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高中曆史世界大戰知識點

高中曆史世界大戰知識點

教育 更新时间:2024-05-11 04:10:08

高中曆史部編版:中外曆史綱要(下)

第14課 第一次世界大戰與戰後國際秩序

【課程标準】

了解世界大戰引起的國際秩序的變化。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本課是部編版必修下冊《中外曆史綱要》第七單元第14課《第一次世界大戰與戰後國際秩序》,本課通過三個子目(帝國主義與世界大戰的醞釀、第一次世界大戰、一戰後的國際秩序)講述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過程與戰後國際秩序的概況。

【教學目标】

1、通過學習,運用唯物史觀的及辯證分析看待曆史的有關理論,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背景,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兩大軍事集團的形成原因,培養學生用曆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分析曆史問題的能力。

2、通過《第一次世界大戰與戰後國際秩序》教科書和配套課件,認識第一次世界大戰與戰後國際秩序所處的特定時空環境,抓住其特定時空背景和階段特征。

3、通過曆史圖片和曆史資料提出問題、設置懸念,識記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馬恩河戰役、凡爾登戰役、索姆河戰役及日德蘭海戰的概況,提高學生探究分析曆史問題的能力。

4、引導學生運用本課教材中文獻資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識記巴黎和會和華盛頓會議的内容,分析評價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培養有效解讀材料、自主分析歸納知識的能力。

5、通過教學讓學生理解第一次世界大戰對世界秩序的影響,認識全人類反對戰争、追求和平的願望。

【教學重難點】

1.重點: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背景和影響

2.難點:正确評價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通過相關圖片,導入本課學習。

高中曆史世界大戰知識點(教學設計高中曆史)1

請同學們觀察上面兩幅圖片,大家思考一下,這兩幅圖片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那些特點?對!新式武器的使用和戰争的破壞性。那麼,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如何爆發的?結果如何?戰後的國際秩序有何變化?這些正是我們這節課所要探讨的主題。

【講授新課】

一、帝國主義與世界大戰的醞釀

創設情境,設問:請同學們結合教材内容及所學知識,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背景有哪些?這場戰争的性質如何?

自主學習

1.背景

(1)19世紀晚期至20世紀初,主要資本主義大國發展到帝國主義階段,掀起了新的瓜分世界的狂潮。

(2)根本原因:帝國主義各國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

高中曆史世界大戰知識點(教學設計高中曆史)2

(3)兩大軍事集團的形成:德國、奧匈帝國、意大利組成“同盟國”,英國、法國、俄國組成“協約國”。

(4)導火線——薩拉熱窩事件: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及夫人在薩拉熱窩被槍殺,德國支持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宣戰。此後,德、俄、法、英相繼參戰。第一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

2.性質:是列強重新瓜分世界、争奪世界霸權的帝國主義之戰。

圖片情境

高中曆史世界大戰知識點(教學設計高中曆史)3

合作探究一: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原因

史料一 英、德、法、美的工業發展和殖民地占有情況

國家

1870—1913年工業增長倍數

1.3

4.6

1.9

8.1

1913年工業産量居世界位次

3

2

4

1

1913年殖民地面積所占位次

1

4

2

5

史料二 “英國……與德國……德國的商販和英國的行商……在地球上每個角落裡都彼此競争。無數小沖突會成為大戰的借口,總有一天世界會發生這種大戰。假使德國明天從地面上被消滅掉,那麼後天在世界上就找不到一個不因此而更富的英國人。過去,各國為争奪某一城市或某種遺産而厮殺若幹年,難道現在它們不應該為每年五十億英鎊的商業收入而從事戰争嗎?”

——摘編自周一良、吳于廑主編《世界通史資料選集•近代部分》

思考:(1)表格内容反映了什麼基本現象?這一現象的出現主要取決于什麼?

(2)根據史料一、史料二,分析這種局面對世界局勢産生了怎樣的影響。

提示:(1)現象: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間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

取決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對第二次工業革命成果的利用程度。

(2)英德之間的矛盾尖銳,以及各國發展的不平衡,導緻列強之間矛盾日益尖銳,成為世界戰争的根源。

二、第一次世界大戰

問題情境

請同學們結合教材内容及所學知識,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主要戰線與主要過程?

自主學習

1.戰線

在歐洲的三條戰線進行:英法軍隊與德軍對陣西線,德奧聯軍與俄軍在東線厮殺,奧軍與俄軍在南線争鬥。西線是決定性戰場。

2.過程

(1)第一階段:1914年,德國進攻法國,主張“速決戰”,馬恩河戰役中德國失敗,“速決戰”計劃破産;日本對德國宣戰,占領了德國在中國山東半島的租借地。

(2)第二階段:1915—1916年,德奧軍隊在東線和南線取勝;1916年,西線相繼發生凡爾登戰役和索姆河戰役,雙方均投入巨大兵力,傷亡慘重;英德在日德蘭海域進行海戰,德國未能突破英國的海上封鎖。

(3)第三階段:1917年,美國和中國參加協約國一方作戰,俄國在十月革命後于1918年退出了戰争。1918年11月11日,大戰以同盟國的失敗而結束。

圖片情境

高中曆史世界大戰知識點(教學設計高中曆史)4

視頻情境

播放視頻——一戰的原因和結果

合作探究二:一戰的影響

高中曆史世界大戰知識點(教學設計高中曆史)5

材料2 大戰結束時,全世界進出口總額減少了40%,而美國卻猛烈擴大。到1919年,協約國欠美國債務約100億美元。世界黃金儲備40%在美國手中。 日本趁火打劫……基本上工業國和債權國。 英國的對外貿易聯系破壞了……沿着盛及而衰的下坡路跌落下去。 法國被德軍占領了經濟發達的10個省,工農業生産 損失嚴重。 沙皇俄國永遠從帝國主義列強的名單中勾銷了。 德國戰敗,削弱比英法更甚,陷入經濟困境。

——宋則行、樊亢《世界經濟史》

材料3 第一次世界大戰進一步促進了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運動的發展。戰争期間,帝國主義宗主國忙于互相撕殺,暫時放松了對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控制,它們的民族工業得以乘隙發展,民族資産階級和無産階級的隊伍也随之壯大起來,成為反對帝國主義的重要的政治力量和社會力量。 ——吳于廑、齊世榮 《世界史·現代編(上冊)》

材料 4 大戰導緻的政治經濟危機,引起了人民要求和平、反對戰争運動的高漲。……大戰造成的巨大傷亡和破壞在人們心中留下了長久的陰影,和平主義思潮盛行一時。

——人教版高中曆史教材選修三《20世紀的戰争與和平》

提示:(1)一戰給人類社會造成了巨大的災難。

(2)改變帝國主義力量對比,美日實力增強,以歐洲為中心的國際格局開始改變。

(3)促進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覺醒,推動了民族解放運動的發展。

(4)改變人們的觀念,反對戰争、要求和平運動興起。

三、一戰後的國際秩序

問題情境

請同學們結合教材内容及所學知識,指出一戰後的凡爾賽—華盛頓體系是如何形成的?其主要内容如何?如何評價第一次世界大戰?

自主學習

1.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形成

戰勝國在1919年和1921—1922年分别召開了巴黎和會與華盛頓會議,與會各國締結了以凡爾賽條約和《九國公約》為代表的一系列國際條約,在全球範圍内建立了帝國主義的國際新秩序——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2.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内容

(1)各國關系及領土、軍備問題

①德國及其盟國承擔戰争罪責,向戰勝國割地賠款,裁減軍備,德國的海外殖民地被戰勝國瓜分。

②承認波蘭複國,承認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等國家獨立。

③限制美國、英國、日本等國的海軍軍備。

④中國收回山東主權,但日本保留了諸多特權。

⑤列強同意将“門戶開放”“機會均等”作為侵略中國的共同原則。

圖片情境

高中曆史世界大戰知識點(教學設計高中曆史)6

自主學習

3、凡爾賽體系的特點及評價

(1)特點

①該體系的基本特點是仍以歐洲,尤其以英法為優勢。

②該體系具有不牢固性、脆弱性。這一體系建立在對戰敗國的掠奪和重新分割殖民地的基礎上,穩定隻是相對的、暫時的。戰勝國與戰敗國德國的矛盾、戰勝國之間分贓不均的矛盾、帝國主義與殖民地之間的矛盾等諸多矛盾的存在,使這一體系必然不能持久。

③該體系具有反動性。以“委任統治”的形式瓜分德國的海外殖民地,轉讓德國在中國山東的權益給日本等,維持了殖民主義的統治秩序。

④該體系具有不全面性。出于社會制度的區别,把蘇俄排斥在外;出于分贓的目的,排斥了德國。

(2)評價

①進步性:凡爾賽體系暫時緩和了帝國主義在歐洲和西亞地區的矛盾,有利于緩和緊張的國際局勢,成為20世紀20年代資本主義世界出現相對繁榮局面的基本前提。外交争鬥與妥協達成相關國際條約的方式,相對于同盟競争和軍事對抗來說,無疑是一種曆史的進步。

②局限性:由于沒有公平原則,凡爾賽體系不僅沒有使許多舊有的矛盾從根本上得到解決,而且還滋生了許多新的矛盾,這些矛盾使該體系不能維持長期的穩定。

(2)國際聯盟

①成立國際聯盟,其宗旨是促進國際合作和實現世界和平與安全。

②國聯形成決議的“全體一緻”原則,使其失去了對侵略行為采取任何有效行動的可能性,無法制止戰争發生,英法則将國聯作為維護自己既得利益、操縱國際事務的工具。

圖片情境

高中曆史世界大戰知識點(教學設計高中曆史)7

自主學習

對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評價

1.第一次世界大戰削弱了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力量,動搖了歐洲的世界優勢地位,促進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民族覺醒。

2.美國的參戰和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開始改變以歐洲為中心的國際格局。

3.這場空前慘烈的戰争改變了人們的觀念,反對戰争、要求和平的運動日益高漲。

合作探究三

對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評價

史料一 

高中曆史世界大戰知識點(教學設計高中曆史)8

史料二 1919年6月《凡爾賽條約》簽字的消息被法國元帥福煦聽到後,他說:“這不是和平,這是20年的休戰。”

思考:(1)凡爾賽體系下各種矛盾錯綜複雜。史料一中圖1、圖2各反映了哪一對矛盾?除了上述矛盾之外,凡爾賽體系還包含哪些矛盾?

(2)史料二中福煦元帥對《凡爾賽條約》的簽訂持什麼态度?結合史實說明他持這一态度的理由。

提示:(1)圖1反映了戰敗國與戰勝國之間的矛盾;圖2反映了被壓迫國家和民族與資本主義列強之間的矛盾。還包含:戰勝國之間的矛盾;資本主義國家與社會主義蘇聯之間的矛盾。

(2)态度:擔心。理由:《凡爾賽條約》具有掠奪性,必然招緻德國的不滿和報複。史實:德國要支付巨額賠款(或德國的海外殖民地被瓜分)。

【課堂小結】

高中曆史世界大戰知識點(教學設計高中曆史)9

【課堂檢測】

1.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發展的特點有(  )

①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經濟政治發展的不平衡加劇 

②資本主義世界體系還未形成 

③對外經濟侵略放緩 

④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進入壟斷階段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④ D.①④

解析:當時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已經形成,②項表述錯誤。進入帝國主義階段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對外經濟侵略加強了,③項表述錯誤。排除②③項即可得出正确答案。故選D項。

答案:D

2、1917年4月,美國加入協約國集團,對德宣戰;1918年3月,蘇俄與同盟國集團簽訂《布列斯特和約》,退出帝國主義戰争。下列選項對上述兩件大事的分析,正确的是(  )

①協約國陣營發生了重大變化  ②協約國集團的力量并未因俄國退出而削弱 

③實質上都起到了加速戰争結束的作用 ④美國和蘇俄都維護了自己的利益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美國加入協約國和蘇俄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戰,均是從本國利益出發,都使得協約國集團陣營發生重大變化,加速了戰争的進程。蘇俄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戰,對協約國的力量影響不大。故選D項。

答案:D

3、在巴黎和會上,帝國主義各國進行了激烈的争吵,這反映出(  )

A.德國有效地利用了列強之間的矛盾 B.美國和歐洲列強之間的矛盾不可調和

C.帝國主義戰勝國之間矛盾重重 D.戰勝國和戰敗國之間仍存在尖銳的矛盾

解析:巴黎和會是戰勝國宰割戰敗國的會議,德國等戰敗國沒有資格參加和會,所以,這次會議上的争吵不能反映出戰勝國與戰敗國之間的矛盾。而在這次會議上,不僅美國同歐洲國家有矛盾,而且歐洲戰勝國之間也矛盾重重。因此,這次會議上的争吵反映出的是戰勝國之間的矛盾。故選C項。

答案:C

4.有人說美國是華盛頓會議最大的受益者,其主要依據是(  )

A.重新确立了美國倡導的“門戶開放,機會均等”的對華政策

B.美國攫取了日本在中國的特權

C.使美國海軍力量與英國等同,并抑制了日本在遠東、太平洋地區的勢力膨脹

D.美國挽回了在巴黎和會上丢掉的面子,與歐洲列強和日本并駕齊驅

解析:B項不符合史實,美國沒有取代日本的在華特權;D項表述不準确,美國不是與歐洲列強和日本并駕齊驅,而是超越了除英國以外的歐洲列強和日本。在A、C兩項中,C項是最大的影響。

答案:C

5.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之所以不能避免世界大戰的再度爆發,主要是因為(  )

A.國家利益決定的

B.西方大國推行中立自保、縱容侵略的政策

C.舊的矛盾解決,新的矛盾産生

D.該體系建立在掠奪和奴役的基礎上,矛盾重重

解析: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名義上倡導和平,但因為其存在諸多缺陷而不能維護世界的長期和平:該體系建立在戰勝國掠奪戰敗國的基礎上,建立在大國強權的基礎上,因此,體系内充滿着諸多複雜的矛盾。該體系并未解決舊的矛盾,要解決矛盾就必須改變體系關系。故選D項。

答案:D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