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小學老師說對孩子沒有辦法了

小學老師說對孩子沒有辦法了

教育 更新时间:2025-02-06 05:49:38

小學老師說對孩子沒有辦法了(你是否遭遇了自家子女教育)1

圖片來源:unsplash

“你放假的時候父母也放假,全年被監管的窒息感啊!”

“可能是因為教師圈子裡隐形的成績攀比風氣,爸爸對我總是心存過高的期望。這一點一直非常困擾我,因為我自知根本沒有他所期望的學習實力,每次考不好除了害怕就是愧疚。”

“幼年我的體會是,他們的愛是有條件的。因為父母太嚴厲,我長期處在被否定的狀态下,自信心嚴重低下。我在中學大學階段非常非常自卑,這在外人看來簡直是不可思議的事情,因為我看起來各方面都挺好的。”

這是知乎熱帖“父母是教師是什麼感受”的一部分回答。讓人意外地感受到,一些父母是教師的孩子,竟有那麼多不為人知的酸楚。

小學老師說對孩子沒有辦法了(你是否遭遇了自家子女教育)2

“燈下黑”的說法是由油燈點亮時,燈盞下方有一小片區域比較黑暗引申而來,指人們對身邊親近的人物和事件沒有看見或不予覺察的現象。教師是從事教育的專業人員,理應在教育子女上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可現實中,一些教師教育别人的孩子碩果累累,面對自己的孩子反而顆粒無收。

為什麼會出現教師教育子女“燈下黑”現象?

第一,場域錯位:家庭關系課堂化。

“父母一有時間就會教育我,但是我不清楚為什麼在吃飯的時候還要這樣。也許他們已經習慣了,覺得這沒什麼,但是我并沒有犯錯誤,為什麼飯都不能讓人好好吃?”

場域理論是法國社會學家布迪厄提出的,用以分析行動者的實踐空間,宏觀社會可以劃分為不同的場域,不同場域有各自的運行邏輯。教師是教育場域中的專業人員,通過自己的職業操守、專業知識、教育技能等彰顯專業性,體現能動性。而家庭不同于學校,家庭的基本功能是為家庭成員生理、心理和社會等方面的健康發展提供環境條件。如果教師父母把學校中的人際關系、功能實現遷移到家庭生活中,就會産生場域錯位,不但不利于家庭關系的建構,而且會混淆家人關系的邊界和功能。

家庭教育重在對孩子進行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教育,具有明顯的基礎性。孩子的心理特質、精神品格大多是在家庭的潛移默化中形成的,與學校教育比起來,更體現熏陶、浸潤、無痕但持久的特色。學校教育是由專人承擔、系統性、計劃性極強的專業化活動,通過傳道授業解惑,為社會培育人才、選拔人才、造就人才。學校教育以能力為基礎,假設年齡相近的孩子具有同等的發展水平和接受能力,施與同步教育,競争性和比較性顯而易見。

家庭原本是放松的地方,如果客廳變成教室、餐桌變成講台、吃飯變成講課,像在學校一樣緊張,孩子全天候處于壓力之下,就很難找到放松、纾解的渠道。孩子的精神和心理始終處于緊繃狀态,沒有緩沖和釋放的機會,會形成本能性屏蔽。輕則充耳不聞,視父母說教如空氣,你說你的、我幹我的;重則逆反對抗,你說東我向西,唱反調,對着幹。

第二,角色錯位:親子關系師生化。

“我媽媽每天上課的時候班裡最好的那幾個孩子讓她心滿意足,回到家裡但凡我有點不會的,立刻就比上了,怎麼我給他們講一講就會,給你講怎麼都講不會。”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米德認為,角色是指處于一定社會地位并按其相應的行為規範行為的人。一個人獲得某種社會地位就會扮演相應角色,社會生活中,每種社會角色都有其社會規範,教師在學校扮演的是教師,在家庭扮演的是父母。作為教師,使命是對受教育者施加影響,促進其社會化,符合社會規範。作為家長,父母首先是撫養者、保護者,是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哺育人、養育人。作為教師父母,父母是先賦角色,孩子與父母的關系具有不可選擇性,父母生養了孩子,就是終生的,不可替代。扮演好父母角色是教師父母的首要任務,不能以教師身份代替父母身份,這是本末倒置。

每個社會個體均扮演多重角色,教師亦然。教師回到家,如果不能自覺地從教師角色切換到父母角色,仍然以教師身份給孩子定目标、派任務、做評價,甚至将自己的孩子與班上的優秀學生做比較,以班裡學生的成績作為孩子的參照系,采取命令式、權威式口吻指摘孩子,長此以往,必然導緻親子關系緊張。

親子關系錯位到師生關系,親子之間的親情、摯愛、溫暖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師生之間任務取向、成績取向、業績取向。作為教師父母的孩子會産生巨大的心理落差:别人家的孩子有父母疼愛,我為什麼沒有?為什麼别人家有歡聲笑語,我們家隻有考試分數?為什麼别人家有溫度,我們家隻有成績?

小學老師說對孩子沒有辦法了(你是否遭遇了自家子女教育)3

第三,情感錯位:親情關系拟職化。

“在父母眼中,學習就是一切,無論是什麼話題,哪怕是閑聊,都一定給你扯到學習、懶等方面,緊接着便是無休止的訓斥。也許他們是愛我的,但是他們的方式讓我極其痛苦。”

教師家庭中出現“親情拟職化”現象值得關注。“親情拟職化”是将家庭情感關系模拟成職業情感關系的表現,具體表現為教師父母以職業情感處理家庭情感,将親子之情、血肉之情、家庭親情替換為師生感情、職業感情和同事友情。溫情被沖淡,親情被擠壓,工具性情感濃烈,人本性情感缺乏。這樣的家庭生活,理性有餘,情感不足,影響孩子安全感、信任感的形成與穩固。

教育是情感密集型行業,教師除了從事體力勞動、腦力勞動,還從事情感勞動。師生情感是一種職業情感,是教師出于教育目的指向學生的情感,如尊重、關懷、理解、共情等。教育教學中,教師必須按照學校情感規則從教,有些情感可以表達,有些情感不能表達;有些情感可直接表露,有些情感需要僞裝。親子情感是基于血緣關系建立的情感,有溫暖的牽挂、離别的不舍,也有沖突或怨恨。家庭互動最多的介質是情感,父母影響孩子、教育孩子也是裹在情感中進行的,這是家庭教育區别于學校和社會教育的重要因素。

請三種關系錯位,造成了教師子女教育“燈下黑”現象。如何從這種“怪圈”中突圍?歸位應成為改進之道。

家庭教育體現溫度。教師作為教育領域的專業人員,勢必有其優勢,但這并不意味教師可以将自己的父母角色權威化,即強調自己在孩子面前的權威地位,也不意味着家裡隻能談學習,忽視家庭應有的關愛和溫暖。教師父母要主動平衡工作與家庭的關系,在學校當好老師,在家裡做好父母。家庭教育的核心是培養孩子的健全人格,教師父母要抓住每一次機會,審思自己的言行、發表的觀點,傾聽孩子的想法,尊重孩子的主體性,讓孩子感受家庭溫暖。

父母功能不可或缺。家庭承擔着物質生産、養育教育、情感交流、休閑娛樂、生活消費等多重責任。家庭教育是孩子健康成長不可或缺的部分,具有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不可代替的作用。忙碌的工作、繁重的壓力使一些教師父母隻履行了部分家庭職責,不利于子女健全人格的形成。教師父母要善于角色切換,區分教師愛與父母情,分辨教師責任與父母功能。在家庭中多搭建情感平台,拉近與孩子的距離,營造和諧的家庭氛圍。先扮演好父母,再扮演好老師。

關系比成績更根本。教師子女也要讀書,也要做學生。教師父母發揮自己的教學特長和學科資源助力孩子,是在所難免的,這就要求教師父母必須超越慣習,從更長遠、更本質的層面看待子女教育問題。

從孩子的一生着眼,關注孩子的生命成長、精心建設家庭關系是關鍵。父母是孩子的心靈守護者,孩子一生都需要心理陪伴和精神交往,建設安全信賴的親子關系,彼此敞開心扉,在最需要的時候有依靠、有理解,是有溫度的親子關系。

父母是孩子的求知合作者,孩子需要讀書,需要走進未知的世界,許多人生問題等待他作答。父母與孩子相互推薦好書、共同解析難題、合作完成任務,是有深度的親子關系。

父母是孩子的探索同路人,孩子必定要遠行,去闖蕩更廣闊的世界,去完成自己的人生使命。父母給出意見和建議、發表獨立見解、做出理解判斷,是有高度的親子關系。家人相處,說到底是關系建構,在家裡學會相處方式,會成為孩子行事做人的基本模式,就是孩子的人生。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衆号“光明社教育家”(ID:jyjzzwx),作者田國秀、曾亞姣。本文刊于《教育家》2021年3月刊第3期。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芥末堆立場,轉載請聯系原作者。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