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反駁一個關于“反剝削理論”的觀點,大概意思是:虧損的企業沒有利潤,沒有利潤就沒有剩餘價值,沒有剩餘價值就沒有剝削。從逆向思考的邏輯來為資本家訴苦喊冤,那麼馬克思是否真的冤枉資本家了呢?我們回到《馬克思基本原理概論》來解答這個問題。
這個觀點咋一看似乎是有道理的,資本家都是虧本的,哪裡來的剝削呢?我們仔細分析概念,就會發現他忽略了馬克思主義的一個重要理論“勞動二重性”,勞動二重性決定了商品具有二重性,具體勞動創造使用價值,抽象勞動創造價值。這是理解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的樞紐,能理解這個,才能看懂馬克思後來說的是啥。
商品是勞動的産物,是人類結合自然材料創造出來的,比如木工做家居,石匠刻碑,鐵匠打犁耙,紡織工織布等等,這些都是具體的勞動,勞動所創造出來的商品具有使用價值。在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體系下,不需要交換或者僅需要少量的以物換物,直接因為需求和交換就可以了。随着社會分工細化,需要大量的交換,如果能保證自己用家居換回來的犁耙是等價的呢?于是馬克思發明了“抽象勞動”這個概念來解釋交換背後的價值規律,商品價值說的就是這種交換價值,是由抽象勞動所決定的。
抽象勞動沒有質的差别,也就是說沒有具體的家居、石碑、犁耙等具體商品的差别,但是有勞動量的差别。我個人喜歡用“生産代價”來理解,也就是說生産、創造不同的商品所付出的代價是不同的。我們再進一步約束概念,假設生産條件是一緻的,大家都處于所差無幾的環境中勞動,那麼唯一的差别就是必要勞動時間了。做家具、刻碑需要花費多大功夫?這是具有客觀性的,無論是誰,要完成這個商品,在一定條件下所下的功夫是一樣的。馬克思的表述更為嚴謹,要去除無效勞動,隻有将有效的勞動凝聚在商品之中才能體現出其價值。市場交換是按照抽象勞動所創造的價值進行交換的。
早期的資本家通過血腥暴力的手段收走了農民的土地,工人的工具,壟斷了原材料渠道,工人隻能憑借出賣勞動力獲得收入。資本家的資本是有兩個部分組成的,一是用來購置新機器、采購原料的“不變資本”,在整個生産中價值量不會增值。二是用來雇傭工人,購買勞動力的“可變資本”,如果通過壓迫工人,使得工人在超出“必要勞動時間”的情況下繼續勞動,那麼就會産生“剩餘勞動時間”,剩餘勞動時間同樣可以創造出價值,資本家無恥地将這一部分價值占為己有。假設一個織布工人每天六小時織兩匹布,就足夠一家人的開銷了,這說的是必要勞動時間,但是資本家的貪婪不會止步于此,他們會通過組織管理的形式令工人多幹幾個小時,多生産幾批布。多賺的錢用來繼續投資擴大生産。
我們再回過頭來看問題,出現邏輯漏洞的是“沒有利潤就沒有剩餘價值”,這中間是沒有必然性的。剩餘價值隻跟“剩餘勞動時間”發生必然性,工人超出滿足個人需求的勞動就是“剩餘勞動”,剩餘勞動創造的“剩餘價值”可以認為是在商品上産生了增量增值,但是未必所有的商品都能賣出實際價值來。這又跟商品的價格規律有關系,工人的勞動創造了商品的價值,但是因為市場供需關系導緻在售價上産生了波動,這種價格波動直接影響企業的盈虧。也就是說,勞動所對應的概念是價值,盈虧所對應的概念是價格。因為兩個概念的混淆,導緻了這種錯誤的結論。
那麼工人是否需要對企業盈虧負責任呢?答案是不需要的,工人隻對自己的勞動負責。生産什麼商品?生成多大的量?商品賣多少錢?這是由資本家決定的,無論是市場飽和還是市場稀缺,都是因為資本家的意志而形成的。所以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跟工人是沒有關系的。是否存在剝削,評判的标準是有沒有“剩餘勞動時間”,就是說工人來“必要勞動時間”内完成了自己所需要的創造之後,是否還得繼續為資本家工作?當然了随着資本主義經濟關系的發展剝削還有新的形勢。
如果說延長工作時間長度,提高勞動強度是“明搶”的話,還有一種“暗偷”的方式,通過革新技術,提高社會生産效率,必然導緻“必要勞動時間”的縮短,就是剛才所說的“代價”,效率高了,同樣時間内代價自然就低了,由此可以降低工人工資或者長時間内不增加工資。這僅僅是“生産端”的财富掠奪,是資本主義增加财富的本質,資本主義必然走向帝國主義,于是開始了更高端的掠奪方式,可以通過經濟上的壟斷、貨币上的操控、甚至是用國家政治來為資本家服務。資本主義發展的必然結果就是:整個社會的财富源源不斷地向少數壟斷寡頭流動,造成極大的兩極分化,富則越富,窮則越窮,到了不可調和的地步引發社會革命。
世界是什麼?世界是如何存在的?
世界是由什麼構成的?有哪些基本要素?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