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國學經典導讀?張登軍《論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要源頭之一在學術界,有“不學《論語》不足以談國學,不學《論語》不足以談中華傳統文化”的說法一部《論語》,從古至今曆代學者的注釋書籍超過3000種對于這樣一部偉大經典,應該怎樣去正确認識并閱讀?前不久,綿陽學者王曉陽曆時5年創作的《論語讀記》由四川大學出版社出版,作者在參閱多個名家對《論語》注解的基礎上,融入自己的人生體驗與文化認知,對《論語》全本進行“全注、全譯、全解”,給閱讀者和研究者提供了一個全新的文本,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傳統國學經典導讀?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張登軍
《論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要源頭之一。在學術界,有“不學《論語》不足以談國學,不學《論語》不足以談中華傳統文化”的說法。一部《論語》,從古至今曆代學者的注釋書籍超過3000種。對于這樣一部偉大經典,應該怎樣去正确認識并閱讀?前不久,綿陽學者王曉陽曆時5年創作的《論語讀記》由四川大學出版社出版,作者在參閱多個名家對《論語》注解的基礎上,融入自己的人生體驗與文化認知,對《論語》全本進行“全注、全譯、全解”,給閱讀者和研究者提供了一個全新的文本。
王曉陽與《論語》的深入接觸,是20世紀80年代讀大學時開始的。最初,作為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他隻是因為專業的關系閑翻,慢慢地就喜歡上了這本薄薄的經典。那以後,他每一次重讀,都會有新的認識和體會,斷斷續續寫下了不少心得,于是有了将這些文字整理出來的想法。
還是在閱讀中,王曉陽發現不少版本的《論語》注譯、解讀很随意,有的主觀性太明顯,還有的則是臆說亂解、聯想發揮,把一部憂國憂民的偉大思想著作弄成雞湯讀物,或管理秘籍,或謀略法則,或處世寶典。他覺得有必要把自己的認識表達出來,于是有了寫一本正解《論語》的沖動。
《論語讀記》的正式寫作,是從2015年春季開始的,曆時5年,先後六易其稿,才最終完成,2021年6月由四川大學出版社出版。
大開本的《論語讀記》共433頁、40餘萬字,對《論語》的“全本、全注、全譯、全解”是這部學術著作的最大特點。作者根據《論語》的原本内容篇目分篇,分“原文、注釋、譯文、讀記”四部分,對《論語》進行逐篇逐章的注解、翻譯、解讀,對生僻字和與現代讀音不同的字進行注音,确保内容的完整和閱讀需求的全面。
《論語讀記》對《論語》原文,以《宋蜀刻本論語注疏》為底本進行參校。同時,參考多位現代名家注本對《論語》進行分篇、分章、分段和标點。
《論語讀記》參考了多家權威注本,王曉陽認為,“單看任何一本都還不能算是盡善盡美。”有的注釋太簡單,讀者不容易理解,有的又過于繁瑣,雖對研究有用但對一般讀者則沒有必要,也容易産生閱讀障礙。因此,他綜合各家所長,進行增删、綜合、修改、補充,并加入了自己的理解。
與《論語》其他注譯本相比,《論語讀記》的最大價值是“讀記”。每一篇“讀記”是作者結合現實和自我人生體驗,表達出自己的認識與理解,并以此探尋《論語》在當時與現在的價值。
比如,解讀《論語·裡仁》“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時認為,在孔子那裡,“義”與“利”也不是那麼對立的,他雖然“罕言”利,但并不諱言利,隻是反對見利忘義。南宋永嘉學派葉适等人提出“義利并舉”,是對宋儒程朱學派的糾正,實在是難能可貴,正是這一脈思想,影響并産生了二十世紀後葉的“溫州模式”。
再如,解讀《論語·子罕》“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中的“勇者不懼”時認為,真正的勇者,第一,要有力量,要有對付邪惡的力量,包括個人、集體、國家的力量。第二,心地要光明,一切行為可以公開。第三,不做虧心事,不做對不起國家、社會和他人的事……
《論語》博大精深,意蘊複雜,王曉陽坦言“不敢保證《論語讀記》中所有注釋、翻譯、解讀都正确精準”,但他盡了最大的努力,并希望以此為讀者全新閱讀認識《論語》提供參考,如此足矣。
來源: 成都日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