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西遊記77回三個妖怪

西遊記77回三個妖怪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9-01 23:24:45

《西遊記》開篇就講到四大部洲,曰東勝神洲,南瞻部遊,西牛賀洲,北俱蘆洲,并把猴王的出世安排在東勝神洲,以書中的地理模式,應該是在地球上。但這本身筆者認為是小說構思的需要,但若從佛學經典的論述,四大部洲并不是如此。

西遊記77回三個妖怪(西遊記解密第一回)1

從佛學經典來看,四大部洲應是銀河系的四個方位,“非神通不能往來相通”,東勝神洲的地理描述是這樣的:須彌山東,人身長八肘,壽250歲,面如半月。須彌山并不是以地球環境而設施的“喜馬拉雅山”,應該判定為銀河系的中軸,在高維空間顯現“山形”,其餘東西南北四洲相隔甚遠,若以光年計,則為天文數字,以人類當前所發明的各種飛行器來當交通工具,是不可以在有生之年相通的,所以佛經上講“非有神通不能往來”。

《西遊記》的作者絕非簡單文人墨客,他一定是參研了佛道二學,并且極其深入,他不可能不知道這些初級的佛學知識,這樣的設施有着他為小說形成而做的安排,但同時也極具隐喻性,因為從目前大家對《西遊記》的研究來看,一緻認為這是一部“丹道奇書”,書中的絕大多數故事及設定都與“修行”有着千絲萬縷的關系,隻是極具隐秘而已。

我們可以設想一下,如果離開《西遊記》第一回的故事性虛構設施,在四大部洲内,若東勝神遊真有人欲以銀河系為範圍尋仙訪道,并且在沒有神通的情形下,如何周遊天下?那時孫悟空還沒有在菩提祖師門下學得筋鬥雲,即便有,也無法超越光速,穿越蟲洞,去到西牛賀洲尋訪到仙山。

西遊記77回三個妖怪(西遊記解密第一回)2

修行者自古就有,他們若欲完成出國深造的大業,如何解決時空的限制。當然,小說可以把四大部洲放在一個地球背景下,舟楫可以解決,無非是經年累月,第一回猴子為菩提祖師解釋:弟子飄洋過海,登界遊方,有十數個年頭,方才訪到此處。

這樣描寫,是為了故事發生的背景時空連貫性。但我們的問題依然存在,在“現實”,我們要如何超越時空,達到出國留學的目的?

吳承恩難道不懂?絕不可能。

南懷瑾當年講到佛學的法界概念時,引述了這樣一個理念:就是說關于如何超越時空來完成“生命”的持續性發展。

他的理論基礎來源于“輪回”學說,他講到一個公案,某一衆生欲穿越不可逾越的時空從他方世界來南瞻部洲修行,物質的身體顯然不能達到這一目的,用轉世的方法經幾世因緣投生到南瞻部洲,最後完成心願,這種轉世的方法不需要物質身體的運行,隻是在神識的轉投過程中瞬間完成,之後再借助新的色身“借假修真”,每一次轉投便是一次時空障礙的突破,就如後來的孫悟空言:弟子飄洋過海,登界遊方,有十數個年頭。這句話的含義可以理解為這種穿越的最好隐喻。我們可以想象在整個丹道修仙體系中,所有未成就的“修道者”欲參與高級的進化模式時,都會自覺不自覺運用這種方式,而這種方式,也是所謂“神通”所涉的領域,而這裡還涉及一個佛學問題:轉生不迷。通過佛學經典我們知道,一般人而言,轉世後記憶會重建,往世的記憶被封存,簡單講,也就是我們記不起上一世的經曆,轉生後,前生的任務可能會被遺忘,隻有極少數有大修行家在極高定力的情形下,在後世中将記憶提取,使任務清單不緻于中途而廢,所謂做到“不忘初心”。

西遊記77回三個妖怪(西遊記解密第一回)3

孫悟空此類修道者應該具備“入胎不迷和出胎不迷”的其碼定力,這也是修道者“乘願再來”的理論基礎,由此可見一斑。

第一回中,當美猴王來到“靈台方寸山”見到祖師後,菩提問道:既是逐淅行來的也罷。你姓甚麼?猴王對曰:我無性。人若罵我,我也不惱;若打我,我也不嗔,隻是陪個禮兒就罷了,一生無性。”

這一段,與後來的章回中的孫悟空的性格絕然不同,大家知道孫悟空學成歸來以後,神通大增,脾氣也随之變大,死要面子,玉帝封他弼馬溫,他得知被忽悠後,可不是“我也不嗔”,相反,氣性頗大,最後以緻于大鬧天宮,從哪裡能看出他“别人罵我,我也不惱”呢?西行路上,最氣惱的就是别人揭他短,“弼馬溫”是他一生的恥辱,一聽到這三字,氣就不打一處來,哪裡又能做到“我也不嗔,一生無性”呢?難不成,未學之前,性情調和,出道以後,反而退步暴躁?這是在諷刺“靈台方寸山”大學的師資力量不行,素質教育缺失嗎?這是在暗諷菩提祖師的教學水平不行嗎?

如果以正常邏輯來推理,隻能得出這樣的結論。但是,我們前面說過,《西遊記》是一部丹道奇書,這些個邏輯漏洞明白人一眼便知,但是,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每一章回都在隐喻修行的重點,邏輯性反而不重要。

菩提祖師贈名“悟空”有着甚深含義,我們知道,佛陀十大弟子中,須菩提有着“解空第一”的尊稱,就是說須菩提對空性的理解有其獨到之處,而“空性”是佛教體系的核心及宗旨,而這個空的特點,就是美猴王所講的“無性,不嗔不惱”,也是禅宗祖師講“佛性真如”。而依佛經研判,此空性真如,是有情衆生輪回的本體,與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一不異,不增不減。所謂“八不中道”指的是就是這個,在唯識體系中,前六識都是生滅法,特别是第六識,隻存在于一定的時空背景下,轉世即滅,由第八識種子能藏在新的時空背景下新生,不過重新從“真如”中提取與“合成”新的七轉識,這才完成生命功能的“延續”,而唯有大定力者可迅速重啟種子記憶,使新生之意識得以保任前世的程序代碼而已。從上可以看出,美猴王口中的“我無性”講的就是這個“真如本我”。而新生之七轉識在新的環境污染下,又可能會被染污,甚至使修行倒退,所以道家修長生體系的丹道家,對記憶延續特别的看重,他們的修道體系中有盡可能使此時空背景下的記憶不斷失,唯一的辦法就是“長生久視,色身不壞”,因為道理很簡單,定力達不到極高級别,轉生即迷,會退失,甚至重堕紅塵,那樣則前功盡棄,是非常令人讨厭的事情。

西遊記77回三個妖怪(西遊記解密第一回)4

我們有理由相信,吳承恩在研判了佛道二宗丹道體系後,對這一現象思考頗多,他隐藏一個嚴肅的話題:如何在新的環境下使丹道修行家“初心不改,保任不失”。

他給的答案就是菩提祖師給美猴王的名字:悟空。

悟空二字,從禅宗的角度來看,就是要破迷開悟,明心見性,當修行家明心見性,悟後起修,才能保住我們的本真,使我們勇往無前,不會後退。

“悟”其實就是中國人的文化内核,隻有悟入大道的甚深法理,才會成為一個明白人,才可能有勇氣提出“敢問路在何方”的人生大命題,才可能得出“路在腳下”的莊嚴答案。

這,就是《西遊記》開篇給出的終極思考。

西遊記77回三個妖怪(西遊記解密第一回)5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