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廉頗蔺相如列傳文學常識歸納

廉頗蔺相如列傳文學常識歸納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1-16 09:45:37

廉頗蔺相如列傳文學常識歸納(廉頗蔺相如列傳)1

文章的題目是《廉頗蔺相如列傳》,顯然廉頗也應該是一個重要人物,文章還提及了缪賢等人,以往的解讀往往都圍繞蔺相如展開。可對于廉頗,我們應該如何去理解呢?

首先,我們來看看“廉頗”

1. 廉頗者,趙之良将也。趙惠文王十六年,廉頗為趙将,伐齊,大破之,取陽晉。拜為上卿,以勇氣聞于諸侯。

2. 趙王與大将軍廉頗諸大臣謀: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來。

3. 趙王畏秦,欲毋行,廉頗、蔺相如計,曰:“王不行,示趙弱且怯也。”趙王遂行,相如從。廉頗送至境,與王訣曰:“王行,度道裡會遇之禮畢,還,不過三十日。三十日不還,則請立太子為王,以絕秦望。”

4. 廉頗曰:“我為趙将,有攻城野戰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為勞,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賤人,吾羞,不忍為之下。”宣言曰:“我見相如,必辱之!”

5. 廉頗聞之,肉袒負荊,因賓客至蔺相如門謝罪,曰:“鄙賤之人,不知将軍寬之至此也!”

文中寫廉頗的文字就這不到300個字。我們仔細剖析這些句子的時候,我們就不得不感歎太史公的偉大了。

首先,我們可以直接從文字中看到的是廉頗“勇猛”、“知錯能改”的形象。以“勇氣聞于諸侯”,“肉袒負荊”、“謝罪”。曆史上的廉頗,三次伐齊、兩次伐魏、一次伐燕,骁勇善戰,極善兵法,是趙國頭号軍事家,在趙國國家防禦和軍事作戰上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東漢班固《漢書》中記載:百萬之衆,不如一賢,故秦行千金以間廉頗,漢散萬金以疏亞父。這樣一個人能夠“肉袒負荊”,左傳曰: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廉頗的這一點是很值得我們學習的。

廉頗蔺相如列傳文學常識歸納(廉頗蔺相如列傳)2

但也正是如此,有人就冠以廉頗“居功自傲、負氣好勝、心胸狹隘、舉止淺薄”的形象。我們先不做評價,再次讀讀文章。

第二句,“趙王與大将軍廉頗諸大臣謀”。廉頗被突出出來。當然此處有可能是因為傳主的原因。我們再考證秦國“易壁”的背景:在秦強而趙弱的局勢下,趙惠文王十六年“謝秦不擊齊”,自己背棄了“五國伐齊”的盟約,惹怒了秦國。如此之時,趙王與大将軍廉頗諸大臣,一句就顯出廉頗的地位了。再者我們看看第三句,請大家好好讀讀“廉頗送至境,與王訣曰”。“訣”是什麼意思?此處的“訣”告别,訣别的意思。再聯系下上文一個小的語段“其後,秦伐趙,拔石城。明年,複攻趙,殺二萬人”。弱小的趙國一敗再敗。在那個混亂的時代,什麼情況不可能發生?細想來,趙王前赴繩池之會,護送至邊境的廉頗竟與趙王訣别,提議“三十口不還,則請立太子為王,以絕秦望”。若非有大忠勇,常人是萬萬不敢對君主說出這類忤逆之言的。所以清代姚竺田曾在《史記菁華錄》對此贊歎“廉将軍之為社稷臣”清代李晚芳在《讀史管見》中點評此段時,更深入地認為“人隻知廉頗善用兵,能戰勝攻取耳,亦未足以盡廉頗;觀其與趙王訣,如期不還,請立太子以絕秦望之語,深得古人社稷為重之旨,非大膽識,不敢出此言;非大忠勇,不敢任此事”廉頗對趙國之“忠”,是維護國家根本利益之“忠”,是突破狹隘的忠君思想的“大忠”,令人欽佩。于是,我們在再讀“以勇氣聞于諸侯”,我們就發現此處的“勇”不是僅僅為武将的“勇猛”了,而更多的是臣子的“忠勇”而這種“忠勇”也正是司馬遷所提倡的臣子品行。

我們不妨再來梳理下蔺相如的升遷之路。

起初 為趙宦者令缪賢舍人。

完璧歸趙 拜相如為上大夫(戰國時,官爵可分為卿和大夫兩級)

渑池之會 既罷歸國,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位在廉頗之右

這樣的升遷之路,用“火箭”形容并不為過。如此“門客”,這讓戰功顯赫的廉頗這一“武将”不舒服是很正常的吧。當然,我們不是為廉頗的“負氣好勝”做辯解,而是更多的去解讀文章,去貼近作品創作的本真。

廉頗蔺相如列傳文學常識歸納(廉頗蔺相如列傳)3

我們仔細來讀“我為趙将,有攻城野戰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為勞,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賤人,吾羞,不忍為之下”。這裡面“我”和“吾”兩個字。我們都知道,這兩個字都是“我”的意思,可是為什麼其他兩個地方都是“我”而獨有“吾羞”一處為“吾”呢?

從訓诂的角度看:“我”常用于表示對自身的強調、加重語氣,有比較強烈的主觀色彩。“吾”常用以表示禮貌,自謙的意味。《辭源》中“我”就有“自以為是”的義項。我們不妨猜想下廉頗此時的心态:“我”字想必是大聲吼出來的。聲吼出來的。這裡的“我”表示了對自身的強調,有比較強烈的主觀色彩,是自以為是的、偏執的、有成見的、不免狹隘與淺薄的“我”。在說“吾羞,不忍為之下”時,“吾”字大概是小聲吐出來的。而且後面還加一句“宣言曰”。明目張膽的說出來的。這是多麼“可愛”的一個形象,是不是像小孩受了氣之後的“撒野”?廉頗雖對蔺相如“徒以日舌為勞,而位居我上”心存不滿,但他心底坦蕩、本真質樸、爽直率真,不使陰招,不用卑鄙下賤的手段去教訓蔺相如,而是毫不隐諱地“宣言曰:”我見相如,必辱之“。見相如處處躲避自己,不與自己争列,聽到相如“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的一番弘論之後,羞愧萬分,真心服善。堂堂一位大将,竟“肉祖負荊,因賓客至相如門謝罪”。其真誠坦率、勇于改過的精神感人肺腑。

當然,廉頗所做的如此這般的事情還有不少。

廉頗之免長平歸也,失勢之時,故客盡去。及複用為将,客又複至。廉頗曰:“客退矣!”

趙孝成王卒,子悼襄王立,使樂乘代廉頗。廉頗怒,攻樂乘,樂乘走。

趙使者既見廉頗。廉頗為之一飯鬥米,肉十斤,被甲上馬,以示尚可用。

你看這是多麼直率的一個人。看到勢力的門客直接回絕,自己受到不公正待遇直接攻樂乘。見到使者,直接披甲上馬。

可見廉頗被後繼的趙孝成王、趙悼襄王無故削奪軍權後,但凡君主重新召用,便不計前嫌,出征攻伐,為趙國再立一樁樁汗馬功勞。在被迫離開趙國,輾轉魏、楚兩國時,當趙王意欲重新起用廉頗,廉頗便用“一飯鬥米,肉十斤,披甲上馬”的舉動,向趙國使者證明自己雖已年老,但仍可上陣殺敵,表達了重回趙國的渴望。廉頗至死都在楚國唱歎“我思用趙人”。不得不說,廉頗一生之“忠”都系于趙國。

所以我們要注意:負荊請罪情節中并不是以廉頗之嫉妒彰顯蔺相如的大義,而是一位于國安危舉足輕重的戰将,在被蔺相如“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一語點醒後能放下“上卿”的身份“肉袒負荊”的大勇與智謀。課文呈現給大家的廉頗形象是一個以正面形象——為将勇猛,為臣忠義,為僚知錯能改,識大體。

司馬遷寫《史記》“不虛美,不隐惡”“隻據事實錄,使善惡自現”,由此可見。

至此,我們看到廉頗和蔺相如其實是一類人,“忠君、愛國”是他們身上所共有的品質。《論語•裡仁》:“夫子之道,忠恕而已”。此處的“忠”就是指忠于人、忠于事,繼而衍生出忠于君、忠于國。“恕”指的是寬厚待人、推己及人,這是儒家“仁”的具體表現。蔺相如自不必說,廉頗也是如此。渑池會前,因為這一愛國情感,形勢迫使廉頗必須考慮周全、安排周密、深謀遠慮,說常人所不敢說,做常人所不敢做。渑池會後,他“前據後恭”的行為、“勿頸之交”的赤誠,足見其心底坦蕩、一片赤子之心。其實這正是他愛國精神的集中體現。

廉頗蔺相如列傳文學常識歸納(廉頗蔺相如列傳)4

如此之人,文中還有一個——“缪賢”。

缪賢是在什麼情況下舉薦蔺相如的?是在趙國群臣毫無辦法,國家萬般危急之時,向趙王舉薦門客。是怎麼舉薦的?缪賢為了打動趙王,證明蔺相如确是“勇士,有智謀,宜可使”,缪賢以自己私下裡結交燕王,又在犯罪之後,準備叛逃到燕國為佐證,極力貶抑自己、加罪自己,褒揚蔺相如。缪賢的身份是什麼?趙宦者令,十足的内臣。“伴君如伴虎”私下結交諸侯,大大的死罪。可見缪賢的舉薦真是以死保薦。為什麼呢?報恩是一個重要原因。盡管犯罪之後,缪賢一度想要叛逃燕國,但最終趙王還是對他網開一面。缪賢有報恩之心,也在情理之中。但更重要的,應該還是缪賢的愛國之心,位卑未敢忘憂國,拳拳愛國之心,才使得這個小小的宦者令,不自量力,奮力一搏。宮廷鬥争,波谲雲詭,步步驚心,你死我活,缪賢不可能不知道其中的厲害。但是,在國家利益面前,缪賢終于抛卻個人的安危,挺身而出,“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趨避之。”缪賢,一個殘缺的人,站在曆史的風口浪尖,卻唱出了曆史的最強音。可以說,沒有缪賢,就沒有後來的蔺相如,沒有完璧歸趙,沒有繩池會,沒有将相和,就沒有了中國曆史的一段煙雲和滄桑。如此,才有明朝陳懿在《讀史漫筆》中感歎:缪賢識鑒賢于平原君多矣。

綜觀全文,太史公平實曉暢的語言,不僅塑造了蔺相如、廉頗等熠熠生輝的曆史人物形象,道出了驚心動魄的曆史故事,更給我們傳達出“忠心、愛國”的偉大精神。這是中華民族的脊梁,是鑄就偉大複興中國夢的基石,是新時代的我們必須去傳承和發揚的民族之魂。

廉頗蔺相如列傳文學常識歸納(廉頗蔺相如列傳)5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