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
隻要開始做事,就會遇到困難。
經曆了出版一本書的過程,才知道之前對出版一本書的難度被大大低估了。做成一件事,往往會衍生出其他的問題和困難,而我們的成長,也在升級打怪中得以實現。
通常,人們認為做成一件事,隻要專注在事情本身就能達成目标。通過寫書、找出版社這個過程,我體會到原來做成一件事,需要的不僅僅是做成這件事本身的技能。
可能很多人和我一樣,一開始會天真地認為,寫書隻要具備寫作技能就好了,事實并非如此。
寫作和出書是兩個邏輯。寫作可能在互聯網平台分享,基本上傳播成本可以忽略不計。而出書,尤其是紙質圖書,是需要系統的寫作輸出和印刷,這一流程的複雜和系統性就增加了傳播的成本。
出版社在考量一本書是否值得出版時,都會以商業邏輯去決策。就像投資一個項目,需要分析投入産出比。
衡量一本書是否有出版價值不僅時内容的優質與否,還有商業價值回報。
出版邏輯就決定了一個作者需要前期打磨的多維能力,即寫作技能,能夠打造一款内容産品的能力;以及營銷能力,即作者的個人影響力,是否能夠支持起後期産品的銷售。
意識到這兩個問題,也就知道做成一件事,往往會衍生出其他的事情。如果在書店逛一圈兒,你會發現很多圖書成功出版的作者,他們往往是這個領域的專家或成功人士,然後以出書的形式打造個人的系統性知識内容産品和個人影響力。多維度的能力會降低做成一件事的難度。
作者塞德希爾· 穆來納森和埃爾德·沙菲爾在其《稀缺:我們是如何陷入貧窮與忙碌的》著作中提到,在長期研究窮人和扶貧的過程中意識到事物稀缺的特性會俘獲注意力。這會産生管窺的問題,即由于關注某一件事物而忽略其他事物。他們将人的心智形象地比喻成帶寬,稀缺會降低帶寬的容量,讓人缺乏洞察力和前瞻性,甚至減弱執行力。
我在寫書稿初期時,專注在寫作本身,沒有分散過多的精力在其他事情上。這樣的好處是我能夠集中力量在極有限的兩周完成十幾萬字的書稿。但問題也顯現出來,過于集中在一件事情讓我沒有時間和精力去關注其他同樣重要的事,例如考慮這本書稿是否能夠找到合适的出版方。
有一條做事的規律是,完成一個任務實際花費的時間總會超過計劃花費的時間,就算制定計劃的時候考慮到本法則,也不能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 這個現象被稱為“候世達法則”。
在給出版投稿的過程中,我也深有感觸,做成一件事的難易程度往往不是初始能夠預期的。需要做好很多其他方面的準備,個人影響力,也就是是否被人知道,是一種價值流通的強貨币。
《論語》裡記錄了孔子對入仕,即做官的看法。孔子說: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意思是,如果沒有人舉薦做官,卻不惱怒,不也是君子嗎?
《論語》裡反複提到的“人知之”和“人不知”,就是指是否有人發現了自己的才能,有沒有人舉薦自己做官的意思。
《先進篇》裡說:“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意思是:“平常的時候,就說‘沒有人舉薦我們做官。’假如有人舉薦你們,你們能拿出什麼本領呢?”
孔子在兩千多年前就知道管理被人知與不知的心态。無論外界是否知道還是不知道自己,都以君子的心态應對,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如果自己的能力被發現,需要思考自己的本領是什麼?如何匹配對方的期待呢?
這裡暗藏了一個邏輯,即在沒被外界發現自己的才能時,要如何自處?
這個問題同樣适用在當下,剛剛提到的出書便是一個簡單的例子。做現在的事,結果交給時間。
在奔向一個目标時,要換位思考,考慮到利益相關方,也就是你希望與之協作完成這個目标的人和組織是否也具備同樣的關切,是否也能從中獲取價值。
李笑來[footnoteRef:4]老師分享過自己的思考,他認為生活的本質就是這樣,你想要什麼,它偏不給你什麼。這也側面說明了,同樣的問題不僅會落在自己身上,而是絕大多數人都會遇到的問題。
擺脫這個死循環的方法隻有一個——給我什麼我就用好什麼,積累到一定程度再去換能換的東西。
在想到“我要什麼”的時候馬上提醒自己,接下來要花一些時間去思考“我有什麼”,轉瞬間讓你“腳踏實地”。 最壞的情況是“我什麼都沒有”,這也許令人氣餒,但其實對任何一個正常人來說,還有時間、還有精力、還有正常的智商就已經足夠了。隻要努力,隻要勤奮,機會總是存在的——我們必須要相信這一點,最好相信到毫不懷疑。
在心理落差間,重要的是找到彌補想要和現實之間的差距,然後用現有的資源向期待的目标轉化和接近。
給出版社投稿的經曆和反饋,教會我一個重要的道理,即有效地走出困境,是學會接受暫時的現實。這裡強調“暫時的”現實,而不是接受一個永久的現實。
暫時的現實和永久的現實之間存在一個大的間隔,這個間隔就是時間産生的變量,變量意味着局勢的改變,也蘊藏着可能的機會。
相信存在時間變量的意義有什麼好處呢?有一種吸引力法則,相信自己是什麼,就會成為什麼。
鄧紫棋在一場演講中提到,你相信什麼,你就會朝向什麼。在她小的時候,她不相信自己有一天可以作曲,對自己的不自信導緻她的詞曲毫無突破。一次偶然,她的學姐的原創歌曲給了她啟發,她覺得自己也有可能做到。13歲的時候,她第一首全詞曲創作誕生了——《睡公主》。
沉睡中的主角怎會怕寂寞
童話中的主角一百年躺卧
埋在心底的愛慕如果跟你透露
其實也隻是愛慕
如現實中隻可以
獨個妄想不休止
甯願繼續沉睡
幾年後,她在《差不多姑娘》這首裡傳遞着一種信息,她告訴所有認為自我價值低的姑娘們,你相信你自己是誰,遠比你真的是誰更重要。隻有相信,你才會有挖掘和發揮潛力的動力和機會。
差不多的姑娘
追逐差不多的漂亮
她們差不多的願望
牽着她們鼻子方向
都露着差不多的腰 Fake着差不多的微笑
……
差不多姑娘 都土生土長 在有毒的土壤
差不多都曾對鏡子裡的自己失望
差不多都遺忘 沒有武裝的模樣
這差不多的症狀 誇張
小時候她相信自己是個創作歌手,在不斷地努力後,她作詞、作曲的潛能得以發揮出來,成為了創作歌手。但多年來一直停留在隻是歌手的水平,沒想到後來有一天她可以包攬音樂的制作、編曲、混音,甚至是企劃,還能做很多其他的事情,扮演其他的角色和承擔更多的職責。
很多時候,人的潛能是逼出來的,被自己的野心,被環境推進着走出來的。學着相信自己,不給自己設限。她漸漸明白,自己存在的意義就是用生命影響生命。
現在我開始有意識地打造影響力矩陣,在朋友圈、“創客史記”公衆号、領英平台等内容端增加輸入内容和思考。目前有很多朋友看到我的行動,但可能還沒有理解我這樣做的背後的邏輯。相信一段時間後,都會有答案。對未來最大的慷慨,就是把時間獻給現在。
看到李笑來老師的一個很有啟發的類比:
當你遇到一扇被鎖着的門,你應該去哪裡找鑰匙?
顯然不應該隻盯着鎖頭看,是吧?
若鎖孔裡插着一把鑰匙,那麼鎖頭就相當于是開着的,不是嗎?
之所以打不開那扇門,就是因為它是上了鎖的,而能打開那把鎖頭的鑰匙,一定在别等地方啊。
當我們遇到任何問題的時候,也是一樣的道理:那是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它就像一把鎖住的鎖頭;解決方案就像鑰匙,一定不會在鎖孔裡插着,而是在别的什麼地方。所以,當我們嘗試解決任何問題的時候,如果隻盯着問題看,隻盯着問題想,隻盯着問題尋找解決方案,通常隻能以無奈告終。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 摘自《成長流量》 常娜 西南财經大學出版社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