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高考前體檢影響報志願嗎

高考前體檢影響報志願嗎

教育 更新时间:2025-02-16 01:37:13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宋亮】

最近各地陸續公布高考成績,距離考生們拿到心儀的錄取通知書還有最後一科考試——填報志願。

之所以能夠稱得上一科“考試”,是因為它同樣是決定最終的高考錄取結果,同樣有時間的限制,同樣有具體的考試規則和解題方法。那麼,既然是一門考試,如何來應試呢?

從整體上來說,筆者将整個志願填報這道考題分為了三個部分:錄取基礎、自我探索、志願畫像,這三個部分的交集,才是可以作為方案的志願選項。其後志願的順序就是按照錄取可能性的高低排列,沖一沖保一保了。

其中,錄取基礎指的是“分數” “選科”,這是決定最終能夠被錄取的基本條件,其他的任何選擇都要基于這個基礎;自我探索包括個人興趣與性格,是志願選擇的主觀部分,越是清晰科學地了解自我,越容易選擇到自己理想的大學;志願畫像是對于志願方案的标簽化,可以從城市、大學、專業等角度進行篩選,從中框選出備選的志願。

在這裡,本文也是從這三個部分依次進行詳細的分析——

高考前體檢影響報志願嗎(宋亮高考最後一科)1

一、總綱:整體規劃,分工協作

相比于高考考場,志願填報這門科目是“開卷考試”,還是小組合作項目。所謂的開卷考試是指能夠充分調研各種信息;所謂的小組合作,是指可以和家人、親屬,甚至機構來尋求幫助。

在填報志願的過程中,有三點一定要做到——心态要穩,信息要準,方法要對。

由于很多考生的高考成績存在各種程度的不理想,考生和家長的觀點存在差異,在報考過程中心态上一定要穩,保持充分的耐心和理性,不要焦躁不安,意氣用事。同時,要在官方渠道上獲取準确的信息,認真研究《一分一段表》等參考數據。還要使用科學的工具,比如專業的心理興趣測評、好評度高的輔助軟件等。

1)不要焦慮:高考分數木已成舟,過分糾結于考場發揮沒有任何意義。要将注意力放在利用科學的方法進行自我探索和志願畫像方面。一個好的志願方案,往往是可以化腐朽為神奇,取得一個同等分數下比較不錯的結果

2)不要盲目:在這段時間,會有很多家長通過各種渠道得到信息。希望考生和家長一定注意甄别信息真假,盡量使用官方渠道的信息。不要盲目相信教育機構,不要盲目臆想就業前景等。一定保持清醒的頭腦客觀衡量利弊。

3)不要極端:家長和考生一定要保持充分及時的溝通,并且家長朋友一定要保持耐心。考生要充分表達自己的想法。家長的建議也要有理有據,多擺利弊,講道理,少給結論,做評判。往年經常有考生與家長一時置氣而選擇某一志願導緻大學生活不如意,千萬要對自己的人生負責。

在填報志願的這幾天,也希望家長朋友要做一個“學習型”的家長,和考生分工合作。考生可以更加側重在自我探索、興趣探究方面,家長可以着重搜集院校資訊、專業分析,給考生提供客觀全面的信息支撐。

二、錄取基礎

對于錄取基礎的部分,可以聊的内容不多,因為這部分基本沒有可以改變的空間。大學往年錄取全省前8000,考生位次15000;專業要求必選物理、化學,考生偏偏沒選化學——這些都屬于不現實的期望。因此,對于錄取基礎所要做到的就是“Yes”或“No”。

2.1 分數與位次

對于新高考來說,老高考時代的分數已經基本沒有參考價值。特别是今年新改革的省份考生來說,這将是很艱難的一年。在過去兩年的新高考首年錄取工作中,就有很多省份出現了大量考生“滑檔”的現象。特别是部分省份的部分科目采用了賦分制,這就使得整個分數結構都有了變化。分數線變得更加無法參考。

這時考生的位次就顯得更加重要。其實即使是在老高考時代,位次都是比絕對分數更加穩定的參數。即使錄取分數線每年波動,但是錄取位次基本能夠穩定。特别是現在教育部門還會發布官方的考生位次信息,也就給考生提供了更多的參考。

此外,在報考時一定要注意大學和專業對于單科成績的要求,比如語言類專業是否要求英語分數。某些高校的理科類專業會要求數學、物理的成績。這些具體的要求一定要在确定填報前詳細研究招生簡章。

高考前體檢影響報志願嗎(宋亮高考最後一科)2

2.2 選科

作為新高考的産物,選科也是專業報考的時候是一定要注意的一點。大學不同專業對于選科都有不同的要求。在這一點上并不難,但是如果遺漏了選科要求,出現了因為選科不滿足條件而退檔的情況就非常可惜了。

這一點看似簡單,但是面對着動辄40-90不等的平行志願,很難保證每一個志願都能去核實是否滿足選科條件。這裡就一定要有足夠的耐心和全面的信息,核實選科條件是否滿足。

2.3 招生政策與專業組設置

很多大類招生的大學,在設置專業組的時候往往都有自己的意圖。考生在報考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區分,比如在A大學的醫學類是臨床醫學,B大學的醫學類是臨床 護理,那麼報考B大學的醫學類就有可能去學護理,這個考生是否接受?

因此,考生和家長一定要認真調研專業組、專業大類對應的未來的專業細分,萬不可望文生義。新高考改革下,不同大學的招生政策也是差異很大,不能主觀臆斷,一定要看《招生簡章》。

此外,還提醒考生和家長的是,在一二本合并的省份,高校名單是混合的。很多獨立學院、民辦高校等的名稱和名牌大學很類似,但是辦學質量卻是天壤之别。因此,一定要注意區分。有些是以往三本的獨立學院,有些是名牌大學的校區,很難概括總結。看到一些XX大學XX學院、XX分校時,注意多做甄别。

三、自我探索

在填報志願時,最常聽到的是“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專業”。這就是屬于自我探索的範疇。強烈建議考生進行自我探索。對于自身的興趣、性格、能力等各維度探索得越清晰,未來大學志願的匹配度也就越好。

如果沒有自己特别心儀的方向,也至少應該圈定出“雷區”:我不能幹什麼,我不能幹什麼。

我不想幹什麼,側重于興趣的角度;我不能幹什麼,側重于性格的角度。兩者是要去交集的,有的考生對于律師有濃厚的興趣,但是其性格是内向寡言,甚至有輕微社恐,那麼也無法從事律師行業。同理,相反地,即使在性格上特别适合工程設計工作,但是自己對于設計完全不感興趣,也是很難有好的發展。

3.1 個人興趣

在很多的老師和過來人的建議中,選一個自己“感興趣”的專業一直是一個看上去很好的建議。

這個說法也很對。但是,在這裡筆者一直強調的是“真的感興趣”——

真正的興趣是當你系統得知了這個專業對應行業的工作内容、工作環境、收入水平等等之後,對于這個職業的高度認同。很多考生對于一個職業的興趣其實更大程度上“好奇”,或者是“誤判”。

第一,對一個專業感興趣,應該是感興趣它全的全部,至少是能接受它的全部。仍然拿律師舉例,對律師感興趣,不應該隻是對“法庭辯論”感興趣,而是要能接受這一職業全部的工作内容,包括與辯護人溝通、文書寫作等。如果僅僅是喜歡辯論,那麼這是片面的感興趣。這樣的興趣,可以作為一個業餘愛好,或者是未來的社會兼職,但是不宜作為專業,甚至職業。

第二,基于真實的信息,而不是一些美化的、片面的側面信息。有些考生對一個學科、一個專業感興趣,是看“顔值”。愛好、偶像、特長,乃至于喜歡某一科的老師。這些“興奮點”都隻是讓你對關注于某一個行業的契機,千萬别這麼簡單地認為那就是自己的true love。像很多人喜歡的音樂、寫作等,其實隻是一個業餘愛好,一旦成為了“職業”,生涯路線上的問題就很難再用“興趣”來承擔了。

第三,興趣不應該有雷區,也就是如果一個專業存在一個自己完全無法接受的的“雷區”,那麼也不能作為選項。比如有的考生渴望考軍校,胸懷保家衛國的情懷,或者是覺得穿軍裝很帥,但是如果無法接受紀律約束,那麼即便被錄取,大學發展也會面臨很多問題。因為填報志願并不是參加大學社團,這是選擇未來進入職場的賽道,即便是在改行普遍的今天,本科教育背景依舊是伴随一聲的标簽。

高考前體檢影響報志願嗎(宋亮高考最後一科)3

因此,興趣對于高中生來說,是一個很“烏托邦”的建議。在高中生涯職業規劃教育普遍缺失的中國高中教育中,努力提高分數的高中同學很難對一個“職業”産生真正的、全面的興趣。

如果是現在你正在填報志願,那麼“感興趣”真的是一個要慎言的事情。你真的很可能對這個職業、行業完全不了解,隻是覺得它足夠“酷”。比如記者、基金經理、律師、火箭工程師……

另外,興趣是可以培養的,有很多行業領軍人物在進入這個領域時都是懵懵懂懂,提不起興趣,結果發現越來越能通過自己的努力和大學的培養計劃獲得成就感,取得相較于同齡人更好的平台和資質,在學習過程中逐漸産生“興趣”,進而逐步走向巅峰。對于剛剛成年的高中畢業生而言,這一切都充滿着各種未知。此時此刻的“感興趣”與否,和在大學的發展沒有必然的因果關系。

3.2 心理測評

相比于主觀性較強的興趣,心理測評是一個相對客觀的評價,是已經在人力資源管理等領域廣泛使用的科學方法。借助心理測評,可以更加合理地了解考生的性格維度,選擇到比較合适的專業方向。

心理測評是在标準情境下,對個體行為樣本進行客觀分析和描述的一種方法。通常采用嚴格标準化和信度、效度好的測量工具進行,是一種定量的分析方法。在這裡推薦兩種比較常用的量表。

學生在測評職業興趣時,一般用霍蘭德職業興趣量表。霍蘭德(JohnHolland)認為,個人職業興趣與職業之間應有一種内在的對應關系。根據興趣不同,人格可以分為現實型(R)、研究型(I)、藝術型(A)、社會型(S)、企業型(E)和傳統型(C)六個維度,每個人的職業興趣都是這六個維度的不同程度組合。通過興趣量表的測評,考生對自己的職業興趣取向有初步的了解照霍蘭德職業興趣代碼,可以知道自己的職業性向。比如,建築土木專業需要R、I;新聞專業需要E、A;法律專業需要S、I。在筆者經曆的一些職業生涯規劃問題案例中,霍蘭德測試結果與職業不匹配的情況是很多的。

高考前體檢影響報志願嗎(宋亮高考最後一科)4

學生在測評職業性格時,一般利用 MBTI 性格量表,該量表的具體指标以瑞士心理學家榮格理論為基礎,有能量來源、信息收集、決策方式和生活方式四個維度,每個維度都有兩個傾向,分别分為内傾(I)與外傾(E),直覺(N)與感覺(S),思維(T)與情感(F),系統(J)與彈性(P)。每個維度各有兩個傾向,加以擴展,形成四個維度,每個人的性格在這四個維度都會有某方面的“偏好傾向”。通過測評,學生可以得出由四個字母組成表示性格傾向的組合,即 16 種性格類型之一。一個人的性格從小形成,且相對穩定。因此,性格測評在高中生職業規劃中具有較大的參考價值。

此外還有能力與潛能,可以借助加德納多元智能量表測試,價值觀可以用舒伯職業價值觀量表測試,等等。

特别說明的是,心理測評雖然具有一定的預測性,是成熟的測試方法。但是高中生正處于社會化和人格化過程中,心理發展并未定型,因此心理測評的結果隻能作為參考,不要給自己貼标簽。

四、志願畫像

除了少數對某所大學或者某個專業情有獨鐘的考生外,對于“大學 專業”的選擇,更多的時候是一個不斷篩選的過程。尤其是新高考改革後,搭配的自由度更大。因此,越是更多的“約束條件”,越容易鎖定合理的範圍,效率也就越高,針對性越強。

志願畫像的維度基本包括城市、大學、專業三個維度。如果不能做出正向選擇,但是至少也應該做反向的排除法,比如因為暈血,排除所有醫學相關專業;因為怕熱,排出長江以南的地區,等等。有時,排出了所有的可能性,剩下的那些無論有多麼難以接受,也就是能夠選擇的範圍了。

舉兩個例子:

考生甲:喜歡長三角地區的人文環境,想在長三角地區發展;分數還可以,能夠上雙一流,甚至可以沖一沖原985高校;選考了曆史,沒有選物理,側重文科類專業;霍蘭德測評E、S都比較低,不适合法商類專業。這樣下來,其實可以選擇沖一沖的高校和專業都在是10個以内了。

考生乙:分數不理想,隻夠省屬一本的高校;不像離家太遠,選擇省内和周邊省份;選考的物理,化學,生物,隻能選擇理科類專業;不想學有太多數學、物理的專業,因為不喜歡;霍蘭德測評I、R比較高。這樣下來,能選擇沖一沖的高校和專業也都能在20個以内了。

4.1 專業

第一個講專業,是因為它不像大學那樣受限于錄取分數。比如特别想學醫,那麼雙一流、一本、二本,乃至專科,都有醫學的院校。總能有一個大學匹配的是這個專業。那麼專業到底重要不重要呢?

具體問題要具體分析。第一,文理科不同,專業的重要程度就不同。比如一些工科工作強烈要求科班出身;有些文科工作專業背景要求就不嚴格。雖然說現代人改行比較普遍,但是在學曆教育過程中改行,仍舊有一定難度,比如考研改行、出國留學改行。第二,就業領域不同,專業的重要程度就不同。比如企業招聘很多往往對專業卡得不死,而公務員考試、直招軍官等體制内選拔,專業要求就非常嚴格。比如筆者本人的機械專業背景在報考公務員中崗位就極為受限。

至于轉專業,筆者不建議将過多的希望放在大學入學之後。一來那是另一場競争,而且大學同學的學習水平可能比高中同學還高。二來高校的轉專業政策也不一定有那麼自由。

高考前體檢影響報志願嗎(宋亮高考最後一科)5

對專業進行志願畫像時需要考慮哪些方面呢?筆者總結了六個方面:

1)工作強度:

這是當下青年人最關注的的一個職場維度,也可以叫“職場舒适性”。經常有人說這個工作不符合自己的“氣場”。具體的包括工作環境(比如寫字樓、車間、工地、野外等)、人際關系(辦公室政治鬥争、客戶關系、剛性應酬)、工作時長(朝九晚五、996、不定時加班)、危險程度(高危、污染、海外動蕩地區)等。

比如,筆者一個好朋友從事的航海技術專業,講起來很浪漫,周遊各個國家,但實際工作狀态多半是一年中有8個月在海上漂,與家人長期分離,或者固定航線經過險象叢生的海域。對當“船長”抱有夢想的人,是否能夠真正忍受将這種工作生活狀态作為十年甚至二十年的職業呢?

2)專業壁壘:

“專業壁壘”就是一個行業在招聘畢業生時對于“專業對口”的要求,或是在就業、深造時對于非本專業畢業生的接受程度。有的專業技術性極強,特别講究“科班出身”。對于特别是想從事某些行業的考生來說,高考甚至是進入這一行唯一的一次機會,一般不是本專業,以後再想靠考研“改行”會難比登天,甚至都不會有入門資格。

對于“改行”的話題,這就和“專業壁壘”密切相關。比如臨床醫學,沒有經過本科階段的訓練,根本無法在後面來這個學科深造,可以說要是沒能在本科學臨床,那你這輩子都别想拿手術刀。

相反地,有的專業“專業壁壘”确實不高。這一點在文科類專業尤為明顯。比如媒體行業基本接受文科各專業的學生;金融界行業研究員甚至鼓勵招聘理工科背景的學生。因此,像漢語言文學這樣寬口徑的專業,選擇上往往會更多。

3)薪酬水平:

這是一個任何人都無法忽視的維度,畢竟對于沒有财務自由的人來說,收入永遠是不可回避的點。薪酬水平方面筆者認為應該關注三個重要的指标:畢業薪酬(不同學曆層次)、五到十年後薪酬、天花闆。

為什麼是這三個指标?畢業薪酬很直接,就是你第一份工作能給你多少錢,能不能養活自己。五到十年後薪酬,這是一個雙重意義的“坎”,一是那時是否在同齡人中出類拔萃,是否适合繼續幹這行,是否被末尾淘汰已經見分曉;二是那時也正是結婚養家的時候,這決定着一個新組建的家庭的起點經濟水平,甚至決定着擇偶的質量。薪金天花闆,這就很好理解了,各行業的頂級收入水平其實比起薪的差異更大,甚至能差百倍。

在這裡,筆者切身經曆提醒考生,尤其是家長,學曆真的不必然帶來“畢業薪酬”的提升。薪酬差異最大的維度不是“學曆差異”而是“行業差異”。

4)垂直發展性:

垂直發展性展開說可以分成五個方面:職業發展路徑,業态多樣性,職稱體系,職業天花闆。每一項簡單地來說一說:

職業發展路徑是指從初級行業從業者開始會經過怎麼樣的過程最終達到什麼程度,例如大學教師的發展路徑大緻有兩條,教職序列講師-副教授-教授,行政序列的科長-處長、院長-校領導。

業态多樣性是指這個專業所能從事的社會各類崗位,比如新聞傳播專業就是業态較多的行業,可以進入國有媒體、網絡媒體、自媒體、政府和事業單位新聞部門,等等。

職稱體系指的是不同行業的業務水平标準,比如工程領域常見的“助理工程師-工程師-高級工程師-教授級高工”。

職業金字塔,指的是行業的内部競争,有些行業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比如職業經理人;有的則比較穩定,比如公務員、教師、醫生。

特别注意很多行業是存在“結構性改行”的,比如目前的制度下,像“空姐”就會超過一定年齡後離開崗位;現役軍人每一個級别都有年限要求,超過年限又沒有晉升就必須轉業;計算機行業,從業超過35歲也會面臨嚴重的被裁壓力,沒有及時跻身管理層或者自謀出路往往會面臨尴尬局面。

這種“非升即走”的行業,從畢業開始,職場錦标賽就已經開始了。

高考前體檢影響報志願嗎(宋亮高考最後一科)6

5)名校效應:

這是一個敏感的話題,其實在明面上沒有哪個專業或用人單位會明确地寫出來院校門坎。但是,相當多的行業是有“門票”機制的。不管個人多麼優秀,在簡曆篩選中,院校往往成立第一個篩選的關鍵詞。

比如中央直屬單位選調生,就隻有全國40餘所高校具有推薦資格,也就是說不管個人多麼優秀,如果不是這些高校的學生,根本沒有任何機會進考場。再比如筆者通過從業者了解到,頂級投行、四大會計師事務所等企業及機構隻有部分重點高校的優秀畢業生簡曆才有機會初選進場。

6)出國與深造:

在本科畢業之後選擇深造的學生也越來越多。還有很多學生通過深造來提升背景、或者轉專業等。因此深造與出國深造也是一項重要的維度。出國留學也成為現在很多學生的選擇之一。那麼一個專業是否容易出國留學?是否能夠拿到獎學金?是否可以得到國家留學基金委的資助?對于家庭條件并不特别有實力的學生家庭來說,也是不得不考慮的問題。

比如,據新聞學院的研究生介紹,中國新聞傳播專業的學生申請本專業的研究生就很難,也很難得到獎學金。而相對地,作為亞洲留學生占主力的生物、化學等領域,是很容易拿到錄取通知書,優秀的學生也可以申請到獎學金。當然這些專業除了教研崗位之外的就業,就是另一個故事了。

4.2 城市

當然,城市的選擇可以是完全個人喜好的——我不想離家遠、我不想吃鹹粽子、我怕熱、我喜歡吃火鍋、我家在那裡有個親戚……

喜歡和不喜歡,這些都是純個人好惡,可以成為志願畫像的一個标簽,但是這裡要讨論的是另一個問題:城市到底重要不重要?

不分專業地談城市差異,也是耍流氓。

簡單說,對于一些對于實習要求高、行業集聚度高的專業,城市非常重要,甚至會超過大學的重要性。比如财經、法律類的學生,京滬兩地的各種實習資源、行業領軍公司等等都多于其他城市幾個數量級,很多二線城市大學的學生甚至在假期到京滬租房子找實習。

而對于一些以校内學習為主,不強調實習經曆的學科,城市就沒那麼重要。比如在中科大學數學,那合肥就也挺好的。

當然,如果是決心讀研深造或是出國留學,那麼一所行業内知名度高的大學才是首選。

特别提醒打算畢業後返鄉工作的同學,一定要注意大學在自己家鄉的知名度。比如一位廣東考生準備畢業後在廣州工作,那麼在選擇東北或是西北的高校時,就要注意他們在廣州當地的知名度和認可度。

随着中國新一輪的城市崛起,新一線城市也成為産業發展的熱土。而這些城市又往往具有不少的本土好大學。教育資源豐富的南京、武漢、杭州、天津、成都、西安、重慶等也都是讀書的好地方。不一定将眼光僅僅盯在一線城市。

高考前體檢影響報志願嗎(宋亮高考最後一科)7

4.3 大學

想來,大學這個畫像因素,卻反而成為了一個最模糊的标簽。問一個考生,喜歡哪個城市,未來想做什麼工作,可能都能回答得上來。但是,說到大學,卻往往隻是一個夢中的象牙塔,了解了信息少得多。

往往如果有比較确認的城市和專業之後,再加上考生自身的分數和位次,符合條件的大學就比較固定了。除了部分考生對某所大學情有獨鐘外,大部分考生往往都沒有XX大學情結。備選大學更多是比選出來的。而大學校園文化之間的差異往往也是地區文化差異(比如北京or廣東)加上學科文化差異(比如工科為主or文科為主)。

大學的考察維度最重要的就是大學的層次、知名度,和優勢學科。尤其是新高考普遍采用“大學 專業”的方式下,大學的好專業更加能夠凸顯出來。那麼優先選擇大學還是優先選擇專業呢?

這個問題從來見仁見智,專業的問題前面已經讨論了。筆者在這裡僅就個人經曆說一句,就讀于華中某985高校計算機的高中後桌,收入絕對比我這個T大焊接博士高得多得多。

從普遍的認識上看,能上985,肯定優于211。這個大的邏輯還是基本科學的。但是,具體的問題還要結合專業來考慮。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就讀于211,也就是現在的雙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很多招聘時,特别是體制内招聘是會要求必須是該校的一流學科。

“本科高校”是一個人在社會競争,特别是應屆生競争中,極其重要的身份标簽。在各種招聘中,對于本科教育經曆的要求還是普遍存在。因此,雙一流高校一定是優先選擇。

往下呢,非雙一流高校的選擇中,目前,一本二本合并是大勢所趨,而很多優秀的二本經過多年發展已經超過了部分學科老舊、發展緩慢的一本。用發展的眼光看,再過四五年,一本與二本的标簽差異會逐漸減小,更主要的是取決于院校本身的辦學質量。

相比于大學,去這類院校更重要的是選擇一個好專業,具有良好的就業前景。畢竟,這個層次的學校拼“牌子”是很難和雙一流高校競争的。選擇一個好專業更能有好工作。至于一個大學的某個專業好不好,第四輪學科評估結果是一個不錯的參考。

五、最後的緻謝

今年似乎蠻流行寫“緻謝”的。

在筆者寫完這篇文章時,已經過去了漫漫長夜,路上的行人已經開始掀起早高峰。

在這個時間,那些在大城市裡趕着上班的人,是不是會回想起自己高中時代也是同樣的時間,趕去學校上早自習的一個個清晨呢?會不會在擠進車廂的那一刹那,和對面的陌生人說一句:“我在18歲那年奮勇地刷題,就是為了和你們擠同一個時間的地鐵!”

最後,預祝走下青春戰場的各位考生都能拿到最理想的錄取通知書。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章内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台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将追究法律責任。關注觀察者網微信guanchacn,每日閱讀趣味文章。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