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做父母的隻能做到這樣了

做父母的隻能做到這樣了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2-12 07:44:38

1

現在的家長,都很注重教育孩子。在養育孩子的路上,不斷學習。學習新的育兒理念,教育方法。

我們大多數人都已經明白,孩子需要多鼓勵,少批評。

可到了關鍵時候,還是自動反應,該吼的吼,該罵的罵,該打也打。

為什麼我們明知道鼓勵對孩子很重要,卻常常做不到呢?

一是長久以來的習慣。家長習慣地對孩子的不當行為做出反應,卻很少能冷靜下來,看到孩子行為背後的動機或目的。

二是,我們始終認為,隻有懲罰才能促使孩子改善不良行為。始終把關注點放在了不良行為上;

因此,我們成人在這方面更容易“身不由己”,明知而故犯。

關鍵時刻做不到鼓勵,該怎麼辦呢?難道又要回到吼叫、打罵的老路上嗎?

其實,我們除了口頭語言上可以向孩子傳達鼓勵支持外,還有很多辦法。如果做不到,那就看看可以不做什麼,不說什麼,仍然可以起到鼓勵孩子的作用。

做父母的隻能做到這樣了(其實父母可以這樣)1

鼓勵孩子也可以“無為而治”

2

首先,我們來看看到底孩子為什麼需要鼓勵呢?

關于鼓勵對于孩子的重要性,兒童心理學先驅魯道夫.德雷克斯是這麼說的:“孩子需要鼓勵,就像植物需要水。沒有鼓勵,孩子的性格就不能健康發展,孩子就沒有歸屬感”。

同時,德雷克斯也指出:一個行為不當的孩子,是一個缺乏歸屬感的孩子。

由此,我們不難看出。鼓勵的目的,:最終是讓孩子有歸屬感。有了歸屬感,自然就很少出現不良行為。

那麼,到底什麼是歸屬感?為什麼歸屬感對孩子如此重要?

個體心理學先驅阿爾弗雷德在《生命對你意味着什麼》一書中這樣闡述:倘若想要自己變得至關重要,就要給他人的生活做出一定貢獻。

孩子同樣,與我們成年人有着同樣的價值需求。歸屬感對于他們而言,就是“我有能力,我能貢獻,我能承擔責任”。

《正面管教》一書中也提出:鼓勵,是給孩子提供機會,讓她們培養“我有能力,我能貢獻,我能影響發生在我身上的事情,我能知道我該怎麼回應”的感知力。鼓勵可以簡單到是一個幫助孩子感覺好起來從而做得更好的擁抱。

做父母的隻能做到這樣了(其實父母可以這樣)2

鼓勵可以簡單到是一個幫助孩子感覺好起來從而做得更好的擁抱。

3

其次,我們看看到底什麼是真正的鼓勵?鼓勵的全部含義有哪些呢?

說到這裡,有些父母可能會說:我們明白了,應該多表揚孩子,讓他們有歸屬感。

如果這樣想,那可能就真的是誤會了“鼓勵”的真正含義了。

實際生活中,我們容易把“鼓勵”單純地理解為對孩子語言溝通中的表揚或者贊美。事實上,語言中的贊美和鼓勵隻是其中的一個方面。

魯道夫.德雷克斯在《孩子:挑戰》這本書上說:“鼓勵孩子,一半指的是避免羞辱或過度保護行為,從而不會令他們氣餒;另外一半指的是學會鼓勵孩子。”

由此可見,真正的鼓勵不是一味做加法,還要做減法,是有所為,也“有所不為”。“鼓勵”在此的含義比較寬泛,有具體行為上的,也包括語言上的。

做父母的隻能做到這樣了(其實父母可以這樣)3

真正的鼓勵不是一味做加法,還要做減法,是有所為,也“有所不為”

4

接下來,我們看看鼓勵孩子,如何做到“無為而治”呢?

  • 不限制。放手讓孩子去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兒子三歲多的時候,看到我在廚房做飯,就特别想嘗試自己切菜。當時,我也會想,萬一切到手怎麼辦。但是看着孩子渴望而好奇的眼神,不忍心拒絕。我給他拿了一個小水果刀,一片土豆片,讓他在另一個菜闆上慢慢切。就這樣,兒子從切菜、洗刀,放刀等動作一氣呵成,絲毫沒有傷到自己。

從那之後,看到我做飯,他總會時不時地跑進廚房,希望幫我做飯。慢慢地,還要學自己炒菜。在六歲多的時候,在我一旁口頭指導下,自己炒了一盤西紅柿炒雞蛋。吃着自己做的最愛吃的菜,兒子特别開心,很有成就感。

類似情況,很多家長都遇到過。孩子年紀很小,但特别想去嘗試大人做的事。這時,我們總是試圖阻攔孩子,怕他們年紀小,根本做不到,反而容易讓自己受傷。

很多時候,這種顧慮,背後是我們不夠信任孩子。真正放手讓孩子去做的時候,他們是可以完成的。

隻有在我們放手之後,讓孩子有機會去嘗試時,孩子也才有機會看到父母對的信任,才有機會去體驗成功,真正地認識到自己的能力,形成對自己正向的評價,從而更加自信。

鼓勵這件事,不光是口頭上去表達,還需要父母用實際行動去支持孩子,幫助孩子達成目标,體驗成功與貢獻的機會。

這支持,不需要做多少事,隻是明白,不限制,讓孩子有體驗和嘗試的機會,其實就是一種鼓勵。

做父母的隻能做到這樣了(其實父母可以這樣)4

不限制,讓孩子有體驗的機會,其實就是一種鼓勵

  • 不過度。在孩子傷心時,不要過度安慰孩子;

可能這一點,是很多父母比較不容易理解的。

有人可能會疑惑:不是說,要多理解孩子嗎?為什麼難過的時候,不能好好安慰孩子呢?

生活裡總會有很多困難、痛苦、挫折,這是孩子在成長的道路中所必須面對的。我們能做的就是幫助孩子做好應對種種困難的準備。

當孩子遭受這些而傷心難過時,做父母的隻需要表達出同情和理解就足夠了。

比如,當孩子奔跑時不小心摔破皮的時候,我們隻需要告訴孩子:“這隻是一個很小的傷,可能會有些疼,但很快就會好的。”

如果孩子這時候情緒仍然無法平靜下來,父母也無需再繼續安慰。

因為,我們繼續努力地安慰,隻會讓孩子始終陷于“受害者”的情緒中,無法自拔。

德雷克斯指出:“替孩子難過,是大人所有态度中對孩子傷害最嚴重的态度之一。這種态度傳遞出的是大人對孩子以及他克服困難的能力缺乏信心。”

做父母的隻能做到這樣了(其實父母可以這樣)5

在孩子傷心時,不要過度安慰孩子

  • 不提失敗。多關注孩子的長處和成功之處;

這一點可能是很多父母很難做到的。長時間以來,我們總是把目光焦點放在了孩子沒做好的事情上,花更多的時間去糾正他們該如何去做。這樣的結果,就是容易忽略孩子的優點與長處,無法建立孩子的自信心。

比如,孩子考試考了99分。這個成績本來已經很不錯了。但當家長看到孩子因為一個小小的計算失誤而丢了一分時,就說:“要不錯這個題,就是滿分了。下次一定可以更好的。”

很多人以為,這樣說,對孩子也是一種鼓勵。

德雷克斯在《孩子:挑戰》中特意指出:事實恰恰相反, “下次一定更好”,就是對孩子最大的傷害。這句話的暗含着:“你這次不夠好”的意思。

這時,如何鼓勵孩子呢?我們可以幫助孩子分析分析他的試卷内容,發掘孩子的優勢和長處。孩子可能後面應用題全對了,可以告訴孩子,他的理解力不錯;如果孩子書寫規範整潔,就告訴孩子他書寫越來越規範整齊就好。

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先要建立孩子面對困難的自信,從而有更大的勇氣去克服自己的不足之處。如果把注意力隻放在孩子的失敗上,隻會挫敗孩子的自信心,缺乏勇氣去解決困難。

以上種種,都是說明,表達出信任孩子的态度,往往比來自語言的鼓勵更加重要。

做父母的隻能做到這樣了(其實父母可以這樣)6

表達出信任孩子的态度,往往比來自語言的鼓勵更加重要

5

最後,值得注意的一點是,在語言表達對孩子的鼓勵時,一定要記得:鼓勵不等于贊美。

贊美是一種鼓勵方式,但一定要慎用。

兩者的區别在哪裡呢?

“贊美”所表達的關注點在于人,而不是事。鼓勵的關注點在于事或行為,而不在于人。

比如:“你真棒”“哇!好厲害”,這是贊美;

“你拼樂高時候很有耐心,一直搭了40多分鐘了”“我看你特别喜歡拼樂高”,這是鼓勵;

贊美更關注結果和對結果的評價;鼓勵更關注過程。

比如:“我為你的好成績感到驕傲”“你這件事做得很對”這是贊美。

“我看到你每天努力學習,這是你努力的結果”這是鼓勵。

鼓勵的行為和語言,對孩子而言,多多益善。但贊美和表揚,隻能偶爾為之。

為什麼說,贊美不能太多,要慎用呢?

因為,過度贊美對孩子有兩點影響:

  • 一是,容易讓孩子産生過度雄心,為自己設立不實際的目标。高目标,必将帶來高壓力。無法實現目标時,孩子将深受挫敗;
  • 二是孩子容易把注意力放在他人的評價上,而失去對事情本身的關注與投入。

做父母的隻能做到這樣了(其實父母可以這樣)7

這鼓勵,可能是什麼都不說,隻是給孩子一個大大的擁抱,一個鼓勵的微笑

以上内容就是告訴大家,鼓勵不隻是口頭語言表達這一種途徑。在很多着急上火的時刻,你可能早就把如何鼓勵的“話術”抛到後腦勺了。

這時,我們千萬記得,還可以不做什麼,也能鼓勵孩子。

這鼓勵,可能是什麼都不說,隻是給孩子一個大大的擁抱,一個鼓勵的微笑。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