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句古話:“耳聽為虛,眼見為實。”但人真的能完全依賴 自己的感覺嗎?一方面,人必須依賴感官,這是我們和外部世 界打交道的唯一方式;另一方面,人的感知力不但有限,還總在出差錯。
因此,若要建立一套精确的知識體系,就要從審視視人的感覺做起:思維與感知,大腦與身體,它們之間是如何 互動的?我們如何判定真實與虛幻,正确與謬誤?假設退一萬 步,人不再相信自己的任何感覺,又有什麼是确定無疑的呢?
17世紀的歐洲,有一位哲學家躺在床上思考這些問題,提出了 最為激進的懷疑,也得出了最為徹底的回答 那就是法國哲 學家笛卡爾在《第一哲學沉思集》中提出的著名命題“我思故我在”
為何要普遍懷疑?
1596年,勒内,笛卡爾(Rene Descartes)出身于一個法國貴族 家庭,父親是布勒丹省法院的法官。笛卡爾從小就被送到耶稣會的學 校接受優質的教育。由于生下來就體質很弱,所以上學的時候笛卡爾 被免去了早操,于是他養成了躺在床上想問題的習慣。他的很多著作 就是躺在溫暖的被窩裡寫出來的。
他的一些哲學思考也受到了夢境的 刺激一他從自己的夢境中驚醒,于是就問自己:如何區分夢境和現 實?如果我們不能區分夢境和現實,那麼真假也就無從談起了。所以, 笛卡爾試圖懷疑一切未經過人的反思和檢查就被盲目接受的教條和傳 統。他要将知識建立在絕對可靠的出發點上,使人類獲取知識的路徑 能擁有數學般的明晰性。
《第一哲學沉思集》(The Meditations on First Philosophy,以下簡稱 《沉思集》)是笛卡爾用拉丁語寫成的,出版于1641年。書中詳盡地展 示了笛卡爾的形而上學系統。
笛卡爾曾在另一本著作《哲學原理》中寫 道:“整個哲學好像是一棵大樹,樹根是形而上學,樹幹是物理學,從 這樹幹上發出的枝條是各種其他科學,主要分為三門,就是醫學、力學和道德學。”
在笛卡爾看來,形而上學就是第一哲學。笛卡爾意義上的 形而上學旨在研究關于知識的知識。例如,人的思維如何獲取知識?什 麼是判定真理的标準?現實的确切本質是什麼?
笛卡爾的總體目标就是要為知識大廈奠定一個堅實的基礎,而他 所采取的方法被稱為“普遍懷疑”或者“系統懷疑”。換句話說,就是 懷疑一切,直到找到那個不可被懷疑的基點。笛卡爾之所以采取如此極 端的方法,是因為在他看來當時的哲學與神學雖然都通過一系列複雜的 邏輯進行論證,但前提都是不可靠的。前提不可靠,推論出來的結果自然也就成問題了。
對此,笛卡爾在他的第一本書《談談方法》裡就說: “由于我們在長大成人之前當過兒童,對呈現在我們感官面前的事物做 過各種各樣的判斷,而那時我們還沒有充分運用自己的理性,所以有很 多先入的偏見阻礙我們認識真理,因此我們要掙脫這些偏見的束縛,就 必須要一生中又一次對一切稍有可疑之處的事情統統加以懷疑。”
這樣的懷疑不是為了否定一切,笛卡爾的懷疑隻是一種方法,他需 要對以往的知識做一次總的檢查、總的清算。就好比在一隻麻袋中發現 了一個爛了的土豆,就一定要把整袋的土豆都倒出來一一檢查。針對知 識,笛卡爾也要去僞存真。他有一句格言:“一切都無法确定”,這句話 也可以被翻譯為“萬物皆可懷疑”。知識不能建立在流沙之上。
用“我思”來抵禦感覺的惡魔
《沉思集》的第一沉思就是審查那些需要被懷疑的事物。笛卡爾首 先懷疑的是自己的感官。比如,他能感覺到自己正坐在爐火旁邊,穿着 室内長袍,兩隻手上拿着一張紙。不過,每個人都做過夢,在夢境裡, 也有過非常相似的感覺。
究竟要如何分辨現實和夢境呢?這就是笛卡爾 提出的第一個懷疑。我們自覺真實的感知其實也有虛幻的一面,因此人 的感知并不是絕對可靠的。
如果推而廣之,那麼人們其實能夠懷疑經驗中的一切感覺。笛卡爾 想象出了一個和上帝一樣本領強大卻陰險狡詐的妖怪:人們所看到的天 空、呼吸的空氣、腳踏的大地,以及各種事物的顔色形狀聲音,都是妖 怪用來騙人的假象。
也就是說,人們再也不能依賴眼睛、四肢、鼻子、 耳朵傳遞的感覺信息來感知這個世界了,因為它們都有可能是妖怪編織 出來的幻境。可是如果是這樣的話,豈不是連人們自己的身體都可能是假象嗎?那麼又有什麼武器能去破除妖怪的魔障呢?笛卡爾回答道:那 武器就是人們的思維本身,它是最純粹、最根本的東西。
就像永遠無 法被懷疑的二加三等于五,三角形内角之和等于180度等數學公理一樣。 作為數學家的笛卡爾對代數、幾何研究的明确性深信不疑,即便物理 學、天文學、醫學這些複合型學科都可以被懷疑,但數學隻牽涉包含于 心靈中的真理。這些真理又被稱為“天賦觀念”,不論是在現實還是在 夢境,它們都不會被扭曲、改變。
既然笛卡爾毅然決然選擇了一條決絕的道路,将人的所有感知都 置于懷疑之下,那麼對于人自身而言,又有什麼東西是确定無誤、不必 懷疑的呢?這裡就要引出笛卡爾無人不曉的名言:“我思,故我在(拉 丁語:Cogito ergo sum;英語:Ithink, therefore I am)。”這是笛卡爾在 《談談方法》的第四部分中首先提出來的。完整的表達應該是:我懷疑, 所以我思考,所以我存在。也就是說,我在懷疑的時候,我不能懷疑我 自己的存在。
這裡的“我”就是一個純粹的思維的主體,不包括感知, 不包括肉身。在《談談方法》中,笛卡爾說:“我認識了,我就是一個本 體,他的全部本質或本性隻是思想。”在第二沉思中,笛卡爾也有類似的 表述:“嚴格來說我隻是一個在思維的東西,也就是說,一個精神,一個 理智,或者一個理性....”這一思想構成了整個西方近代哲學的基石。
笛卡爾說:“假如我試圖懷疑我自己心靈的存在,那麼我就會發 現,我所懷疑的正是我在懷疑。而如果我對我在懷疑進行懷疑,那麼 我實際上就必定在懷疑。”所以,“對于我在懷疑這一點,我是不能夠懷 疑的"。“對于我在思考這件事情,我是不會弄錯的,因為我正在就思 考進行思考這一事實本身,就已經證明了我在思考。”近代哲學從此走 上了一條特殊的道路,理性、精神和理智成為了不可動搖的阿基米德 之點。
身心二元論
笛卡爾提出,心靈和物質是兩個相互獨立的實體:“每一個實體 都有一種主要的屬性,如思維(thought)就是人的心靈的屬性,廣延 (extension,如長、寬、高、形狀等)就是物體的屬性。”“我”清楚、 分明地認識到“我”作為一個在思考的東西存在,而思考的東西并不需 要肉體的存在,因此“我”的靈魂與肉體有所區别。
靈魂,或者心靈是 精神性的,而肉體則是物質性的,它具有廣延,即占據一定的空間,有 長、寬、高、大小、位置、形狀,會發生運動。将心靈和身體分開思 考,就是笛卡爾的身心二元論。
不過,笛卡爾也明确提出身體和靈魂是緊密聯系的:“我不僅住在 我的肉體裡,就像一個舵手住在他的船上一樣,而且除此之外,我和它 非常緊密地聯結在一起,融合、摻和得像一個整體一樣的同它結合在一 起。”這個場景後來被哲學家賴爾稱為“機器中的幽靈”。
這種聯系也正 是身心二元論的症結所在:如果靈魂和身體是絕對不同的兩樣東西,那 麼身體和靈魂的聯系是如何發生的?比如你不小心劃破了手指,然後會 感覺到疼痛。然而就是這麼簡單的一件事情,在笛卡爾那裡卻很難解 釋。
因為,人是肉身受到了損害,卻是心靈反映出了疼痛的感覺。這兩 者之間是如何發生關聯的呢?由于當時的科學發展水平有限,笛卡爾把 大腦中的松果腺當作溝通心靈和身體的中介。
身心二元論的症結也困擾了不少後世的哲學家們。笛卡爾将肉體與 心靈完全區隔開,難免給人留下一種印象:思維者就像是一個個孤獨的 魯濱孫,被困在自己的觀念之島中。
雖然笛卡爾并沒有完全否定肉身與 感知的意義,但後世的哲學家依舊看出了一種極端的理性主義具有的潛 在危機。因為人是充滿感覺、欲望和激情的存在,不是嗎?正是在感知世界的過程中,在體悟萬般情感的過程中,生命才獲得了無限的豐富性 與可能性。
1650年2月11日,笛卡爾去世,享年54歲。笛卡爾在臨死前曾經 寫道:“我的靈魂啊,你被囚禁了那麼久,到了擺脫肉體重負、離開這 囚籠的時候了。你一定要鼓起勇氣,快樂地接受這靈肉分離之痛。” 那麼,究竟是什麼困住了人,思維還是肉身?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