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西夏文字 掌中珠

西夏文字 掌中珠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6-29 16:09:07

西夏文字 掌中珠(漢文對照番漢合時掌中珠)1

西夏文字 掌中珠(漢文對照番漢合時掌中珠)2

《番漢合時掌中珠》為1989年北區B184窟出土文物之一,編号為B184:9。西夏文刻本,文書高21.8厘米,文書殘寬15厘米。白麻紙,泛黃,纖維交織不勻,有橫簾紋,紙質柔軟。刻本,上、下、左雙欄,右殘,應為此頁的版心和右面,中下部有殘缺,一面豎分3欄,間有隔線。

此文獻為《番漢合時掌中珠》一書中的第14頁第2面,内容屬“地用下”(地部的第三篇)。内容為植物、蔬菜類,漢文内容如下(文中圓括号内為殘缺部分):

第一欄:桃 柳樹 松柏 (菜蔬) 香菜

第二欄:芥菜 薄荷 菠棱 茵(陳) 百菜

第三欄:蔓菁 蘿蔔 瓠子 茄子 蔓菁菜

《番漢合時掌中珠》成書于西夏乾祐二十一年(1190),是由黨項人骨勒茂才編撰的一部西夏文、漢文音意的合璧辭書,相當于西夏文、漢文對音字典,為當時西夏境内流傳較廣的一部溝通西夏語、漢語的常用辭書。

西夏文字 掌中珠(漢文對照番漢合時掌中珠)3

《番漢合時掌中珠》将常用詞語以天、地、人分部,每部又分上、中、下三篇。每一詞語皆有西夏文、相應的漢文、西夏文的漢字注音、漢文的西夏字注音四項。是當時西夏人(黨項人)和漢人互相學習對方語言的工具書。該書編者在該書序言中說“不學番言,則豈和番人之衆?不會漢語,則豈入漢人之數?番有智者,漢人不敬;漢有賢士,番人不崇,若此者,由語言不通故也。”表明該書目的是便于西夏人和漢人互相學習對方語言。書中每一詞語都并列四項,中間兩項分别是西夏文和漢譯文,右邊靠西夏文的漢字為西夏文注音,左邊靠漢譯文的西夏文為漢字注音。詞語編排以事門分為九類:①天體上(天空);②天相中(日月星辰);③天變下(天體自然變化);④地體上(大地);⑤地相中(山川河海);⑥地用下(礦産、植物和動物);⑦人體上(君子、小人);⑧人相中(人體各部);⑨人事下(人事活動及有關事物)。最後一類約占全書一半,包括親屬稱謂、佛事活動、房屋建築、日用器皿、衣物首飾、農事耕具、政府機構、訴訟程序、彈奏樂器、食馔、馬具、婚姻等。該書是研究西夏語言、文字、社會曆史的重要文獻,對解讀西夏語起了重要作用。由于《番漢合時掌中珠》中有西夏、漢語兩種語言、文字對照的特殊功能,因此,它不僅是西夏時期學習語言、文字的工具書,在西夏文獻湮沒數百年、西夏文成為死文字後,又成了現代西夏學專家們識讀、破解西夏語言、文字的門徑。這一珍貴文獻的發現,為進一步釋讀西夏文獻、開展西夏學研究提供了極有價值的資料。

1909年,俄國人科茲洛夫在内蒙古額濟納旗黑水城遺址發現一部完整的《番漢合時掌中珠》,現藏俄羅斯聖彼得堡俄羅斯科學院東方學研究所聖彼得堡分所。此後幾十年來,考古工作者雖在西夏故地發掘出土了大批西夏文物,卻沒有發現《番漢合時掌中珠》。1989年在北區發現的《番漢合時掌中珠》是目前國内僅存的一件《番漢合時掌中珠》,雖說僅僅是殘頁,卻是國内孤本,彌足珍貴。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