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自古就重視孩子的啟蒙教育,正所謂"蒙以養正,聖功也。"在古代,對于孩童的啟蒙大多以思想品德教育為主,其目的就是要從小培養、樹立符合封建社會運行的道德理念及價值标準。皇家更是如此,曆朝曆代都極其看重對子孫的教育與培養。從教員到内容都極其用心、講究。
拿明代來說,明太祖曾建大本堂,藏書汗牛充棟,征四方名儒教導太子,經筵講官的大多都是從翰林院遴選出的。而教授的内容主要也都是儒家經典。到了神宗時期,為了教導皇長子,由焦竑編纂《養正圖解》一書,其目的就是希望皇長子能通過此書"參之古今,以合其符;體之身心,以驗其實"最終能成為大器。
一、啟蒙從養正開始皇帝的教育,要從小抓起。如故宮博物院所藏的《帝鑒圖說》是明萬曆年間供年僅十歲的小皇帝閱讀的啟蒙讀物。
萬曆二十二年,皇長子朱常洛居東宮,開始接受皇太子教育,焦竑被任命為東宮講官。為勸導皇子,焦竑采集從周文王至宋代頗有教育與勸誡意義的古代名言和賢人懿行,繪圖60幅,并在每幅圖後附上親自撰寫的解說詞,彙編成《養正圖解》,以借此教導皇子。
焦竑欲通過圖片加文字的形式,更加直觀地講述曆史典故、古人事迹,從而達到對皇子進行啟蒙教育的目的。他竭力闡述儒家的綱常倫理觀念,宣揚仁義禮智信、舉孝悌、奉誠信等理念。正所謂,凡君臣之義、治國之道、民生之理、修生之法以及忠義、孝悌無所不涉。
這本書言簡意赅,寓意深長,是教育皇家子弟首選的教科書。
該書成書于萬曆年間,而後被曆代皇帝推崇,清朝尤甚。乾隆帝親自作了《禦題養正圖詩》,嘉慶帝寫了《禦制養正圖贊》,養正圖成為清代乾隆、嘉慶、光緒三朝皇子們學習的專門讀物。
二、養正都學些什麼?
萬曆二十五年,翰林院修撰焦竑上書皇帝養正圖解題奏,稱其為"以仰裨谕教事"。按照焦竑自己的話說,他編這本書是因為教了皇長子四年的《尚書》、《論語》,認為隻學這些遠遠不夠,所以"擇載籍中故事有關法誡者,稍加訓釋,并繪為圖"講授于皇子。将此籍取名為《養正圖解》,希望能以此修身養性,涵養正道。
焦竑所選編的這60則故事大緻可分為兩個方面,一為修身,即希望皇子能在日常生活中尊禮、好學、從善;二為治國,為君之道,選賢任能,善于納谏,心存百姓等。焦竑所編這本書的目的就是希望"教之以修身,治天下之道"。
細看這60則故事,講做人修身的約有十餘條。其中涉及了仁義、尊禮、忠孝、自律以及好學等幾個方面的内容。講好學、忠孝的為多。
為君治國之道部分是《養正圖解》的重點。其中涉及了親賢人遠小人、善于納谏、愛民如子等方面的内容。其中任賢這個話題在不同的故事裡以不同的形式出現了十餘次。
在故事的選擇上,焦竑也是煞費苦心,除了曆史典故"寝門視膳"、"膳斥鮑魚"、"振貸貧民"、"丹書受戒"等,還精心挑選了曆代賢君名臣的事迹。既有先秦時期的周文王、武王、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等,又有漢高祖、光武帝、唐玄宗、宋太祖、明太祖等曆代聖主。當然也不乏有孔子、趙簡子、魏相、恒榮、郭泰、韓休、趙普、李沆、趙抃等聖賢能臣。
三、養正教育:修身與治國在儒家的正統學說裡,個人的修身與國家的治理是休戚相關的。修身與治國的連續性,一向是中國傳統的思想觀念和政治立場。作為皇帝的啟蒙教材,這種思想理念當然會被一以貫之,通過日常的講學,對未來君王形成潛移默化的影響。縱觀《養正圖解》,作為皇帝啟蒙讀物,其60篇故事則例都圍繞着這兩個方面進行闡述。
修身:即正心修身,指的是自身的道德修養問題。焦竑在《養正圖解》中所涉及的關于自身修養的方面有很多,如孝悌、勤學、律己、自強等。
孝悌:《養正圖解》關于孝悌的故事有很多,開篇的"寝門視膳"最具有教育意義。文王每日對其父問安視膳,這是普通人子的事親之禮,而文王沒有依循文王的格式去施禮,反而執行普通人的禮儀,是因為他懷有"愛親之心"。焦竑認為文王之所以這樣做并不是出于禮儀不得不這麼做,而是文王真正懷有愛親之念,使他不能容許自己不這麼做。對于孝來說,"愛其親"是最為重要的。
勤學:"嘉獎勤學"講述的是漢成帝因定陶王賢能好學而對他異常寵愛的故事。焦竑借此則故事表達己見,引申其意。他認為帝王學習的東西和平民布衣有所不同,做為帝王就應該把心思放在經書典籍和法律政令上,這是一個帝王應該做的事情。勤奮好學是基礎,要成為一代賢明君主,學什麼也同樣重要。
律己 :顧名思義就是自己嚴格要求自己。無論是慎言、自戒還是慎獨都是嚴格要求自己的表現。在《養正圖解》裡這些都有涉及,"桐葉封虞"為慎言,"金人示戒"為自戒,"焚香告天"為律己慎獨。焦竑以周成王舉例,認為成王"一言不敢輕易,一事不敢苟且"是最終成為賢明君主的關鍵。
自強:先志存高遠,後發奮圖強,此為自強不息。"遠甓習勞"講的就是這樣的故事。陶侃在廣州任刺史,打破杜弘、誅殺王機、抓住了溫邵,平定叛亂後,州内安定無事,但陶侃卻志向遠大,不因此而自享安逸。每日早晨從家裡搬運一百塊磚到書房外,晚上又運回。人們不明其因,問其故,陶侃答:"吾方緻力中原,過爾優逸,恐不堪事,故自勞爾。"焦竑認為陶侃的所作所為就是對自強不息最好的解讀。
治國:作為未來的帝王,除了正心修身外,學習治國之道也是其必修課。《養正圖解》所涉及的為君治國之道甚多,下面我們一起看看關于治國的養正故事。
任賢: "用一賢人,則賢人畢至;用一小人,則小人齊趨。"國以賢立,親賢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養正圖解》中,關于賢者的故事多達數十條。有"聽朝四輔"、"因樂求賢"、"得賢弭盜"、"式闾禮士"、"禮聘遺賢"、"師事名賢"、"開館親賢"等等。焦竑就賢者與君主治國之間的關系有一個很好的解釋:"然則稍法唐人之所謂,夜引儒臣分番直宿,或以日間已講讀而意所未谕者,再使詳解細說;或自以古昔治亂興亡叩問原本,使之明白啟導;或萬己之暇,有疑貳不決者,就事咨詢,使之開陳獻納。因以明習國事,揣知人才,杜欺蔽之原,振陵夷之漸,似亦治世之所當急也。"
遠小:親賢臣之後,就要遠小人。"詢求政術"、"誅絕佞人"等都是焦竑選的遠小人的故事。焦竑認為,小人侍奉君主,一定會先追求滿足君主的欲望,使他的思想情感受到迷惑,逐漸懈怠于朝廷政務。不善之人輕則婉媚順承以此來鞏固自己的地位。重則結黨營私,把持朝政,無惡不作。小人對于君王來說,是百害而無一利,所以一定要讓小人在君王這裡沒有容身之地。
愛民:國以民為本,作為君父,則必愛民如子。"振貸貧民"這則故事裡,周文王問呂望:"為天下當如何?"呂望回答道:"王者之國,心存愛民,故其富在民。"焦竑解釋道:君主有愛民之心,其體現就是取财用之于民,這樣國家才能安定。文王打開國庫,将錢财、糧食用來救濟那些孤苦無依的人,就是愛民的體現。君主隻有常懷一顆愛民之心,天下就能長治久安。
納谏:接受臣下規勸進谏,是君王的一門必修課。"上書減膳"是唐代太子李弘接納典膳丞進谏被高宗嘉獎的故事。焦竑選擇這個故事來贊揚君主納谏的行為。典膳丞,隻是一個地位卑微的小臣,但他竟然能夠直言進谏,恪盡職守。另一方面,孝敬太子能夠虛心接受他的進谏,并寫文書答複,言辭婉轉周全。此二人進行了君臣的一種良性互動,是後世學習的榜樣。
總結《養正圖解》顧名思義,是以圖解的方式來教育太子如何養個體人身之正,養國家社會之正。大概古人學習,都既有文字記錄又有圖畫說明,從圖畫中看到形象,從文字中求得道理。
賢能的君王作為學習的典範,瞻仰先賢遺留下的教訓,擇取古事,編纂成書。作為太子啟蒙讀物,這本書可謂是用心良苦,寓意深幽。通過此書,我們也許能明白幾千年的封建統治智慧是這樣的悠遊,從容,同時又意蘊深遠。取傳統文化之精華,我們或許可以借此書養正。
參考文獻:
《養正圖解》
《帝鑒圖說》
《通志·圖普略·索象篇》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