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南甯有一句俗語:“英雄難過美人關,美人難過酸嘢攤!”
何謂酸嘢攤?
酸嘢攤指的是“賣酸類食品的小攤”。
正如四川人愛吃辣一樣,廣西人則非常愛吃酸。而在各大風味偏酸的水果中,廣西流行一種吃起來“苦盡甘來”的水果。
這個水果不僅僅在廣西有,在廣東、雲南、浙江、福建、海南等地都有野生或者種植。在各個地區,它的名字也不同。
在雲南有人叫它“滇橄榄”;其它地區有人叫它“油甘果”、“牛甘果”、“油金子”等名字。
國外,印度、馬來西亞等國家也有這個水果,通常叫作“Amla”,可以音譯成“阿拉姆”,同時也經常被叫成“印度醋栗”。
但是在這裡,我們還是以《本草綱目》中的名字為準,叫它“餘甘果”。
《本草綱目》有曰:“其味初食苦澀,良久更甘,故名餘甘!”
苦盡甘來的水果餘甘果,學名叫餘甘子,是大戟科、葉下珠屬的落葉灌木或小喬木, 原産地在亞洲熱帶地區,具體地區還沒有一個比較準确的說法。
目前,全球栽培餘甘果數量最多的國家有2個,一個是我國,另一個是印度。
餘甘果在國外炒得非常火熱,但在我國相當長的時間裡比較冷清。
原因主要還是在于餘甘果的獨特風味。
有人說餘甘果吃起來發酸且不甜,味道似醋栗,不能鮮食,隻能用來加工成其它農副産品,在大多數以甜水果為主流的地區,難以流行起來。
這個說法是不太準确的。
目前,野生的餘甘果肯定相對較酸苦,但已經商業化的餘甘果品種味道吃起來就不能再輕易地用非常酸苦來評判了。
如今商業化的餘甘果吃起來,味道更加貼近“苦盡甘來”,剛剛吃第一口的時候,覺得發苦、發酸、發澀,但你隻要忍住了這開頭的“苦”,當你再吃第二口的時候,就會覺得這餘甘果的口味發生了質的變化,變得“酸酸甜甜”,變得越來越美味甘爽,接下來越咀嚼越甜。
“初吃不識果中苦,再吃方知果中甜!”
餘甘果的風味很像周星馳電影中的蘇乞兒,享受人間富貴,也嘗盡人間疾苦,最終是苦盡甘來。
廣西平南餘甘果餘甘果不隻是廣西獨有,但真正把餘甘果搞出名堂的卻是廣西平南。
平南餘甘果指的是廣西貴港市平南縣,是國内餘甘果商業化種植最早的地區之一。平南縣丹竹鎮廊廖村是一村一品中的“餘甘果村”,以種植餘甘果而聞名。
廣西平南在三四十年前就已經有人在商業化種植餘甘果了,但當年的市場卻是同當時的餘甘果一樣苦澀,那些年消費者基本上都是追求“甜水果”的,越甜的水果越有市場,像野生餘甘果這類的,基本上屬于水果中的“廢品”,沒人願意花錢買着吃。
幸好,平南餘甘果還是靠着自己的堅持,迎來了這個産業的“苦盡甘來”。
随着各類小衆飲品的爆火,這些年餘甘果也逐漸走上了大衆化之路,很多餘甘果都被用來加工成了各類飲品,一時間風靡出了廣西,在各地有了一批忠實的餘甘果粉絲。行業也由此正是“苦盡甘來。”
2016年,平南餘甘果的産值突破了1.6億,種植面積達到了1.8萬畝。
2019年,平南餘甘果成為了全國農産品地理标志,這是我國目前唯一一個以種植餘甘果而被評為全國農産品地理标志的産區。
平南餘甘果也就此出了名氣。
餘甘果該怎麼吃?在廣西,餘甘果的吃法以前大多數都是喜歡吃腌漬後的酸品。
有人會撒上一些辣椒面腌漬一下再吃。
也有人會将餘甘果封在密閉容器中,用鹽水來進行腌制多日,再進行食用,吃它的那一種“酸鹹”味。
但這些餘甘果大多數都是以前的老品種或者野生餘甘果,個頭小,風味酸苦,果肉少。
如今商業化栽培的餘甘果,個頭大,平均單果能達到15g, 是野生餘甘果的2-3倍,果肉可食用率高,而且酸苦的程度下降了許多,直接吃起來不再那麼的“難以下咽”了,再保留了它那“苦盡甘來”的獨特風味的同時,也讓它的口味變得更大衆化了。
或許,如今的餘甘果真的可以逐漸嘗試成為一個大衆化的鮮食水果,在我國流行起來。
你認為呢?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