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民俗

 > 五裡橋曆史故事

五裡橋曆史故事

民俗 更新时间:2024-07-29 18:20:57

[閩南網]

五裡橋曆史故事(五裡橋文化魂歸虎頭山)1

“一個沒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民族,一個有了英雄卻不懂得敬重和愛戴的民族是不可救藥的民族。”魯迅先生這樣說。

在水頭提起英雄,大家一定首先想到鄭成功。日前,我去拜訪許一民老先生,他囑咐我一定要多多去寫海都的地方曆史文化,特别是要寫沈佺期和何廷斌,他們可是複台的關鍵性人物,是水頭的驕傲。

這麼多年,我幾乎是第一次聽到這兩個英雄的名字,很詫異的是,他們都是水頭人,近在咫尺,我竟然一無所知。我猛然想起一個學生就是後園人,通過她聯系上沈钰鋁先生,沈先生是村裡研究沈佺期的熱心人,當年他曾參與将這位英雄重新安葬在虎山。

沈钰鋁帶着我在村口虎頭山麓下,找到了沈佺期的陵墓。該墓應為明式墓,呈風字形,花崗岩墓碑,長方形圓首,高0.92米,寬0.43米,陰刻楷書直寫“明賜進士通議大夫都察院右副都禦史複齋沈先生墓”。在墓的右側立有“沈佺期墓”(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碑)、“重修沈佺期墓碑記”兩塊石碑。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沈佺期在台灣辭世,葬于台灣。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鄭成功靈柩歸葬故裡。明鄭許多将士的靈柩也紛紛從台灣遷葬回家鄉,沈佺期的靈柩便于此時歸葬南安水頭,原來是安葬在後園夏厝福竈後,鄰近石壁水庫。

五裡橋曆史故事(五裡橋文化魂歸虎頭山)2

話說石壁水庫修建的當年,就近取土構築壩基,緻使沈佺期的墓穴遭到損毀,同時出土還有一塊沈佺期的墓志銘——“明賜進士通議大夫聯絡八閩都察院右副都禦史沈公墓志”,可惜出土時就已殘破不全。墓志銘殘片由南安文管會收藏,沈先生給我看的是拓片,拓片上依稀可辨認“……挈家入島……庚申(1680年)複……形神俱瘁,遂于去歲五月構疾旋愈劇,纏綿百餘日而……不孝及長孫泰雲曰‘吾未及見中興,目不瞑也!’嗚呼痛哉……”等字樣。

亡國之痛、黍離之悲,皆可于此窺見一斑。沈佺期一生忠心耿耿,至死還念念不忘“未見中興”,不能不令人肅然起敬。

在沈佺期陵墓前,沈钰鋁拿出《侯源沈氏族譜》,講述沈佺期的事迹。沈佺期(1609年—1682年),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進士,是南安明代最後一位進士,《南安縣志》《泉州府志》《小腆紀傳》《台灣府志》《台灣通史》皆有其傳記或事迹記載。

沈先生拿出“明故沈公洎餘氏墓志銘”的複印件,原碑現收藏于泉州市博物館内。這是沈朝(純樸公)及其夫人餘氏的墓志銘,再查《侯源沈氏族譜》可梳理出“沈尚—沈朝—沈潛居—(次子)沈天保—(長子)沈維翰—(次子)沈廷璋—(長子)沈佺期”的傳衍順序,沈佺期為後園沈氏七世祖。

盛放沈佺期骸骨的皇金一直放在大樹下,正在商讨如何處置時,适逢呂振萬先生、餘新河先生斥資修建鄭成功紀念館,還剩下一筆資金,時任水頭鎮宣委的許一民先生建議用餘款來修建沈佺期陵墓,兩位先生都有濃厚的英雄情結,再加上沈餘聯姻的關系,便欣然同意。

五裡橋曆史故事(五裡橋文化魂歸虎頭山)3

史料記載,南明時期,湧現了一群“甯作南鬼,不為北王”的英烈人物,閻應元也好,黃道周也罷,便是這些铮铮鐵骨中的代表人物,沈佺期也是一把“硬骨頭”。沈钰鋁激動地說起當年重新安葬的情況,他說,曆經三百餘年,骨頭異常堅硬,比現代人大又長,我們可以想象,當年的沈佺期一定也是一位高大威猛的勇士。

憑着兒時的記憶,沈钰鋁為我講述沈佺期的一些民間故事,讓我了解到沈佺期傳奇的人生。

沈佺期從小聰穎活潑,記憶超人,唐詩宋詞一教便會,四書五經過目成誦,入塾之後更是嶄露頭角,小小年紀便已文采四溢,遠近知名了。沈佺期繼承父親高超的醫術,行醫為善。相傳,有一次,沈佺期到妙高山采藥,見一隻乳虎遍體鱗傷,便悉心醫治,止血接骨。乳虎恢複得快,日後為群虎之王,此虎通人性,約束衆虎不得傷害沈家之人。

有一次,沈佺期一次夜行不慎跌倒,老虎飛身阻擋救了他,才避免跌入山谷。黑夜裡,半醉狀态中的沈佺期誤将老虎當成黃牛,拿繩子将虎栓在村口的樹上,翌日醒來才放虎歸山,此後,人人都說沈佺期是天上的星君降世,連猛虎也聽他使喚。

五裡橋曆史故事(五裡橋文化魂歸虎頭山)4

後園村雖然四周山高林密,常見虎迹,四鄰各村常遭虎患,但是後園沈氏之人卻從未受到老虎的傷害,真是一件曠世奇迹,沈钰鋁也覺得不可思議。後園村的後山形似猛虎,人稱虎山,山中還有兩塊巨大岩石,狀似兩顆“虎牙”,還有兩塊形似“虎蛋”,他們就在虎山的“虎口”上修建陵墓,安葬這位魂歸故裡的英雄。

沈钰鋁領我們走進村子,沈佺期故居舊址和沈氏家廟曆經時光的洗禮,早已沒落破舊,沈佺期辭世至今,300多年悄然而逝。無情的時光之輪轟然前行,卻始終無法碾滅那早已深入人心的形象。門前歪斜旗杆石夾,再次把我們帶回那段塵封的歲月。

話說當年,沈佺期中舉後,立志高遠,決心以張仲景為榜樣,做一個愛民如子的好官,同時又是一個救死扶傷的良醫。沈佺期在崇祯16年高中進士,入朝為官,看到奸臣弄權、民不聊生,各地農民起義軍風起雲湧,滿清重兵虎視耽耽,大明江山已危若累卵。當時他雖然官職不大,但是他忠直敢谏,盡心竭力地匡輔崇祯帝。崇祯17年,李自成率領起義軍進入北京,崇祯上吊,明朝滅亡了。佺期不願作異朝之臣,相機逃回老家,隐居于白蓮寺。

南明隆武元年(1645年),鄭芝龍擁立唐王朱聿鍵于福州,擢沈佺期為都察院右副都禦史兼福建巡按使。隆武二年8月,清軍入閩之後,唐王被清軍俘殺,清廷以高官厚祿招降沈佺期,但他不為所動,悲憤歸家,先後隐居同安大帽山甘露寺、本山虎洞及南安水頭鹄嶺白蓮寺。

五裡橋曆史故事(五裡橋文化魂歸虎頭山)5

歸隐期間,沈佺期号召親友及四周鄉鄰團結一緻,訓練壯丁保衛家鄉,誓死不降滿清。水頭鹄嶺白蓮寺迄今留有“沈佺期白蓮寺聚衆起義”的故事。相傳1647年8月,沈佺期在白蓮寺招募九溪十八壩數千鄉民起義。白蓮寺旁的山池長有白蓮,年年花開如雲。可在舉義時,并非花開之季,于是沈佺期來到寺殿,跪拜在觀音菩薩面前祈禱:“我沈某率衆舉義若成,請大士出示,池開蓮花。”話音剛落,寺外大小山池盛開出朵朵白蓮花,義軍歡欣鼓舞,呼聲雷動。

清明節(古稱寒食節),他與族人共聚于祖墳之前,首先舉杯望北哭奠崇祯、隆武二君,再祭祖先。他對親人們說:“清明是以清蓋明,我不忍聞。自今而後,我們沈家要用三月節祭祖,因為三月三日合起來是:明,明,明!在佺期的号召下,連九溪的各村之人都到白蓮寺集中,然後一齊往安海投奔鄭成功,參加反清複明的大軍。直到現在,後園村沈氏一族依然保留着三月節祭祖的習慣。

沈佺期率領子弟兵投奔鄭成功,受到國姓爺的熱烈歡迎,并以師禮相待。而沈佺期也不負衆望,為國姓爺出謀獻策,不辭勞苦地為官兵治病,成為“軍中神醫”,并且在台灣發生瘟疫時挽救了無數人的性命,因而被台灣高山族和漢族同胞尊為“台灣醫祖”、“醫聖”、“神醫”。後來,沈佺期病逝于台灣,其後裔便在台南一帶繁衍至今。

五裡橋曆史故事(五裡橋文化魂歸虎頭山)6

如今在後園村内,屹立着前後兩落的閩南式建築“沈氏家廟”,家廟前立有三副旗杆夾石,顯示着沈氏一族古代在科舉方面的不俗成就。家廟正門上有“吳興世澤”石匾額,廊下有柱聯:“護國保泉開漳輔聖王,平閩靖粵滅寇贈武德”。廊内左右各開一側門,左邊門上寫着“善為傳家寶”,右邊書寫着“忍是積德門”,這“善”與“忍”正是沈佺期的處世風格。

在唐代,有一位傑出的詩人也叫沈佺期,不過他是相州内黃(今安陽市内黃縣)人。南安後園的沈佺期雖然在詩界中,雖不如内黃沈佺期出名,但是他卻對台灣文學有着不朽的影響,可惜的是,沈佺期大量的詩書文集大多沒有保留下來。

在台灣民間,每逢迎神賽會,便可以從彩旗上、畫屏裡看到“沈中丞懸壺問世”的故事圖。圖中的“沈中丞”就是明代末年的沈佺期。如今在台南,每逢傳統節日,還可見在彩旗、畫屏、燈籠、楹聯上,有沈佺期傳說故事的諸多體現。據台灣文獻載,明鄭時期,沈佺期遷居今台南,沈佺期故去後,其後裔便在台南繁衍。

沈钰鋁告訴我,今年正月初二,兒時的玩伴朱建文先生回到後園村,這位當年随知青插隊的少年,在闊别四十多年後,重又回來祭拜沈佺期這位英雄,慷慨拿出巨資修繕英雄故居。雖然朱先生兒時在後園村短暫生活過幾年,但是英雄的事迹卻鼓舞他的一生。

我很欣賞朱先生的一句話,“英雄是用來敬仰的,沈佺期是把硬骨頭,是我們心中永遠的英雄。”

來源:五裡橋文化 作者:黃長安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民俗资讯推荐

热门民俗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