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灰吟
明 / 于謙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
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譯文】
石灰石隻有經過千萬次錘打才能從深山裡開采出來,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燒當作一件很平常的事。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懼怕,甘願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間。
【品讀】
杭州西湖,一個從來不缺少傳說和詩歌的地方。最為凄美的當屬白娘子和許仙的故事,最為浪漫的應是蘇轼的贊語:“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一年四季,蘇堤春曉、曲院風荷、平湖秋月、斷橋殘雪,多少美景令人駐足。在西子湖畔,除了雷峰塔這樣的标志性建築,還有大大小小的青山環繞,曆代許多名人長眠于此,形成了一道别樣的人文景觀。
以杭州西湖為坐标,北山栖霞嶺南麓埋葬着南宋民族英雄嶽飛,南面三台山腳下長眠着明朝民族英雄于謙,兩處墓祠遙相對望,如雙璧輝映,形成西湖南北兩處古迹。清代袁枚有詩雲:“賴有嶽于雙少保,人間始覺重西湖。”再加上西湖景區南屏山下的明末抗清英雄張煌言(号蒼水)的墓葬,更是青山碧水有幸,英靈忠魂長存。此三人也被後世合稱為“西湖三傑”,他們都曾在自己的時代中面對國家危亡挺身而出,力挽狂瀾,可是隻有一位成功改寫了曆史的功臣,他就是于謙。
即使有這樣的蓋世功績,于謙也沒能善終,最終被誣陷而冤死。讓我們重回公元 1449 年,看看“北京保衛戰”中于謙的主角光環。著名的“土木堡之變”中,明英宗朱祁鎮北征蒙古瓦剌(l à )兵敗被俘,于謙力排南遷之議,堅請固守,升任兵部尚書(相當于今天的國防部長),并奏請太後立英宗之弟朱祁钰為明代宗。随後于謙整饬(c h ì )兵備,親自督戰,率師 22 萬,列陣北京九門外,抵禦瓦剌大軍。此戰于謙大敗瓦剌,取得了“北京保衛戰”的勝利。瓦剌軍退守塞外後,其領袖也先挾持英宗逼和,于謙以“社稷為重,君為輕”,不許。也先無隙可乘,被迫釋放英宗。和議後,于謙仍積極備戰,挑選京軍精銳部隊操練,又遣兵出關屯守,邊境得以安甯。當時朝務繁雜,于謙獨運征調,合乎機宜,号令嚴明,令行政達。他憂國忘身,口不言功,平素儉約,居所僅能遮蔽風雨。這樣的賢良忠勇之士,卻因個性剛直,招奸臣忌恨。
于謙為官清廉,上京奏事,有人勸他帶點土特産送人情,他笑呵呵地舉起袖子答道:“隻有兩袖清風。”英宗複辟後,因聽信讒言而以“謀逆罪”殺害了這位民族英雄。查抄家産時,于謙家中除了書籍沒有任何值錢的東西,真乃“一身清白”,北京百姓聞訊無不痛哭。有人說于謙之死是大明的悲歌,《明史》稱贊其“忠心義烈,與日月争光”。
《石灰吟》正是于謙的人格寫照,寫這首詩的時候,于謙隻有十二歲,少年的志向就像一粒火種,照亮了他的一生。
相傳有一天,他信步走到一座石灰窯前,觀看師傅們煅燒石灰。隻見一堆堆青黑色的山石,經過熊熊的烈火焚燒之後,都變成了白色的石灰。他深有感觸,略加思索之後便寫下此詩。
全詩托物言志,以象征手法抒寫志向,語言質樸平實,不事雕琢,感召力很強。借石灰的純白言自身之清廉,表現出詩人英勇無畏的犧牲精神和高潔非凡的慨然正氣,給人激勵,令人振奮。
“千錘萬鑿出深山”,道出石灰的蛻變之路非常艱辛。出身于偏遠的大山,在工匠們的“千錘萬鑿”中打造出鋼筋鐵骨。“烈火焚燒若等閑”,本想着能脫離苦海,未曾料“烈火焚燒”,面對嚴峻的重重考驗,詩人的态度是“若等閑”,和平常沒有兩樣,從容不迫,隻待浴火重生。
“粉骨碎身渾不怕”表現出詩人的堅定信念。“粉骨碎身”是從石灰石燒成石灰粉的現實,摧垮了筋骨,但無法磨滅意志;消磨了生命,但無法阻止理想。“渾不怕”,為求真身,在所不惜,視死如歸,大義凜然。“要留清白在人間”一語道破心迹,铿锵有力,直抒胸懷,立志要做清白之人。
于謙用一生的忠貞廉潔踐行着“清白”戒律,他視南宋文天祥為精神偶像,把文天祥的畫像懸挂在座位旁邊,數十年如一日,時時警醒自己,傳承其剛直秉性和不屈氣節,真名士也。
青山巍巍,綠水悠悠,今天的西湖,已然是天下人的聖地。天下人在遊覽西湖時,繞不開的,不是柳浪聞莺、花港觀魚,也絕非雷峰夕照、三潭印月,而是流淌在骨子裡的自強不息、勇于擔當、忠義仁愛。
江南少飛雪,西湖最多情。若今冬有雪,天地純白,當去踏雪尋蹤,尋找民族血性之魂魄。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