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好早餐,對上海這座講求效率的城市來說顯得尤為重要。近幾年,上海持續打造早餐工程,踐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推出了“早餐工程實施方案”“三年行動計劃”“網點布局規劃”等。如今,市民對早餐的需求進入了一個新階段,不僅要吃得飽,還得吃得滿意、吃得好。
一頓踏實滿足的早餐不僅喚醒了沉睡一夜的胃,更是一天濃墨重彩生活的開場白。作為一個實打實的吃貨,我的動力是從睡前就開始期待的次日早餐。
豆漿、油條、饅頭、米粉、煎餅、茶葉蛋、清湯面、手抓餅、粢飯糕、三明治……平凡人的口味、偏好、習慣和情感,在早餐裡都看得見。有人注重食材的精細考究;有人專注營養的搭配均衡;有人享受菜品的色香味;有人在乎食物的卡路裡;有些人以早餐精緻擺盤、拍照曬圖為樂趣;有人講究餐室方寸間浪漫優雅的氛圍;有人一心隻是為了照顧好家人的胃。一頓早餐中所蘊含的溫情,飽含着尋常百姓的生活情感。
在琳琅滿目的各色早餐中,我最迷戀的還是一碗粥的味道。粥,可清淡,可鮮美,也可花樣百出。一碗就濃縮了百味。在中國有文字記載的曆史中,粥的蹤影伴随始終。關于粥的文字,最早見于《周書》:黃帝始烹谷為粥。粥在四千年前就開始食用,後來,也激發着藥用功能。随着人們對粥的依戀,粥的功能更是将“食用”“藥用”高度融合,進入了帶有人文色彩的“養生”層次。南宋著名詩人陸遊曾作《粥食》詩一首:世人個個學長年,不悟長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隻将食粥緻神仙。
還記得學生時代的每一天都是用熱乎的粥開啟的。吃一口媽媽煲的白粥,嘗一口剛買來還溫熱的包子,暖意從口腔到胸腔,滿滿的。家人準備的早餐,是瑣碎日常中最暖心的記憶,再多的煩悶與苦惱,都會在一碗熱粥中得到治愈。生病時、疲憊時,粥是撫慰人心的愛物;感冒時,清粥小菜熨帖腸胃;平時的早餐,一碗稠粘綿密的白粥是最佳搭檔。
早餐是一蔬一飯, 一菜一肴,一水一茶,一煙一火,有酸甜苦辣的人間百味,有柴米油鹽的世情冷暖,有平凡生活的細水長流,有溫情相伴的長長久久。
——王丹麗
我很欣賞上海的早餐工程,從初步構想到落地實施,速度之快令人敬佩不已。大量流動餐車投入到城市各個角落,多個集團積極探索“新零售 早餐”的創新模式,讓早餐服務的覆蓋率與滿意度進一步提高,無論是退休老人還是上班族都紛紛受惠。
早餐是一日之内最為重要的一餐,可也恰恰是最容易被忽視的一餐。我在地鐵站附近看到從餐車取了早餐立馬就走的行人;在過馬路的時候看到司機趁着紅燈迅速啃一口沒來得及吃的包子;在學校門口看到邊走路邊背單詞的學生拎着油條……好不容易擁有一個休息日,一覺睡到中午已是常态,早餐似乎可有可無。
但早餐才是美好一天的開端。小時候和外婆住在一起,睜開眼睛最期待的便是早餐。面湯裡微微滴兩滴麻油的西紅柿雞蛋面,熱氣袅袅;清清爽爽的白粥,配上外婆自制的醬瓜;甜烙餅、鹹烙餅,洗漱時就已經聞到鍋中的香味……幾乎我的每一頓早飯都是熱氣騰騰,甚至燙嘴,外婆總是讓大家速度慢一點,小口一點。于是習慣了外公邊向我們念着晨報邊喝豆漿的怡然;習慣了晨間新聞是早上的一道加餐。
哪怕有一天家裡來不及準備早餐,我也會早點出門,笃笃定定地去店裡享受早餐。或是一碗小馄饨,蛋皮紫菜和蔥花是标配;或是一籠小籠,讓湯汁在口中流淌;或是一張包腳布,包裹在其中的榨菜雞蛋甜面醬在今日可能再也複原不出。也有跟着外公在夏季清晨去吃過一次羊肉燒酒,熙熙攘攘的街市,爺叔們穿着老舊白色背心,不顧額頭上的薄汗,喝着吃着聊着便爆發出陣陣爽朗笑聲。
晨餐值千金,但如今早餐時間被壓縮得越來越短。早餐并非那些人間至味,而是放慢下來的腳步,放松下來的身心,能夠抛開工作、學習,不被人打擾,不受人催促,安安心心坐于餐桌享受的那一頓,無論是鹹菜醬瓜配稀飯,還是桃膠燕窩滋補粥,我懷念的始終是無憂無慮的清晨,在甜鹹酸辣中喊一聲:早安,晨之美。
——周绮婷
清晨,喚醒你的除了聲聲鳥叫,還有什麼呢?于我而言,一天最初的期待就是早餐。
已過而立之年,絕對不想變得“面目可憎”,減重已早早提上日程。晚飯可以不吃,早餐卻不能缺席。作為一天中的第一頓,也是唯一可以相對放肆舒坦吃的一餐,怎能放過?
生活在上海,我對早餐大抵是滿意的。這座城市的開放和包容在飲食上體現得淋漓盡緻。生煎包、小馄饨、蔥油餅、咖啡、面包、沙拉……種類紛繁,中西兼有,任君挑選。考慮到要控制體重,營養在線、顔值滿分、低卡路裡的早餐最合我心意。
上海終歸是一座講究效率的城市,即使早餐選擇衆多,在工作日我也不能花費太多時間去品嘗,最好是節約時間又吃得健康,吃完立馬去職場披荊斬棘。得益于便利店在上海遍地開花,工作日的清晨,這些地方經常會出現我的身影。便利店“保姆級”的服務隻有你想不到,沒有它做不到的。小小店鋪,早餐品種豐富,可以買到流沙包、紅糖饅頭,想換個口味,北海道吐司、草莓慕斯蛋糕統統給你安排。
若是周末,我更喜歡放慢腳步,睡到自然醒,一杯酸奶搭配粗糧燕麥,再來一盤随心而選的沙拉,靜靜享受專屬自己的時光。
人的一生有時就像在做減法,學會放下,學會簡單,學會回到自己的初心。大都市選擇多,但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就像早餐。
——董紅
美食最能撫慰人心。早餐作為每一天的第一頓,要吃得好、吃得飽。
因為熱愛旅遊,到訪過許多城市,比起奔波于各地的名勝古迹與網紅景點,我更樂意于清晨起床後,尋覓一處早餐店鋪,點上一兩份特色餐食,聽着老闆與當地常客聊天。曾經在廈門趕個大早,就為了嘗上一口當地特色的沙茶面;在潮汕,伴随着一句“食飽啊未”,體會一頓“炫富式”的早茶;在長沙,叫醒我的是一碗爽利的米粉;在哈爾濱,揣着剛出鍋的燒餅、喝口熱乎乎的豆漿、再吃上标配的餃子,美滋滋的。
但我最喜歡的,還是上海的早餐。小時候,每天醒來,父母都會為我準備早點,或許是一早出門買好的“四大金剛”;或許是前一晚的剩飯煮好的泡飯配醬瓜;或許是偶爾換換花樣的西式面包、三明治,每次都被我吃個精光。長大後的早餐,變成路邊的小店攤位與便利店,一路上有嗞拉作響的鐵闆,彌漫而起的油煙,此起彼伏的人聲,每每經過,都會感受到一種治愈的力量。當然還會自己動手制作三明治、煲粥或煮面,和親人共享早餐時光。
正如一句話所說,人間煙火氣,最撫凡人心。從一頓早餐的選擇開始,決定了你一整天起步的節奏。
——陸佳琪
如果說夜宵是一個城市的靈魂,那麼早餐就是一個城市的良心。一日之計在于晨,一日三餐始于晨,早上吃一頓有“良心”的早餐,能讓人元氣滿滿。
在我看來,每天叫醒上海人起床的,不是夢想,而是早點心。早點心之于上海人,不僅是一種美食文化,更是一種深入骨髓的行為藝術。蔥油餅、生煎、鍋貼、小籠包……無數美味的滬式早點,深藏着一份生活裡的煙火氣,訴說着一段段平凡而動人的故事。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四大金剛”的早點攤幾乎在街頭巷尾随處可見。上海早餐“四大金剛”主要是大餅、油條、豆漿和粢飯。形容大餅的量詞是什麼?一隻,一個,還是一塊?統統不對,應該是一副。大餅配上油條才算得上是一副标配。粢飯,則是江南、江淮地區的傳統小吃之一。最經典的配料就是油條加白糖,上海一百年前的童謠裡就有油條加白糖包粢飯的唱詞。吃粢飯的時候,還要邊捏邊吃,始終保持粢飯團的緊實,這樣吃起來才能同時吃到糯米和配料。如果再來一碗熱氣騰騰的豆漿,尤其是大冬天的早上,人就瞬間舒坦了。但今天,這種充滿着濃郁海派煙火氣息的平民早點,在街頭巷尾已經不多見了。
如今,由于城市改造、生活節奏變快,很多人無法在街邊坐下來安安靜靜吃一頓豐富而又有人間煙火氣的早餐。早餐也開始與時俱進,原先的早餐小攤被标準化的流動餐車取而代之,便捷了人們的生活,節省了上班一族的時間。早餐小店也搬進了裝修精良、環境優雅、整潔衛生的商鋪中。在人們離不開手機的今天,各大早餐店也推出了外賣服務,隻要打開手機APP或小程序,手指點一點,就有送餐到家服務,非常方便。
——文藝
1
走進遍布上海的早餐工程門店,一站式可吃“百家”早餐,這正在成為上海不少居民生活裡的“小确幸”。
——甜甜圈
2
數千萬人口生活的特大城市裡,如何以溫暖喚醒都市居民的胃,這道人民城市為人民的“小考題”,上海以共享早餐的“開放”态度來作答。
——開阿卡
3
媽媽做的早飯不是天下最美味的,但是我最喜歡的,也是永遠吃不厭的。
——顧姚星
4
一頓“吃得好”“吃得滿意”的早點,必須因人而宜,既要“适胃擇味”,又要“擇品選優”,使每個人的早餐個性化。
——譚同政
5
上海人骨子裡似乎總透着一股與生俱來的小資情懷,哪怕最簡單的食材,也能吃出西餐牛排的腔調,那香味缭繞貫穿早市氛圍,能将老上海的經典情懷一并托出。
——周哲
6
嫩綠的小蔥放入油鍋中熬至微微發黑,蔥的獨特香氣與熱油融合一體,再澆到面上就是一碗蔥油面。這樣樸質獨特的美食,也是阿拉上海人早餐的最愛。
——王人白
來源:上海嘉定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