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102歲木匠手藝

102歲木匠手藝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24 12:20:41

102歲木匠手藝(97歲爺爺40年來做了300多隻風筝)1

97歲的康占榮在老伴離去後,放飛風筝寄托思念。

9月10日一早,小雨淅瀝。康爺爺擔心寶貝風筝被雨淋濕,便沒有出門。他是大渡口人,今年97歲。熟悉他的人知道他叫康占榮,更多的人叫他“風筝爺爺”——隻要不下雨,一年四季,老人幾乎每天都堅持出門放風筝。這一習慣,從1977年退休至今,已保持幾十年了。

曹雪芹《風筝》一詩雲:遊絲一斷渾無力,莫向東風怨别離。但對于97歲的風筝高手康占榮來說,把握風向和風速乃是他放好風筝的看家本領:風散不散,歸不歸巢,他一看便知。“遊絲一斷”也近乎不可能,畢竟他對風筝線可謂如數家珍:滌綸線、輪胎線、合股線,哪種大小的風筝配哪種線,康占榮都能說上一二。即使這樣,風筝斷線般的生離死别仿佛定數,依舊如期而至。

“我能判斷風的來向,也能高高放起不斷線的風筝。但與我放風筝的你,卻先一步離去,以至于每次放風筝時,都會想起你。我每天堅持出門,有風就放風筝,無風隻為記住你。”康占榮口中的“你”,正是他摯愛的妻子,賈文芳。

讓我記起你的東西不多了,能留一個是一個

康爺爺家住大渡口區金色世紀小區,頭發花白,但精神仍矍铄。

102歲木匠手藝(97歲爺爺40年來做了300多隻風筝)2

和妻子的結婚證是康爺爺的寶貝

上遊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到達他的住所時,他正坐在一張彈簧床上,仔細翻閱着一本《養生必讀》。一本書,一個放大鏡,一個放着老歌的小音箱,陪伴着康爺爺度過這有雨的一天。這也是老人在很多下雨的日子,最日常的消遣。

康爺爺的彈簧床上,鋪着一條老式的毛巾被,上面印着的“大渡口區首屆老年運動會/紀念/一九八七年十月”三行紅字格外鮮豔。老人平日裡落座時,會有意避開字。

102歲木匠手藝(97歲爺爺40年來做了300多隻風筝)3

老伴走後留下的一張床單,康爺爺一直按原樣放在床上

為何如此?“我怕字遭坐髒了。”康爺爺愛惜地摸了摸“紀念”二字,“這是文芳當初在打麻将比賽上,給我赢的獎品。”“讓我記起你的東西不多了,能留一個是一個。以前我做風筝,她就坐在這張床上,邊打毛線邊看我做。”

老伴賈文芳去世後,留給康爺爺的紀念物品确實不多,二人唯一保存下來的合影,來自結婚證上的登記照。而康爺爺手中這本書,也是賈婆婆生前常看的。薄薄的一本冊子,因時常翻看,書邊角早已卷起,但書頁卻幹淨得未見一點髒污,愛惜程度可見一斑。

102歲木匠手藝(97歲爺爺40年來做了300多隻風筝)4

閑暇時,康爺爺翻開家中的老像本,回憶他和老伴一起走過的幸福時光。

言談間的寒暄與詢問,康爺爺對答如流,思維敏捷,觀其動作神态,絲毫不像一位年近百歲的老人。“上次我來,康爺爺還在吃硬胡豆,吃蘋果。”一旁的松青路社區工作人員告訴記者,老人牙口很好,腿腳靈便,不僅爬樓梯不需要拐杖,連記性都還很不錯。

康爺爺稱,他有五兒三女,每個兒女如今的住址和家人,老人都記得一清二楚:“上一次是小女兒和女婿買了水果和大米來看我,他們都有自己的家庭了。”說起去世老伴,老人記憶有些混亂了如此好的記性和清晰的思維,隻要說及老伴賈文芳的去世,康爺爺的記憶時間線明顯開始有些混亂了。被問及去世的老伴,康爺爺面露哀傷,“文芳年輕的時候就有高血壓,老了就更不行了,10年前(實為20年——記者注)就去世了……”

102歲木匠手藝(97歲爺爺40年來做了300多隻風筝)5

年輕時康爺爺是重鋼的軋鋼工,他紮出的鋼軌鋪在成渝鐵路線上。

“是2008年去世的嗎?”面對提問,老人連忙搖頭,否定得很快:“不不不,是1998年,她去世前還癱瘓了。”記者輕聲告訴康爺爺,1998年已經是20年前的事了,但康爺爺仍充耳不聞,陷入回憶中:“文芳1936年生的,72歲就離開了,想起以前她和我一起做風筝,她拿線把我撿的廢料一針一針縫到一起,我就在坐在她旁邊劈竹篾,架骨架……”

或許,對于一個97歲老人來說,老伴的離去讓這20年的光陰流逝得格外緩慢,連每日必做之事——做風筝、放風筝,都無法填補完孤單的閑暇時間,所以記憶隻好讓時間再短,再短一點。

風筝材料很低廉,思妻情意卻綿綿

康爺爺做的風筝并不像傳統的風筝匠人那麼精緻,講究“紮、糊、繪、放”。他的材料極環保,大多來自他平時拾得的廢舊物品。小區時效已過的橫幅,丢棄的爛風筝,輕便的廢布經他巧手,便有一個基本的風筝雛形。雖然風筝面用料不考究,繪制的圖案卻有自己的一番創作。

102歲木匠手藝(97歲爺爺40年來做了300多隻風筝)6

牆角裡堆放着康爺爺制作的300多隻風筝

102歲木匠手藝(97歲爺爺40年來做了300多隻風筝)7

康爺爺在家中整理自己制作的風筝,不用的風筝都是仔細打包。

吃竹子的大熊貓,展翅的老鷹,翺翔的燕子……沒有專業的畫法,顔料也是最普通的水粉甚至是墨水,但畫出來的動物卻頗有幾番神韻。

除了繪制圖案,康爺爺這些手工風筝還很講究配色,雖然風筝面料源自廢舊的橫幅,但康爺爺會用“拼色”來讓風筝的樣子變得美觀:在用線縫制風筝面時,有意在綠橫幅和紅橫幅的中間,用黃色橫幅岔開,甚至别出心裁地用紅色橫幅剪出三角形的形狀,當成是拼色風筝的“尾巴”,“這樣放到天上才好看!”

自1977年從重鋼軋鋼廠退休後,康爺爺40年間制作出了300多隻風筝。眼前這隻用紅色橫幅廢料做出的風筝,便是他最新作品——外觀看上去并不起眼,甚至有些粗糙。粗糙也是沒法子,因為近年康爺爺都不再繪圖了:他的眼睛得了白内障,盡管去年4月做了手術,眼睛卻也不像原先那般方便。

102歲木匠手藝(97歲爺爺40年來做了300多隻風筝)8

102歲木匠手藝(97歲爺爺40年來做了300多隻風筝)9

康爺爺的每隻風筝都是用廢舊材料做成,制作的每個步驟他都很認真。他說,隻有把風筝做好,才能飛得又高又遠。

102歲木匠手藝(97歲爺爺40年來做了300多隻風筝)10

每隻制作好的風筝,康爺爺都會仔細調試,做到結實耐用。

不過被問到這種風筝能否放飛時,康爺爺卻很自信,還帶有點賭氣:“當然可以,我做的風筝,我自己全部放起來過,都飛得高。”說到這裡,康爺爺的眼神有些黯淡,因為關于“飛不飛得起來”這個問題,他的老伴賈婆婆原來也問過,甚至質疑過他的風筝面太重,線帶不動。

“她一邊懷疑我做的風筝,一邊又要幫我縫風筝面。”老人打開了話匣子,“我原來上班每個月90元的工資,但是我想要1塊3一米的,當時最好的哈弗風筝線,她都支持我,舍得讓我買100米。”康爺爺說,原來賈婆婆雖然不愛出門,但也會陪他一起去放風筝。朝天門、磁器口、人民大禮堂…..這些地方都遍布兩位老人的足迹。“後來,她癱瘓了,我就放了風筝回來給她擺今天發生的事,她聽了會高興很多。”

康爺爺告訴記者,原來做風筝是他看見别人放風筝很好玩,隻把風筝當成一個消遣工具。但自妻子離世後,隻要一放風筝,他就會想起賈婆婆陪伴自己的往事,“做風筝一是可以活動一下手腳,放風筝也能鍛煉身體;二是我現在記性越來越不好了,我怕我忘記她,每天放一次風筝,我就能多記她一次。”康爺爺說,他想多放幾年風筝,再多記賈婆婆幾年。

“風筝爺爺”有個心願:希望重慶建風筝展覽館

康爺爺家中的牆壁上,貼了許多照片:有的是他拿着自己親手制作的風筝,也有的是和“筝友”的合照。“現在這些人都聯系不上,找不到了。”看着照片,康爺爺有點惋惜,“再也找不到陪我一起放風筝的人了。”

102歲木匠手藝(97歲爺爺40年來做了300多隻風筝)11

康爺爺拿着風筝外出放飛時,總會引來旁人的目光。

102歲木匠手藝(97歲爺爺40年來做了300多隻風筝)12

2012年1月,康爺爺在朝天門廣場放飛風筝。

102歲木匠手藝(97歲爺爺40年來做了300多隻風筝)13

隻要天晴有風,康爺爺都會外出放風筝。

說起未來的願望,康爺爺表示,他希望重慶能建一個風筝展覽館。至于理由,也是樸素而簡單:“這樣我在裡面就可以發現和我一樣喜歡風筝的朋友了,也可以看花樣更多的風筝。”說罷,他興緻勃勃地展示了他認為以後可以放進展覽館的風筝轉軸,這也是他的獨門秘器。

102歲木匠手藝(97歲爺爺40年來做了300多隻風筝)14

康爺爺用廢棄廣告布制作的風筝。

康爺爺說,這個不鏽鋼的風筝轉軸比記者年齡都大,是用來放大風筝的,小的轉軸,是放小風筝的。細心的他甚至為大轉軸安裝了一條可以背在肩上的帶子,“萬一放的時候拿不動了,可以背起來省點力。”采訪結束時,雨已漸歇。康爺爺又準備拉着自己的小藍車出門了,小車裡豎放着卷好的風筝,自制的風筝轉軸也被他穩妥地裝進袋子裡,這也是老人每日必做的“功課”。“有風的時候,我就把風筝放起來,沒風的時候,我拉着它,就當是負重鍛煉了。”康爺爺說,他會堅持到他走不動的那一天為止。

上遊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見習記者 周荞/文 首席記者 冉文/圖、視頻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