩人要幸運的多。劉禹錫21歲的時候,便和柳宗元一起中了進士,隔了一年參加博學鴻辭科考試,被授予太子校書,得到當時淮南節度使杜佑(晚唐大詩人杜牧的祖父)的賞識,跟随他入朝,升任監察禦史,與柳宗元同朝為官,從此開始了他的仕途生涯。
劉禹錫在朝為官的時候,遇到了一個對他産生了深遠影響的人,他便是王叔文。可以說輝煌和衰敗均拜他所賜。那王叔文是什麼人呢?為什麼會對劉禹錫以後的人生産生了深遠的影響?
王叔文,越州山陰人(今浙江紹興人),中國古代著名政治改革家,唐朝著名的“永貞革新”便是由他策劃。唐朝自“安史之亂”後,政治趨于腐敗,宦官掌權,民不聊生,階級矛盾日益嚴重。
唐德宗時期,王叔文擔任太子李誦的侍讀,常跟太子說民間百姓的疾苦,獲得太子的喜愛。等唐德宗駕崩後,唐順宗即位後,便提拔王叔文為翰林待诏兼度支使、鹽鐵轉運使。王叔文便聯合劉禹錫等人,推行政治改革。
因有順宗的支持,王叔文和劉禹錫等人大力進行改革,即曆史上著名的“永貞革新”。期間懲辦了貪官李實,廢除宮市、廢除五坊小兒、禁征宮中乳母、廢除常貢以外的進奉以及釋放宮女和教坊女樂。
可惜的是順宗皇帝體弱多病,登基才半年多,宦官便發動政變,迫使他讓位給兒子憲宗李純。後王叔文被賜死,劉禹錫與柳宗元等八位朝廷官員,全部降職調離京城長安,分别貶到西南各偏僻地區,這也就是“二王八司馬”事件。
或許詩人對詩的創作巅峰大多都是在官場的不得志後發生的吧。劉禹錫被貶朗州(今湖南常德)後,便開始創作詩歌。因此也便有了傳誦最廣的那首“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唱歌聲,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
劉禹錫在朗州一待就是十年。直到公元815年,他才和柳宗元等人被召回長安。再次回到長安,劉禹錫不由回想當年,心生感概,在玄都觀借景抒懷,寫下了一首詩,諷刺當朝權貴。
《元和十一年自朗州召至京,戲贈看花諸君子》
紫陌紅塵拂面來,無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觀裡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後裁。
不出意外,這首詩還是得罪了當時的權貴,再度把劉禹錫貶到播州(今貴州遵義)任刺史。那時的播州不想現在遵義那麼繁華,當時還是荒無人煙,幾乎全是豺狼虎豹的栖居之所。
由于受到牽連,柳宗元也被貶到柳州(今廣西柳州)任刺史。柳宗元心念劉禹錫還有八十多歲的母親需要贍養,便上書希望可以和劉禹錫對調貶所。聯想現今,能做到如此的朋友,不多了。
還好,當時的禦史中丞裴度也以劉禹錫母親年邁為由,請求憲宗把他稍加内遷,劉禹钖這才幸免去播州,改任連州(今廣東連縣)刺史。再後來,便在外一待又是十三年,期間更換了幾處場所。
直到公元826年,劉禹錫才被召回洛陽。途徑揚州,在揚州他遇到了因病退去蘇州刺史的白居易。兩人不期而遇,自然欣喜萬分,攜手共飲,并相約一同回洛陽。此後,伴随他們二人的不僅有酒,還有詩。兩人經常互相唱和。有人将他們二人的詩集中起來,編著成《劉白唱和集》傳世。
難怪世人總是感歎相聚的時間為何總是那麼短暫。不久後,劉禹錫又被調回長安,任主客郎中。又一次回到長安,又一次遊覽玄都觀,這一次的已然過去十四年,往日的桃樹早已不在,遊人更是少得可憐,更多的是故人均已不在。面對此景,劉禹錫又寫了一首《再遊玄都觀》:
百畝庭中半是苔,桃花淨盡菜花開。
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
公元836年,劉禹錫以64歲高齡,再次被任太子賓客、加授檢校禮部尚書,所以,世人又叫他劉賓客,劉尚書。公元842年,劉禹錫病故于洛陽,享年七十歲。臨終前,他特意撰寫自傳,為自己早年參加“永貞革新”辯護,為王叔文恢複名譽,表明了至死不渝的氣節和情操。
縱觀劉禹錫的一生,青年平步青雲,中年坎坷多難,晚年平淡無奇。他留給了世人八百多首詩歌,以七言絕句最為有名。這裡再分享一首:
《烏衣巷》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這兩句也是但凡喜愛中國古典詩詞的人都會背誦的,也是曆年高考古詩詞填空的熱門之選。
你喜歡劉禹錫的那句詩呢?
免責聲明: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