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敗受辱
卧薪嘗膽的故事至今為後人稱道。據史書記載,春秋時期,吳越兩國積怨深久。公元前496年,吳王阖闾率軍攻打越國,卻反被越國打敗,阖闾死于敗逃途中。他的兒子夫差繼位後,在伍子胥和孫武的幫助下,精練兵馬,大敗越國。越王勾踐僅帶5千殘軍逃到會稽山,被吳軍圍了個水洩不通。
越王隻得派文種去吳國議和,議和的結果是勾踐夫婦必須到吳國為仆。越王勾踐雖貴為君主,但事已至此,不得不忍辱答應,将國事托付給大夫文種治理,自己帶着妻子和另一位賢大夫範蠡到吳國作奴仆,被安排住在阖闾墳墓旁邊的石屋裡,守墳、喂馬、掃糞,受盡屈辱也不敢有絲毫怨言。
卧薪嘗膽首次出現,形容的其實是孫權
《左傳》和《國語》是現存最早的記載吳越争霸和勾踐事迹的曆史典籍,距當時的曆史較近,其中記載的史實也較為可信,因而具有較高的參考價值。但在這兩本史籍中,都沒有講到越王勾踐卧薪嘗膽的行為,直到西漢,司馬遷在《史記·越王勾踐世家》中說過這麼一段話:
“吳既放越,越王勾踐返國,乃苦身焦思,置膽于坐,坐卧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司馬遷的話是非常明确的,勾踐确實有“嘗膽”的行為,但“卧薪”一事根本沒有提及。最先把“卧薪”、“嘗膽”這兩個詞連在一起用的是北宋大文豪蘇轼,不過他說的不是勾踐,而是孫權。他在《拟孫權答曹操書》中提及:仆受遺以來,卧薪嘗膽,悼日月之逾邁,而歎功名之不立,上負先臣未報之忠,下忝伯符知人之明。
勾踐卧薪嘗膽的故事主要是文學作品杜撰
後來,海量的文學作品又把“卧薪嘗膽”用在了勾踐身上。明朝末年,在傳奇劇本《浣紗記》中,梁辰魚對越王勾踐“卧薪”、“嘗膽”的事情進行了大篇幅的描寫。清初,吳乘權在《綱鑒易知錄》中寫道:“勾踐叛國,乃勞其凝思,卧薪嘗膽。”後來,明末作家馮夢龍在其刊刻的曆史小說《東周列國志》中多次提到勾踐“卧薪嘗膽”的故事。
正是這些文學作品的描述,讓越王勾踐“卧薪嘗膽”的故事家喻戶曉;但這畢竟是文學杜撰,而且始于北宋,距離春秋已過千年。另外,根據正史記載,勾踐自吳國返回後,連續多年不吃肉食,堅持下田勞作,以收獲所得糧食菜蔬自給;其妻每日織布陪伴其左右,如要每天在硬柴上睡覺,恐怕也不切實際。因此,勾踐“嘗膽”确有其事,卧薪卻難以令人信服。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