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夕說“夕”·
文丨朱小健
今天是七夕,晚間去奧森公園拍得一張路燈下的月亮。
月亮的形狀讓人想起甲骨文的“夕”字
,不光外形像,連那月中的一小豎點似乎都隐隐能見。當然,甲骨文的“夕”字不僅這一個寫法,但大同小異吧:
上面這些字形是李圃(李玲璞)先生主編的《古文字诂林》中收集的部分甲骨文“夕”的字形,看上去都很像我今晚拍到的月亮呢。既然字形這麼像月亮,會不會就是“月”字呀?咱得再看看甲骨文“月”字怎麼寫,以下是《古文字诂林》收集的部分甲骨文“月”字形體:
講真,這“月”跟“夕”長得差不多呢!看來夕确實跟月亮有關系。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說:“夕,莫也。從月半見。”莫,今天寫作暮,指傍晚。所謂月半見,不是說月亮像今天晚上這樣隻有半個圓,而是說天剛黑月亮才出來半拉兒。所以夕指的是個時段,就是傍晚。接下來的才是宵、夜(宵、夜在另一篇《也說“元宵”》裡說過啦)。當然,許慎說夕是“月半見”,也因為他依據的是小篆字形,月是
,夕是
,看上去夕确實是不全的月字。但從上面的甲骨文字形看,古人似乎并不太在乎兩個形體的差異。
其實古人所說的夕,不光指一天中傍晚這個時段,也用來指年、月的最後一個時段。他們把一年分為朝、中、夕,9、10、11、12四個月就是歲之夕。把一個月也分朝、中、夕,下旬就是月之夕。當然,一日也分朝、中、夕,日昃過後,日入、黃昏這兩個時段就是日之夕。這個日,是與夜相對的白天,從平旦開始到黃昏結束,不是我們今天所說的24小時完整一天的時段。總之,夕是用來指某事物時間的最後一段的,用月亮的形象來表達這個意思,大概是古人覺得白天很重要,而初升的月亮意味着白天的結束,就賦于月亮這樣一個屬性了。
小時候,夏季在空場上乘涼,躺在竹床上看天上的銀河,等着流星劃過。聽大人出對聯上句:“此木為柴山山出”,久對不成,就再聽大人說對聯下句“因火成煙夕夕多”。雖然那時并沒聽過鄧麗君的《又見炊煙》,卻也蒙胧地感覺這樣的夕景很美妙。後來讀了《說文解字》:“多,重也。從重夕。”才知道民間流傳的聯語,未必沒有東漢“五經無雙”大學者的傳承。至于而今年歲大了,常聽什麼夕陽紅之類的說法,也就明白,那是說人生的最後一個時段。
本來指一個時段中的一部分,有時也可以用來指這整個時段。比如“朝”指早上,但要是說“有一朝”,就等于說“有一天”,那個朝就是天的意思。這叫以偏概全。夕也能這麼用,《詩經•唐風•綢缪》裡說“今夕何夕”,固然可以理解為今晚何晚,今夜何夜,又何嘗不能理解為今天何天呢?而《詩經•小雅•白駒》裡有“以永今朝”“以永今夕”,毛亨說:“夕猶朝也。”他是認為“今朝”“今夕”都是今天的意思。其實在我的家鄉安徽安慶,就是把今天叫做“今(念gēn)朝”的。相應的,明天就叫“明(念mén)朝”,後天就叫“後朝”,還有“大後朝(大後天)”的說法。
《說文解字》對“月”的解釋也很有意思:“月,阙也。大陰之精。象形。”所謂阙,是說月亮的形狀除了每月十五、十六的圓之外,大都是不圓的,“此事古難全”嘛。不像太陽,除了日食,都是圓的。所以許慎說:“日,實也。太陽之精不虧。從口一。象形。”月也象形,日也象形,象的都是它最常見的形态。所以甲骨文的“日“寫作
,是個全圓。總起來說,夕、月兩個字都是依月亮的形象而造的字,隻是一個取用了月亮出現的時段,指傍晚;一個取用了月亮的屬性,指看上去常常不圓的月亮本體。這也說明人的主觀意識在文字的創制機理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人賦予了筆畫線條圖形以意義。
有人一聽說七夕,就聯想到中國情人節,那是中了現代的毒,七夕與那些個并沒關系,民俗也隻是乞巧希望有更多的大國工匠而已。至于牛郎織女的美麗傳說,除了百姓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多半是文人的異想天開。七仙女生下來就是神仙,是神二代,難得知道人間苦樂。牛郎固然純樸,但偷拿人衣服造成别人困擾,其實有違道德法規社會契約。他們一直被人歌頌,感動了億萬喜鵲,與剛獲得第71屆法國戛納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金棕榈獎的《小偷家族》表述的人性道德觀念有相通之處甚至是異曲同工呢。
文章轉載自公衆号:粵海勵耘
特别鳴謝
敦和基金會
文章原創|版權所有|轉發請注出處
公衆号主編:孟琢 謝琰 董京塵
責任編輯:高潔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
我知道你 在看 哦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