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台球的杆法之間存在着極度複雜的互動關系,因此無法以某種簡單的方式進行說明,需要在實際打擊需求來演示這些内容。現在我們通過對打擊目的或者走位控制目的的約束,來展示台球杆法是如何形成,以及如何進行鍛煉和應用。
一、手架和杆法之間的關系
圖1
圖3
圖4
如圖3所示:打擊者将球杆頭推近了母球的左上方的位置。
如圖4所示:打擊者将手架的高度架得稍微高一點。
由于球杆頭指向母球的左上方,因此一般人非常直觀地會認為這是一次高杆左塞的打擊方式。
事實上,球杆頭之所以會處在這個位置,和是不是打高杆左塞是兩回事!
在《新台球理論》這本書當中曾經提到,球杆接觸母球之後,會對母球産生推擠以及牽引的作用,而牽引則是建立在推擠的過程當中的。這就産生了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我們能不能準确地将目标球打進袋口,其實是我們在動作的時候,能不能精确地控制推擠以及牽引所形成的母球路徑。由于球杆接觸母球的過程非常短暫,而大腦在指揮動作的時候,這個過程大約需要幾毫秒的時間,這個時間已經遠遠超出了球杆接觸母球的時間。
因此,我們是無法以大腦來完全指揮球杆接觸母球的過程,我們需要利用本能反應來完成這個複雜的過程。
本能反應就是習慣。如果我們鍛煉自己,使自己能夠在球杆頭接觸母球的過程中執行我們需要完成的動作,那麼我們就可以借由本能反應快速的反應能力來完成打擊的動作。
可是,在台球上面,我們不僅僅隻需要一兩種本能反應,根據母球與子球的位置距離角度不同,走位控制的路線的變化關系,實際上,我們需要無數的習慣才能夠滿足打擊的需要。
這篇文章到這裡,我們說明了兩個非常關鍵的東西:
1、母球的路徑是由我們的動作方式決定的。
2、我們的動作方式是由我們的本能反應協助完成的。
在《新台球理論》當中我們還說明了兩個觀念:
1、準度是一種經驗以及結果。
2、瞄準是執行我們打擊目的的一種意志力。
現在我們将這些觀念結合起來,得到一個結論:
我們能夠準确地将子球打進袋口,是一種基于經驗判斷和意志力驅動本能反應完成打擊任務的一種現象。
二、斯登高杆右塞在這個球形當中,由于我們一開始是将球杆頭對準了母球的左上方,因此,我們的手架位置會處在中杆手架的左側。
如果我們将保持手架的位置高低,将球杆頭指向母球的中間偏上方的位置,并且準備打擊一個叫做“斯登高杆右塞”的杆法。
根據推擠和牽引的作用,我們對手架的高度位置進行非常微小的調整。調整的目的不是為了改變手架的高低位置,而是為了使自己的動作能夠更為流暢。(當然,不調整也能夠完成斯登高杆右塞的打擊)
但是,這時候我們還無法瞄準進球點,因為我們自己是沒有足夠的經驗累積産生判斷能力來實現瞄準的能力的。
所以,我們還需要進行一次模拟的動作,使自己具備完成動作的能力。
當我們具備(假設)完成動作的能力之後,我們才會具有瞄準的能力。
虛拟動作進程
由于我們在一開始趴下去的時候,整個的動作都是基于左塞高杆的目的趴下去的,因此,我們所有的動作進程這時候是處在左塞高杆的動作進程當中的,現在要轉換為斯登高杆右塞就會變得非常困難。因此,我們需要重新規劃我們的動作進程。
重新規劃動作進程的過程我們稱之為“虛拟”。以這次的斯登高杆右塞為例,我們需要:
1、調整球杆的方向到母球的中心點偏向上方的位置。
2、預設一個球杆力量滲透到母球的過程,使母球産生右旋轉。
這時候我們還是不能确定是不是能夠打準,因此當我們預設完成動作的進程之後,我們還需要對球杆推擠和牽引母球的過程進行幹預,這樣子才能夠确保能夠将子球打進袋口:
1、利用小臂的力量滲透母球,這樣可以使母球産生向前的運動軌迹(假設)。
2、利用手腕來完成母球右旋轉的任務。
這時候會發生兩者情形:
1、如果我們不介意力量的大小,那麼隻要我們打進子球的意志力足夠堅定,就可以非常精确地将子球打進袋口,并且母球産生劇烈的高杆右塞的旋轉方式。
2、如果我們需要控制力量的大小,那麼我們就需要調整手架身位的方向,以确保能夠打準。
三、三過在這個虛拟的過程當中,我們需要假設三件事情:
1、在虛拟的時候我們需要假設球杆以一個特定的進程通過母球的位置,因此,我們需要假設球杆已經打擊完母球,這個細節我們稱之為“杆過”。
2、在虛拟這個動作的時候,我們需要充分地調動肌肉的動作能力以及動作方式。最好的方法就是将動作部位假設為一種力量。由于我們所有的假設都是以力量(球杆)已經通過母球的位置,因此這個細節我們稱之為“力過”。
3、為了詳細的記憶這次打擊的效果,所以我們需要非常用心的觀察自己虛拟的每一個細節,以便日後形成良好的判斷能力以及打擊應用能力,這個細節我們稱之為“心過”。
這三點我們合起來稱之為瞄準的“三過”。
(關于這些原理的部分,我們在《新台球理論》當中已經做過非常深入的說明,因此我們簡單地将這些名詞所代表的意義節錄出來,以方便後續的讨論研究)
四、準度是一種意志力在前面的内容當中我們還提到一個非常重要的信息:
我們能不能打準,是由我們對于動作目的的堅決程度來決定的。将子球打進袋口就是唯一堅決的目的。因此,準度就是一種“意念”。
這個觀念對于台球技術的重要性超出一般台球愛好者的想象。
在前面的例子當中,我們的瞄準的方式,以及打準的能力已經完全脫離了球杆方向的制約了,這意味着我們對母球的走位控制不再過度地受到球杆方向的牽制了,因此母球的走位控制才能夠實現細膩與精确。
我相信大家看到這裡一定會有許多許多的疑問:
1、如果是這樣,遠距離的時候怎麼實現準度的穩定性?
2、每一次打擊都需要這麼複雜的準備過程嗎?
3、那得需要多少的鍛煉才能夠實現全面打擊的覆蓋能力?
在這裡我們要特别強調,身體是一件非常神奇的工具,如果我們懂得方法來鍛煉自己,并且合理地應用自己的能力,是的,這些答案都是肯定的。
現在還有一個問題相信也是大家最關心的:那得需要多少時間?
是的,這确實是個問題。
答案或許會超出大家的想象:18-24個月。
五、混沌初開在第二節當中我們舉例的是斯登高杆右塞的名字打擊方式,當然,通過相同的調整方式,也可以打擊出任何類型的杆法,比如:不會旋轉的母球(一般人所認知的“中杆”),超級犀利的低杆左塞等等。
事實上,在這個球形,這個架橋點附近,幾乎可以打出所有類型的杆法,使母球移動到球台上大部分的位置。
這就産生了一個常人難以想象的問題了:那麼,平常我們選擇架橋點(身位,手架高低距離位置)有什麼意義呢?
是的,這确實是一個問題!
這是因為在球台上面,每一次的打擊方式和走位的路線都是不一樣的。但是,總有一些打擊的條件是最适合重複并且進行精确打擊控制的。
這個意思就是說:如果我們适當地規劃每一種杆法的準備方式以及建立合适的條件,那麼,在我們準備打擊的初期,就會對這次所選用的杆法進行了第一層的篩選與過濾。
所以,台球高手根本就不會混淆自己的杆法,也沒有機會混淆自己的杆法和力量大小,這極大幫助了台球高手可以将更多的注意力關注在維持準度方面。而瞄準的能力又是建立在打擊者自己的意志力決心上面。因此,以這種方式進行打擊,不但不會使打擊變得更加困難,反而會使整個的打擊變得精确,輕松且流暢。
當然,這些隻是外觀上的輕松與流暢,由于準備的進程複雜而且需要極高的專注度來産生足夠精細的觀察能力,因此,越是高深精确的打擊效果和走位控制方式,就越是需要考驗打擊者的意志力以及耐力決心。
如果自己打擊的決心不夠,反而會不如一些普通的選手來得穩定。
事實上,在台球界已經有少數幾位能夠使用這種打擊方式的超級高手産生了。
六、感覺的升級在這個章節當中還體現了一個現象:所謂的杆法是由一連串複雜的準備過程來實現的。
當然,如果我們經常性地利用這些過程來進行瞄準和走位控制,那麼,身體也會将這些準備的細節進行一定程度的簡化,變成一種習慣。
在這個習慣動作包含着三個最為重要的因素:
1、打擊的目的,包括打準和走位控制。
2、需要球杆以一定的夾角來賦予母球特定的速度和旋轉。
3、需要以一定的動作進程來實現打擊所需要完成的細微的動作變換方式。
因此,最終我們的大腦隻需要判斷球杆相對母球的角度,并且以合适的動作進程進行打擊,那麼,就能夠打擊出我們預想的打擊效果。
這種級次我們稱之為“角度”。
角度這個概念在接下來的内容當中還會不斷地被引用,所以我們在這裡提出來方便大家繼續讨論後面的内容。
更多關于感官的升級方式,由于内容龐大,已經收錄在《新台球理論》中了,所以我們在這裡就不贅言了。
接下來,讓我們看一看台球高手在打擊當中到底在想些什麼?
這将是一個你不曾到過的領域!
神秘,晦暗,千絲萬縷。
最終實現破繭而出,成為一隻在海闊天空中翩翩起舞的美麗的蝴蝶!
PS1:初學者因為一下子不足以完成上面說的準備方式,因此不容易一次做到位。如果網友們想要嘗試這種打擊的方式,可以重複瞄準,這樣可以産生較為充分的體力來進行瞄準嘗試。
PS2:這篇文章是我們第一次在媒體上公開發表,因此希望網友能夠尊重原創的權益,在轉載的時候說明文章的作者以及出處。我們當然希望越多人能夠看見這篇文章越,這樣可以幫助更多的台球愛好者來認識台球技術。但是,我們也不希望日後自己發行新書的時候,受到不必要的困擾。
您的支持與鼓勵,是我們創造發表的動力!
感謝大家的愛護以及支持,正逢春節假期,在這裡祝大家新年行大運,萬事如意,阖家平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