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溫州,泰順,仙居古村。
位于泰順縣羅陽鎮,地處飛雲湖上遊集水區域,風景美如仙境。這一座曆史悠久的古村落,至今已有一千餘年的的曆史,在2016年入選第四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這裡是溫州首位狀元徐奭故裡,有泰順最負盛名、最經典的紅楓古道,有現存跨度最大的仙居古廊橋,猶如詩畫般的仙居灘林,鄉土文化豐厚。
關于“仙居”地名,當地《張氏宗譜》載,“名仙居者,先是五代時,馬氏二女嘗修煉于此,二女女仙也,而居焉,後之人慕之,因名。為仙居之名,此蓋其始欤。”自唐宋以來,仙居先後有項氏、陳氏、陶氏、金氏、徐氏、沈氏、張氏等入遷,曆史上以徐姓與張姓生齒最繁盛!
仙居古村落是一處底蘊深厚的文化沃土,尤其當地徐氏一族,在科舉上成功創造了泰順文史上的一座高峰。溫州史上第一位狀元徐奭(shì)便是源自仙居徐氏一族,這裡有着獨特的狀元文化。村中至今完好保存着徐氏宗祠、千年古樹狀元樹、狀元嶺古道等等與狀元文化息息相關的曆史遺存。
泰順徐氏始祖徐相祖籍婺州,初徙安固(今瑞安),後徙百丈睦源(今司前宮頭洋)。徐氏四世孫徐暹,生于後唐明宗六年,二十多歲就已任文淵閣大學士。徐暹于宋雍熙四年(987)挈眷攜子,遷往仙居,自此村落文風鼎盛,人才輩出。僅兩宋年間,仙居徐氏便出過近十名進士,如徐清、徐涓、徐元德、徐元長、徐容、徐諒、徐天佑等,其治學也為永嘉學派作出了積極貢獻。
古村落的徐氏祠堂始建于明宣德年間,現存建築為清嘉慶七年(1802)重建,分門樓、享堂、寝堂三個部分,面積1000平方米有餘,是縣内祠堂屬于較大規模者。泰順徐氏始祖徐相,祖籍婺州,初徙安固上革(今百丈下革上遊),唐寶曆元年(825)定居木棉村(今司前宮頭洋),溫州第一位狀元即徐相第十世孫徐奭就出生于斯。
徐姓在仙居本是旺族,但明清之後,族人紛紛外遷,在泰順縣仙居村居住的人越來越少。如今古村落裡,最大姓為“張”。
仙居古村落最有名的,還有仙居古廊橋,這是泰順境内跨境最大的木拱廊橋。聽着名字便是驚豔,如一處神仙居住地的廊橋。一橋巨木在天空中伸展,紅色的橋身飛跨在空中,有一種居高臨下的冷豔。
仙居橋創建于明景泰四年(1453年),曆經四次重建。現橋為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重建,全長41.83米,寬4.89米,高12.6米,跨徑34.14米,為平孔木拱廊橋,是泰順地區跨徑最大、現橋曆史最長的木拱橋。站在仙居橋邊的小山上往下看,這座古橋的确氣勢恢弘。
三百多年前深山峽谷之中,完全憑借人工力量,要把這麼多粗大的木料井然有序地橫架在溪流上,是一項浩大的工程。有人推測工匠們在河床上搭腳手架進行施工,在沒有發明鐵絲的古代,搭建水下、水上總高達十五六米的腳手架,并固定在流動的溪流上,這是一項幾乎難以攻克的技術。另一個無法想象的是,上百噸的圓木及其附屬構件如何搬運到工地上方,有人猜測一部分木頭從廊橋兩側平行的山道上運輸,一部分通過滑輪起吊。最不可思議的是橋體的合攏,在沒有起重設備、沒有電力、沒有鋼絲絞鎖的古代,古人靠一雙手,靠無窮的智慧,用整齊劃一的木頭編輯出了一座巨大的木拱廊橋。
另外,仙居村的“嘗新飯”是一項古老淳樸的習俗,指新的一年第一次嘗用當年新米做成的飯。品嘗前,要先祭祖,然後在特定的時辰,在供桌上擺上新米飯、豬頭、年糕、水果,再點上香、倒上酒,向天地、祖先跪拜,感謝上蒼帶來五谷豐登,祈求來年風調雨順。農耕文化的縮影,從其祭拜儀式中,我們可以窺見古代浙南先民是如何生産生活的。
仙居古村落還有在2018年被譽為“浙江最美賞花聖地”的溫州交通綠道5号線,另外,秋天仙居村的蘆葦蕩沿河蔓延了數公裡長,也尤其美麗。
古村記編輯自網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