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取消高校教師編制有文件嗎

取消高校教師編制有文件嗎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3 17:04:09

近日,《西安市關于在市屬高校自主開展人才引進的工作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正式印發,《方案》中提到市屬高校全面推行聘用合同制度。

4所市屬高校全面推行聘用合同制度

西安市市屬高校人才引進的實施主體是西安文理學院、西安職業技術學院、西安鐵路職業技術學院和西安廣播電視大學。

取消高校教師編制有文件嗎(全國多省市及高校實施聘用制度)1

《方案》明确,市屬高校應科學制訂年度人才引進計劃。新進人員以補充專任教師和科研骨幹為主,嚴格控制行政管理崗位人員規模,一般行政管理人員可以從教學科研人員中調配選任。原編制内工勤服務人員隻出不進,采取社會化服務方式解決,逐步實現後勤服務社會化。

自主實施公開招聘。市屬高校按照《西安市事業單位公開招聘工作人員實施辦法》(市人社發〔2014〕170号)制訂公開招聘方案,自主實施公開招聘。依據有關規定,對本校高層次人才标準進行細化和界定,一般情況下高層次人才應具備碩士及以上學曆,或副高級及以上職稱。對招聘博士研究生學曆(學位)人員、急需緊缺特殊的高級職稱人員和高級技師,如市屬高校滿編或缺崗,經相關部門同意,可不受編制和崗位限制。

市屬高校全面推行聘用合同制度,按照有關規定,與正式在編工作人員簽訂聘用合同,确立人事關系,明确雙方權利義務,建立起學校按合同用人、個人依合同履職、雙方靠合同約束的合同用人機制。按照公平統一的原則,建立健全工作人員職稱評聘、培訓培養、繼續教育等制度,切實做好聘後的規範化管理工作。

完善市屬高校工作人員考核制度,實行平時考核與年度、聘期考核相結合,定性與定量考核相結合的方式,針對高校不同類型層次、不同學科特點、不同崗位職責要求,分别制定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的考核評價指标體系,體現不同評價内容和考核重點。加強考核結果的使用,考核結果作為調整崗位、收入分配以及續訂合同的依據。

多省市及高校實施聘用制度

随着多省市開始實施高校聘用制度,高校教師的“鐵飯碗”沒了……

江西

2018年10月,江西制定出台了《關于在全省高校建立崗位動态管理機制的指導意見》。其中提到積極探索準聘長聘制改革。實行最長聘用期限制和有限次數晉升管理,在規定期限内未獲聘長聘崗位的,合同期滿自動終止聘任。長聘崗位一般設置在教授崗位,屬于終身教職。

北京市

2019年2月25日,北京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官網發布了“關于印發《北京市高等學校教師職務聘任管理辦法》的通知”,深化高等學校教師職稱制度改革,從“評論文”改為“評成果”,職稱和崗位聘任均實行聘期制,期滿進行考核,職稱将告别“終身制”。

清華大學

前不久,清華大學長聘教授聘任儀式在藝術博物館舉行引起了部分網友的讨論。“長聘教授”是清華大學教師人事制度改革的關鍵詞之一。2013年,學校黨委常委(擴大)會讨論通過并公布《清華大學關于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的若幹意見》,提出建立教師隊伍分系列管理制度,實施教研系列教師崗位準聘長聘制度。

中山大學

早在2003年的時候,中山大學就對于除附屬醫院外的全校教師推行職務聘任制。教師職務的聘任分為“有固定期限聘任”和“無固定期限聘任”兩種。助教職務為有固定期限聘任職務,首次聘期最長三年,續聘期為一至三年,最多可續聘一次;講師職務為有固定期限聘任職務,首次聘期三年,續聘期三年,最多可續聘兩次;副教授一般為有固定期限聘任職務,每個聘期三年,可以連續聘任,在受聘滿三年後,若雙方商定續聘,可以申請簽定無固定期限聘任合同。教授職務則為無固定期限聘任職務(長期聘任職務)。

如今,越來越多的省市及高校實行聘用制。高校教師已不再手握“鐵飯碗”進入“象牙塔”,想靠一個“編制”來保障自己後半生也不大可能。如今,逐漸嚴格的聘任制度最大限度地調動高校教師的積極性和創新性,也讓高校教師不斷學習進取,以維持自己的競争力。

相關:國外的終身教職制度

我們知道,在國内,有不少高校實行長聘制度。2014年,國家教育體制改革領導小組辦公室正式批準《清華大學綜合改革方案》和《北京大學綜合改革方案》實施。其中,為了建設一支具有國際競争力的高水平師資隊伍,兩校均提出實施“預聘—長聘”制度。

據介紹,所謂“預聘—長聘”制是要求預聘教師在經曆五六年的考核期後,才能成為長聘教師。此外,還有上面提到的江西省的準聘長聘制,這些或多或少借鑒國外的終身教職制度。

國外的終身教職制規定,教師被正式授予終身教授後,除非存在充分的理由(退休、财政危機等),否則不會被學校解聘。其最初目的是保護學者追求學術自由的權利,鼓勵學術的原創性。可以看出,國内高校正在逐步完善終身教職制度。

而相比國内正在逐步完善的終身教職制度,在美國這個推行終身教職制度近80年的國家,許多“未定終身”的教師卻面臨了一些問題,對此,國内高校或許可借鑒一二。

終身教職的本意是鼓勵及保護學術自由,但許多“未定終身”的教授常常因為學校的各類條例而限制其多元化的發展。因為“未定終身”的教授在追求終身教職時,對社會大衆的貢獻往往也存在延後性。多數教授認為,在“未定終身”的特殊階段,一切工作都應圍繞評價指标進行。

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丹尼爾·卡内曼在2001年出版了大受歡迎的科普圖書《思考,快與慢》。卡内曼認為,大衆讀物的撰寫都應在“功成名就”後開展,“如果教師在還是副教授時就開始撰寫大衆科普書籍,很可能會得不到終身教職。因為這些著作顯得不夠嚴肅。在研究型大學,規矩就是如此。教師需要不斷做研究,直到拿到終身職位。”撰寫過暢銷讀物《哈佛幸福課》的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丹尼爾·吉爾伯特也發表過類似觀點,吉爾伯特談到:“我在2000年開始撰寫面向大衆的作品,那時我已經是哈佛大學的終身教授了。我不建議尚未獲得終身教職的年輕教授這樣做。”

然而,近年來通過各類傳媒渠道向大衆普及學科知識的學者可能并未享有最高的學術頭銜。雖然未在學術界拔得頭籌,但他們卻能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對大衆進行知識普及,貢獻也不可磨滅。如果以單一的學術标準要求教授,或許會讓其多元化的發展受限,也讓社會缺失了許多“分工”不同的學者的聲音。

終身教職的資格認定可以鼓勵教師精進學術追求。而在教師一味地追求資格認證标準的路上,則易陷入發展單一化的泥潭。201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在發布的《關于深化高校教師考核評價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中提出全面考核和重點考核并存、分類指導和分層考評并列、發展性評價和獎懲性評價并舉的基本原則,将考核内容确定為師德師風、教育教學、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專業發展等。那麼,對于“未定終身”的教師,高校應如何提供清晰的、多元化的考核制度指導,讓他們在教學、科研及服務的過程中能多發揮一些靈活性及能動性,或許需要管理者深思。

本文來源:麥可思研究整理自西安晚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