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作文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一篇文章。(60分)
①明者因時而變,知者随世而制。(《鹽鐵論》)
②知其不可為而為之。(《論語》)
③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莊子》)
④人有不為也,而後可以有為。(《孟子》)
對于以上言論,你有怎樣的感想?請選擇其中兩句立意,體現彼此的某種關系,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選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體,自拟标題,不要脫離材料内容及含意的範圍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文題解析】:
這是一道一道任務驅動型的材料作文,要求從所給的句子中選取其中的兩三句提煉立意,寫出自己的觀想和思考,首先應該名曲每個句子的内涵材料由四句名言組成。首先,要理解名言内涵:
第①句。解讀:出自漢代桓寬的著作《鹽鐵論》(根據著名的"鹽鐵會議"記錄整理撰寫的重要史書,書中記述了當時對漢武帝時期的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文化的一場大辯論)。
“知”通“智”。聰明人會随着時代的變化而改變策略,有智慧的人會按照世事變化的情況而制定法則。注意“變”與“制”仍是傾向有為,比如商鞅變法,王安石變法,相對比“與世浮沉”“随波逐流”“随遇而安”更積極。
此句強調了“變”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主張與時俱進,審時度勢,明智變通,順應曆史潮流,積極地根據時代發展要求做出适當調整,反對因循守舊,講究因時因世而為。
第②句。解讀:出自《論語》:子路宿于石門。晨門曰:“奚自?”子路日:“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者與?”意思是:子路在石門過夜。守城門的人問:“從哪裡來?”子路說:“從孔氏那裡來。”守門人說:“就是那個明知做不到卻還是要做的人嗎?”從這位看門人的話中,我們可以見出當時普通人對孔子的評論,也可以看到孔子孜孜不倦的執着精神。人要有一點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許多事情都是經過艱苦努力和奮鬥而得來的。
此句強調一種迎難而上、奮發有為的勇毅精神。
第一句強調審時度勢,順應時代潮流,講究因時、因事、因勢而為;
第二句強調一種迎難而上的勇毅精神;
第三句調強順應自然與規律,樂天安命;
第四句強調懂得取舍。
然後進行相應的組合,要選擇其中的兩句,立意要體現所選兩句的某種關系。如包含、并列、遞進、條件、一分為二等。行文是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觀點,然後展開論述,論述中要體現句子之間的聯系,最後引用句子。
認真審讀材料,分析材料發現,三句名言基本上是圍繞“為”“不為”來談的,首先,要明确每一句名言的内涵。第一句強調審時度勢,順應時代潮流,講究因時、因事、因勢而為;第二句強調要有一種迎難而上的勇毅精神;第三句強調懂得取舍。其次,要認真分析三句之間的某種關系,選取其中一個角度進行立意,如與時俱進,努力奮進;或與時俱進,積極有為。因為當時代進步,事情的發展會推着人向前,這時即便有些事你覺得困難,也要迎難而上。也可以從其他角度立意,如讨論在什麼情況下“不可為而為之”,在什麼情況下“安之若命”,可從“有所為”的标準上分析。
【主要問題】
1.不符合寫作要求:沒有“選擇其中兩句立意”,或選擇了兩句,但沒有體現彼此關系,兩句名言之間油水分離,或者關系牽強,勉強為之。
2.對材料理解有誤:如把“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理解為“明知道是錯誤的事情還偏要去做”,把“人有不為也,而後可以有為”理解為“人不追求作為然後才能夠有所作為”,把孟子的“不可為”等同于莊子的“無為”,把“因時而變”等同于“清靜無為”。
3.舉事例陳舊雷同:動辄拿喬布斯、海倫·凱勒、馬雲等名人說事;或沿用舊題,比如“自燃”“可燃”“不燃”(往屆月考題),比如“腳踏實地,仰望星空”(2010年北京卷),踮起腳尖(2009年湖南卷),容易彼此撞車,或有套作之嫌。
【拟題示例】
行者常至,為者常成
新火試新茶,有為趁年華
人生當如火又如水
雖千萬人吾往矣
志不求易,事不避難
勇為與智為
奮發有為與因時而變
無問東西,從心而為
做好人生的加減法
人生的儒與道
【參考範文】一:理性與感性的對決①從古至今,世間從沒有停止過理性與感性的碰撞。我認為,《論語》中“知其不可為而為之”是感性的代表,《孟子》中“有所為而有所不為”是理性的代表。感性與理性碰撞,會迸發出怎樣的火花?在我看來,理性戰勝感性,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斷。②“知其不可為而為之”,不屈從命運擺布,是順從内心真實想法的決然和勇氣。晚清康梁為首的六君子,發動戊戌變法”,失敗後他們被迫逃離,隻有譚嗣同不肯離去,決心以死殉變法事業,用生命向封建頑固勢力做最後鬥争,譚嗣同慷慨說:“不有行者,無以圖将來;不以死者,無以召後起。”他選擇毅然決然留下來殉法,這種感性的犧牲精神固然可嘉,但從理性看是愚蠢的,因為隻有活着才能圖将來。譚嗣同用鮮血喚醒民衆的做法,或許能彙聚推動曆史進步的力量,但從大局看,活下來才能“将以有為也”。③“有所為而有所不為”是權衡得失後做出的明智決定,是理性與智慧的行為。劉邦稱帝後,對群臣論功行封,張良深知“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的道理,克服謀求功利的想法,理智的辭封歸隐。因此,“漢初三傑”中唯獨張良全身而退,得以善終。正因張良沒有迷失功利,保持理性的思考而及時行動,在曆史畫卷上留下濃墨一筆。這樣看,這樣的理性戰勝感性,值得稱贊與效仿。④現實生活中,感性與理性的對決從未停止。不同的人在對決中勝負不同。但極端的理性讓人裹足不前,極端的感性讓人感情用事,魯莽草率導緻錯誤不斷。那麼,如何才能把理性與感性協調起來,互為補充呢?我認為,遇事首先要做到冷靜,正确研判。熱血男兒捍衛尊嚴,若為國為民,在法律框架下可以“沖冠一怒”;若為私欲與面子,則大可不必。保持理性冷靜,運用智慧化解危機,不到最後一刻絕不放棄。這樣“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逆襲是感性充滿理性的行為。而審時度勢,知道“有所為而有所不為”才是正确的态度。⑤所以,當可為與不可為矛盾時,當理性與感性碰撞時,理性選擇是解決難題最好的态度,也是最佳的辦法。有所敬畏是面對沖動的一種理性;自強不息,是好男兒不服輸的一種感性,非理勿躁,非感勿強。在辱母案中于歡表現雖可圈可點,但沖動也陷入了牢獄之災。⑥康德說:世界有兩樣東西令我敬畏。一是頭頂上的星空;二是心中高尚的道德律。讓感性與理性中和為一體,敬畏與噴張,恰當表達,因時而化。
【參考範文】二:
學會審時度勢
生活有高山,也有低谷;有輝煌的日出,必然也有慘淡的日落;有成功的喜悅,必然也有失敗的落寞…。而這些皆不在于客觀的事上,而在于你用什麼樣的心态去面對。
——題記
做一個會“審時度勢”的人,會讓我們免去無數的煩惱。省卻很多無謂的艱難;會讓我們的成功之路變得比别人的成功之路更簡單一點,更迅速一點。
前些天讀了一篇文章,裡面的故事讓我感觸頗深:富蘭克林被稱為“美國之父”。有一天,他想别人談起他成功的方法時,說:“有一次我受邀請到一座小茅屋裡與一位老前輩見面,我昂首挺胸,大步流星地走進小茅屋。可是,就在進門是,我的額頭‘砰’的一下撞到了門框上,額頭上立刻起了一個大包。這時,那位老前輩走過來笑着對我說:‘怎麼樣,很疼吧。這是你今天來最大的收獲。你想要成功,就必須記住低頭。’就是這句話改變了我的一生。”
《紅樓夢》中說道:“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在生活中,要想成功,就必須把謙虛作為自己的基本準則。如果你不謙虛,又如何能真正做到尊重他人?如果你不尊重他人,又如何能學會“審時度勢”?就像一首歌又低沉也有高昂,這樣才會受到人們的喜愛。如果你總是昂頭,那麼實際上你是在擡高自己,貶低他人,說以有時低頭也是十分必要的。
如果說低頭是成功第一條基本準則,那麼昂首則是第二條準則。有一家公司要招聘員工,門外排了很長的隊。應聘人一個接一個地走進招待室。進去後,主考官都首先都先不由分說的淩空劈來一巴掌,然後問:“這是甚麼感覺?”應聘的人都捂着臉出來。他們自然都沒被錄取。直到又一個年輕人進去,主考官也是劈來一巴掌,問:“這是甚麼感覺?”這個年輕人愣了一下,便又以同樣的力量,同樣的速度給了主考官一巴掌,然後回答說:“就是這樣的感覺。”然而這個年輕人被錄取了。
富蘭克林因為低頭而獲得成功,年輕人因為昂首而獲得成功,這兩者是不是互相矛盾呢?
事實并非是這樣的,這兩件事告訴我們:在生活中,我們要以不同的清醒去處理問題。在向他人請教時,要學會低頭;在面對心裡的自己時,要擡起頭來。也就是說,我們要低頭處事,昂首做人。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