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紮特傳》由捷克導演米洛斯·福爾曼在1984年所指導的一部傳記電影。
所謂的傳記電影與一般故事片不同,在情節結構上受真實人物事迹本身的制約,強調真實性。同時也允許在曆史材料的基礎上進行想象和推理,作合情合理的潤飾。優秀的傳記片具有史學價值和文學價值。
米洛斯·福爾曼的作品滲透着存在主義哲學思想的影響,他的電影作品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反映個體與社會之間的沖突。《莫紮特傳》這部電影也不例外,此外他的代表作還有《飛越瘋人院》《月亮上的男人》等多部優秀的作品。
《莫紮特傳》這部電影曾經橫掃了當年第57屆奧斯卡金像獎的八項大獎,其中包括最佳電影,最佳男演員,最佳導演以及最佳編劇核心的四個獎項。
電影宣傳片圖片
《莫紮特傳》影片通過奧地利宮廷樂師薩裡埃利向神父的忏悔,用回憶的方式講述了莫紮特天賦異禀的才華和他放蕩不羁又十分傲慢的性格缺陷,以及因為薩裡埃利的平庸而心生嫉妒,迫害莫紮特過勞緻死的故事。
傳記電影拍攝存在一定的難度,因為人物的情況和結局早已沒有懸念,不容易激發人們的好奇心。但這部電影之所以能成功,除了演員的精湛演技之外,編劇充分在史料的基礎上進行了推理和想像,再運用獨特的叙事結構和手法予以表現,使影片充滿了傳奇色彩。
影片的場景設置華麗精緻,再現了莫紮特幾部經典的舞台劇比如《費加羅的婚禮》《魔笛》等現場演出的場面,讓觀衆重溫了莫紮特音樂藝術的華彩。從這部長達三個多小時的影片裡,我們看到了天才古典音樂家身上偉大與缺陷并存的矛盾,還感受到了平庸者醜陋的人性對天才摧殘的悲哀,以及當時社會背景對莫紮特悲劇人生的影響。
電影劇照
(1)莫紮特:偉大與缺陷集于一身的矛盾體通常的文學或影視作品總是把名人塑造成一個“完美神聖”的形象,而這部《莫紮特傳》就一改常态,不但描繪了莫紮特的曠世奇才,也把他的性格缺陷暴露無疑,人物形象塑造得相對客觀,既神奇又有溫度。
1 音樂才能所賦予莫紮特的偉大
影片中有多處對莫紮特在音樂方面天賦異禀的描寫,這裡我舉幾個有代表性的例子:
小時候表現:
莫紮特四歲就可以自己譜曲,跟随父親到各國給王公貴族演出。我們看到影片中有個鏡頭,莫紮特蒙着眼睛盲彈鋼琴,結束後又被父親抱到凳子上拉小提琴,這一刻讓人不禁想到“音樂神童”四個字。
相關圖片---莫紮特小時候
作曲時與薩裡埃利的表現對比: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作為奧地利國王約瑟夫二世的禦用音樂師,還是全世界第一所音樂學院的院長的薩裡埃利,同時也教過像舒伯特,貝多芬等這些頂級音樂家的一個人,他在作曲的時候都要進行試彈之後逐句的推敲和修改。
而莫紮特就在家裡的台球案闆上一氣呵成,原稿沒有一個改動,那些樂器仿佛像一群随時等待調度的士兵,清晰的列隊在莫紮特的頭腦中,等待随時調遣。
電影裡有這麼一個鏡頭,莫紮特的新婚妻子帶着莫紮特的原稿求薩裡埃利給莫紮特一份工作,薩裡埃利看到那些美妙而流暢的音樂原稿時眼神裡充滿了驚訝,羨慕、嫉妒等複雜的神情。
電影劇照
獨一無二的自然主義音樂特色:
莫紮特是超然獨立宣揚個性藝術家的代表,他具有獨特的創新意識,不屈不撓的追求自由都體現在他的作品當中,他的作品有優美輕快熱情洋溢的自然特征。影片中對于他創作的《費加羅婚禮》,本來是約瑟夫二世認為是不得體的反王權題材,但莫紮特用自己獨特的切入點和對音樂的熱情以及他的才華最終争取到了約瑟夫二世的同意。
莫紮特的作品思想新潮,充滿着對人性自然的表達。歌德的一句名言完美的概括了莫紮特的音樂“藝術就是自然,自然就是藝術”。
電影劇照
應該說莫紮特在音樂上取得非凡的造詣是和他天賦異禀分不開的,用薩裡埃利的話來說就是“上帝偏愛的人”。
盡管莫紮特在35歲英年早逝,但他的很多作品都作為古典音樂的傑出代表流傳至今,比如除了上面提到的,還有《唐璜》《安魂曲》《降E調第39号交響曲》《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第四号》等不朽的偉大作品。
2 莫紮特有着放浪不羁又十分傲慢的性格缺陷
莫紮特除了在音樂方面的取得的偉大成就,他個人還是一個放浪不羁又十分傲慢的人,電影裡表現莫紮特這種性格缺陷的情節不少,包括他本人煩人輕浮的笑聲,下面就講兩個有代表性的情節:
薩裡埃利慕名來到莫紮特服務的薩爾斯堡大主教家拜訪,心中好奇這個音樂的傳奇人物當有何種氣宇不凡的面貌?可是一個偶然的機會,讓他看到了莫紮特正和一個年輕的姑娘追逐打鬧,舉止很不雅;演奏的樂聲已經響起,剛剛胡鬧完的莫紮特才氣喘籲籲的趕來。這些都表現了莫紮特随便和放浪的作風。
電影劇照
當薩裡埃利演奏結束獲得勳章的時候,大家都紛紛過來祝賀贊美。莫紮特也來了,可他給薩裡埃利帶來的不是祝賀,而是對作品的批評和不屑一顧,這讓薩裡埃利非常惱火,也就是從那一刻起,薩裡埃利心裡的嫉妒之火上升到了仇恨的地步。
天才的莫紮特,敗在了人情世故面前,還有他不符合規範的行為禮儀上。或許上帝在給他打開音樂這扇窗的時候,同時也在他的秉性方面關上了幾扇門。
電影劇照
(2)薩裡埃利:在對莫紮特既欣賞又嫉妒的情感矛盾中掙紮,最後使莫紮特和自己一起走向毀滅薩裡埃利是影片的另一個主角,奧地利國王跟前的禦用音樂家,他對莫紮特的出現充滿了矛盾情緒。
一方面,他為自己的音樂才能感到驕傲,希望自己的音樂作品能不朽的流傳下去。這種優越感一持續到他遇到了莫紮克。
莫紮特信手拈來的作品都比他冥思苦想的作品好很多,這讓薩裡埃利感覺自己是那麼的平庸,以至于他對上帝的偏愛感到憤恨。當他把虔誠供奉的十字架放在火裡焚燒的那一刻,他就徹底黑化了,複仇的想法占據了整個内心,一心想除掉上帝最偏愛的孩子---莫紮特。
電影劇照--薩裡埃利
另一方面,薩裡埃利通過手中的權利限制莫紮特的演出場次,緻使莫紮特經濟陷入前所未有的窘境。以前那麼高傲的莫紮特,甚至落魄到主動去求以前不屑做家教的貴族老爺。
随着莫紮特身體的每況愈下,薩裡埃利也正在暗地裡進行着複仇計劃,他對莫紮特的境遇了如指掌,就差最後一根稻草了。
薩裡埃利委托别人找莫紮特做一首《安魂曲》,為的是讓缺錢的莫紮特夜以繼日的工作,最後莫紮特終于累倒指揮台上。
電影劇照
薩裡埃利看到生命之光漸漸熄滅的莫紮特,又愛又恨的這種情緒達到了頂點。在那一刻他的心情是難以形容的,他既是莫紮特音樂的知音,因為隻有他才能欣賞出莫紮特音樂的非凡之處,而同時他也是謀害莫紮特的兇手。
莫紮特累死了,而薩裡埃利内心一直仰慕莫紮特的那部分讓他無法安甯, 他也瘋了,兩個人一起走向了毀滅。
電影劇照
表面上看,是薩裡埃利的狹隘和醜惡的嫉妒心害死了莫紮特,但實際上也是被當時整個社會的大背景所害。
十八世紀末法國大革命即将爆發,歐洲王權統治下的各國革命浪潮也蠢蠢欲動,英國已經立憲,王權時代即将被推翻。
所以,莫紮特所在的羅馬帝國中心的奧地利的王權貴族們,一方面為自己的命運擔心,另一方面也在做着最後的狂歡,極盡奢華之能事,他們在抵制先進思想作品的同時,也不惜摧殘像莫紮特這樣的音樂天才。
(3)探讨《莫紮特傳》背景音樂,對影評的主題和藝術價值所起的作用對一部音樂名人傳記的影片而言,背景音樂的選用尤為重要,不但要與主題人物相契合還要能揭示角色的内心活動,烘托影片的氣氛,體現音樂獨有的特色。
這部影片的背景音樂導演全部選用了莫紮特本人音樂作品,共引用了54個音樂片段,包括歌劇,鋼琴協奏曲,交響曲和小夜曲等音樂形式。
電影劇照
這些音樂不僅與人物的情緒和命運交相呼應,同時也對表現莫紮特在音樂上的非凡成就起到了很好的依托作用。
作為比較高雅的歐洲古典音樂不是很多人都能欣賞它的美妙之處的,但是影片用再現莫紮特本人的經典歌劇表現手法,讓觀衆直觀的感受莫紮特音樂的偉大之處。
影片中給人影響深刻的音樂片段是《費加羅婚禮》歌劇中的多人合唱部分,就像莫紮特自己說的,20個人可以在台上同時說話,組成高低錯落如清泉般的合聲,簡直是太美妙了。
電音劇照
導演選用莫紮特的作品作為全部背景音樂,與影片所要體現的莫紮特本人的才華和性格特點乃至命運的發展做到了無縫對接,不但加深了人們對莫紮特的理解和認識,同時也提高了本部影片的音樂藝術欣賞價值。
結束語《莫紮特傳》是傳記電影中的經典之作。導演洛斯·福爾曼以一種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叙事方式将天才莫紮特的一生的精彩、落魄、還有荒唐,生動的展現給觀衆。
影片裡人物個性鮮明,充滿矛盾和對立的掙紮情緒,完全克服了傳記電影的平鋪直叙的乏味,給觀衆帶來了全新的感受,這或許是這部電影最有吸引力的地方。
電影劇照--莫紮特
在這部電影裡,莫紮特不再是人們想象中的一個不食人間煙火的“聖人”,他既是扭曲人性的受害者,也是那個時代和社會的悲劇産物。這部影片給人們呈現出了一個有血有肉全方位立體的莫紮特形象。
(全文完)
我是春城花草香,聽風賞雨,采菊南山,希望送你一段輕松有趣的時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