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在知乎上看到一個話題:#摧毀一個孩子有多簡單?#
我本以為答案大多是在長篇大論地叙述自己“被摧毀”的經曆。
但事實缺失,摧毀一個孩子遠沒有你想的那麼麻煩,就像這位匿名網友說的:
“用自己覺得正确的方式教育孩子就可以了。”
/01/
我這是教他學會分享,
你是在忽視孩子的意願。
不知道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曆過或者聽說過這樣的事。
親戚來家裡做客,别人孩子看上家裡的玩具,于是你“和顔悅色”地走到自家孩子面前:
“你是哥哥/姐姐,弟弟/妹妹想要你的玩具,咱們要大方一點”。
(圖自網絡,侵删)
朋友來家裡做客,茶餘飯後想要來點節目助興,于是你叫上了剛從舞蹈班下課的孩子:
“妮兒,你昨天不是剛學會一支舞麼,給叔叔伯伯跳一段”。
我們距離自己是個孩子已經過去太久,所以不能理解某些話對孩子有多大的傷害。
就像你可能不知道,那個被你“要求”送出去的玩具,是你送給他的第一個禮物。
也可能不知道,她精心準備的舞蹈本來是給你的父親節禮物,最終卻成了你“取樂”的手段。
(圖自網絡,侵删)
我能理解,不是你不愛孩子,隻是你的世界太大,大到不僅僅隻有孩子,而他們的世界太小,小到世界裡隻有父母。
但在我看來,愛與會愛,真的是兩碼事。
兒童心理學家阿黛爾·法伯說:
永遠不要低估你的話對孩子的影響力。
别因為你的一時“大意”,卻要孩子用餘生來治愈。
/02/
我僅僅是希望他不要驕傲,
你是在貶低孩子。
“媽,我考了98分”
“隔壁李叔家考了滿分。”
“媽,我做完作業了,可以看會兒電視麼”
“你怎麼就不跟你表哥學學,多做套試卷。”
“媽,我隻有這題不會做”
“你真笨。”
“媽,為什麼我這麼努力,你總是看不到呢?”
“我……”
(圖自網絡,侵删)
鄭淵潔曾經提到過:
“想要毀掉一個孩子,首先要摧毀他的自尊,将他貶低到卑微的地位。”
比如:
1、讓孩子覺得自己什麼都不行,沒人賞識他;
2、經常拿比他“強”的人刺激他;
3、用命令式的語氣跟他說話;
4、“控制”他,窺探他的生活,不給他留一點隐私;
5、學會遷怒他,把生活中遇到的不順強加到他身上;
6、讓他當衆出醜。
(圖自網絡,侵删)
雖然“望子成龍”是每一位家長對孩子的期待,但我們常常忽略,它其實是一把雙刃劍。
尤其是在中國這個秉承着“謙遜式社交”的社會文化背景裡,很多時候我們越希望孩子成材,說出的話可能越“難聽”。
也許你認為,孩子嘛,年紀小記不住事,打一棒再給個棗就好了。
專注于研究青少年心理問題的李玫瑾教授曾表示:
“孩子的很多心理問題,都源于12歲前,父母對子女的教育與相處模式。”
(圖自網絡,侵删)
很多父母不知道,這種原生長期以來的“貶低式鼓勵”,會讓孩子越來越自卑,甚至一生都難有大的作為和成就。
就像《中毒的父母》一書中寫道:
“小孩是不會區分事實和笑話的,他們會相信父母說的有關自己的話,并将其變為自己的觀念。”
教育專家李玫瑾曾對1000名未成年人做過一項調查,分析結果發現:
在家裡經常被父母責罵或貶低的孩子出現性格缺陷的幾率最大。
有25.7%的孩子“自卑、抑郁”,有22.1%的孩子“冷酷”,有56.5%的孩子經常“暴躁”。
(圖自網絡,侵删)
老話常說,惡語傷人六月寒。
成年人尚且承受不了來自語言的暴力,何況是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
/03/
我隻是在忙别的事,
你是在磨滅孩子對你的期待。
我曾經看過一個令我倍感震撼的實驗——曼徹斯特大學心理學教授埃德·特洛尼克的靜止臉實驗。
實驗的開始,不管孩子做什麼媽媽都給到積極的回應,孩子很開心。
(圖自網絡,侵删)
接着媽媽變化表情,孩子發現了不對勁的地方,多次嘗試,想要吸引媽媽的注意。
(圖自網絡,侵删)
沒有得到回應的孩子,在巨大的壓力下開始逃避面對媽媽。
(圖自網絡,侵删)
最後承受不住,情緒崩潰大哭起來。
(圖自網絡,侵删)
精神分析學有句話叫:“無回應之地即是絕境。”
對于孩子來說,沒有得到父母的及時反饋,甚至是父母有時候的故意不回應,會把孩子推向深淵。
你可能會覺得我在危言聳聽,畢竟孩子隻是表情發生變化而已,但實驗數據告訴我們:
在母親對孩子毫無反應的這段時間裡,孩子不僅心跳加速,體内壓力激素也随着增加。
如果一直這樣持續下去,孩子大腦關鍵部位的細胞甚至有可能死亡。
看到這,你是不是覺得自家孩子大了,不會發生這樣的事?那我們換一個場景。
孩子考了95分,高高興興地告訴你比上次多了5分,你點了點頭;
孩子跟你分享在學校裡的趣事,你敷衍了事,甚至不耐煩地說,找你爸/媽去;
孩子學校裡被欺負了,找你訴苦,尋求保護,你來了一句,肯定是你有錯,不然别人不會隻欺負你……
(圖自網絡,侵删)
心理學有一個詞叫“存在性焦慮”。
是指當孩子無論說什麼做什麼,父母都是一種冷漠和敷衍的态度,孩子就會覺得,自己是沒有存在感的,是不被愛的。
對于心智尚未發育完全的孩子而言,在需要父母的時候,如果父母能給到正面且積極的反饋,孩子就會感受到自己和父母的情感是相通的,他是被愛着的。
相反,如果父母放任自己或者是來自社會的一些錯誤反饋,孩子就會被焦慮、抑郁等情緒困擾。
(圖自網絡,侵删)
/04/
寫在最後。
你覺得這些可怕麼?
其實這些還不是最可怕的。
最可怕的是,自诩為最愛孩子的我們,一邊在傷害他們,一邊告訴他們“我這麼做,都是為你好。”
我沒有忽視你的意願,隻是想讓你學會分享;
我沒有貶低你的想法,隻是不想讓你驕傲自大;
我沒有無視你的情緒,隻是希望你能更堅強一些;
一句“為你好”,僞裝了我們強加在孩子身上所有的不堪,甚至讓我們将所有的不合理變成了合理。
(圖自網絡,侵删)
回到最開始,摧毀一個孩子有多簡單?
繼續用你覺得“正确”的方式教育孩子,加入那群被摧毀過的成年人的行列,繼續碾壓下一代。
又或者,去保護、愛護好你的孩子,成為他的朋友,他的老師,他的英雄。
我希望,有一天,不再因為我們對教育的無知,親手把血濃于水的孩子推到了萍水相逢的懸崖邊。
這裡是「博沃思未來」
私信我,解鎖更多孩子成長、家庭養育的福利/幹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