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分我感覺看的是《萬曆十五年》中黃仁宇老師,寫李贽的中間部分,在系統地介紹中國的哲學體系。
古代哲學體系它的基礎就是孔子對仁的标準。各種标準亂七八糟總結起來就是“仁”。大概就是克制,謹慎,尊重禮儀,溫和大方。
這是一套理想的标準,就是跟實際相距很遠。大概類似道家的“道”吧,但有一點是相似的,就是沒有自己的概念。
生命的意義,就是用來表達對别人的關心。這又跟佛教差不多。認為“自己”是一種幻影,永遠存在的是無數因果循環。
孔子為哲學打了一個地基,然後孟子在上面蓋出了第一層樓。孟子生活在戰亂的年代,渴望一個強者出世,統一天下後,尊重儒家的規範,盡量少殺生。
孔孟之道戰勝了諸子百家,獲得了最大程度推廣;同時文官也戰勝了武将,獲得了政治的統治權。但随着時代的發展,越來越不符合時代,于是時代召喚新的解釋。
提供這個解釋的人叫朱熹。他認為宇宙的真理是相通的,而且可以彼此印證,需要通過觀察外物達到一種認知的效果。
中國的思想是一元宇宙論。有一個天理,會把具體的事物和抽象的倫理,混為一談,達到一種合一的效果。
如果一個人愚頑不肖,那朱熹會認為他濁氣比較重,需要可以通過呼吸吐納的方法或者讀書改善。
與這個理學相對的,大概就是王陽明的心學,認為理學的格物緻知很累贅。應該直接追求心理的自然自在。
核心觀點是“緻良知”,翻譯一下,就是尊重自己的良心。在行為上,主張老老實實的,知行合一。知道什麼就說什麼,說什麼就做什麼。
争論然後言歸正傳,耿定向就代表理學,而李贽代表了心學。兩個人決裂之後開始互相攻擊。
其實在讀這本書時,感覺挺累。因為時不時有文言文,還因為對我的知識是一種突破。好多我能力範圍之外的東西。
就是在閱讀的過程中,我感覺到了吃力,而且好多地方都不懂。每一個字分開我認識,合到一塊兒什麼意思,我不知道。
讀這種書大概就相當于,囫囵吞棗。就是先吃下去,什麼味回頭再品。
大概是耿定向指責李贽,說在講學時打滾,帶了一群和尚去卧寡婦卧室門口化緣,各種亂七八糟的行為,感覺這個人有問題,太放蕩。
李贽指責耿定向,谄媚權貴才能獲得官位,奴顔媚骨才能獲得寵愛。這不也是一種打滾嗎?而且是無時無刻不在的一種打滾。很少有人能身心如一。
李贽的這個學說破壞性很強,但破壞之後卻沒有建設什麼。他可能也是意識到這一點,于是後期會把他的學說美化,神秘化。
可能我确實不能完整地理解,這本書所有表達的内容。這其實挺正常,沒人要求,讀書,必須把所有的都讀懂。那誰不是說過,好讀書,不求甚解。
書是作者的世界,他在講述他的世界時,可能也沒指望所有人都融會貫通。那我隻講我看懂的那一點也是可以的。
佛學李贽有一個跌破三觀的觀點,說貪官可以危害小,但清官可以危害大。就是可以傲霜雪,但不可以做棟梁。
其實我也是這樣想,我覺得真正評價一個人,還是在于他為國家的存在,為了百姓的福利做過些什麼,而不是單純的品德高尚。
這些哲學的東西,看着頭大,腦袋暈。也許我真的不适合啃這些書。看到這兒,我突然有個想法,就是為什麼說中國古代是儒釋道一體的?
官員靠儒家起家,很多老年就會是佛門弟子。而有了他們的加入,佛門在不斷的壯大,變成了,那個時代的一朵奇葩。
有本書叫做《為什麼佛學是真的》,認為佛學就是一種更高水平的體察自己和這個世界。我對這個沒有研究,但身邊很多人是佛教徒。
可能對我來說,佛學是一個待開采的寶庫。有一天會挖開寶庫,看看裡面都有什麼。
謝謝您的欣賞,期待在留言區看到你的樣子。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