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關巨龍燈在造型和裝飾上,發揮了一代代民間老藝人豐富的想象能力,傳統制作比較獨特:
龍頭、龍身皆以竹木為骨架。龍頭用兩道木圈和竹篾綁紮,龍口大張,龍舌凸現,唇下用麻片染成長須,圓錐形黃龍角尖垂兩條紅紙束紮而成的菱形飄帶,眼眶是圓形,眼珠用金、黑、紅、白四色紙制成,鑲在眶中軸上,可随風吹而自由轉動。
整個龍頭先用仇池山一帶産制的麻紙糊底作殼,然後用一寸寬的五色紙條間開顔色,有機地一一緊粘在柔薄的麻紙外殼上。
龍頭的撐把頂部固定有一小平闆,兩側與龍胫牢牢緊栓,通常插八到十二支自制的羊油蠟燭(有時用蜂蠟或油撚—過去是這樣),額部紮有一朵大紙花。
龍身有九個龍架,每架用兩道木圈、四根長闆條相連,通常鑲蠟台插二至四支羊油蠟燭。
龍尾用竹子紮成錐形,置于最後一個木架後邊。龍頭胫部至龍尾,皆用土白布通體包裹。
舞龍,純屬于武社火。過去,民間多興黑社火,明社火較少,晚間舞龍時點燈,白天舞龍時不點燈。
兩相比較,大有區别。
黑社火中的龍,不單是人們用來欣賞娛樂的主要對象,更是人們借以祈福納祥、崇拜敬祭的對象,在正月舞龍燈圖的是全年太平,少不了也伴随着一些民間禁忌。譬如,龍燈易燃,萬一在舞動中不慎失火,那可是不吉利的。俗話說:“正月忌頭,臘月忌尾。”故此,不論在本村舞龍燈,還是給鄰裡鄉親 “送社火”,都不敢有絲毫疏忽大意。後來,人們鑲入手電替代明火,才徹底消除了這一曆史隐患。另外,還講求“順進倒出”。順進,引龍脈入村;倒出,避免将龍脈引走。
傳統社火中的舞龍多用頂鑼和牛角号,鑼鼓點是“三環套”。龍燈因耗油耗蠟過多,不打場子不表演時,暫且熄燈或熄少量燈,均停靠于場外,留有專人守護。其餘各類燈具全部有序排列,入場後再不熄滅。
時代在發展,人們的觀念也在改變。現在,統觀隴南、天水社火,除文縣白馬人和宕昌牛頭馬面民族社火外,黑社火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
舞龍也不例外,城鄉多在白天,晚上龍燈已經非常罕見。
龍的制作也在與時俱進,龍布多從外地購進,骨架多用小鋼筋或鐵絲焊紮,龍體比傳統的輕便,顔色多呈青見黃,紫白次之,無黑色。
多數社火隊伴有雙龍共舞,甚至還有四龍群舞的,威風凜凜,似乎更有觀賞價值和取向,
不得不說,現在的龍燈與傳統黑社火中龍燈相比,基本上足千龍一面,除傳統舞龍套路尚存那麼一點外,已完全喪失了固有的地域文化底蘊。(彭戰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