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青年的人生選擇與價值觀

青年的人生選擇與價值觀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9-30 21:18:16

青年的人生選擇與價值觀(青年的人生觀)1

陳鶴琴,中國著名兒童教育家、兒童心理學家、教授,中國現在幼兒教育的奠基人

人生可分為四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兒童時期,第二個階段是青年時期,第三個階段是壯年時期,第四個階段是老年時期。這四個時期都有它的重要性,不過,依着一般說,青年時期比較的更重要些,因為青年時期不僅僅是年富力強,精神肉體都充滿了無限的生命力,并且它還有進取的創造的活力,有勇氣、有熱誠、愛真理的一股戰鬥力。

由于現實環境的缭亂和一部分主觀上的不夠努力,因此不少人都痛感現實生活的沉悶,而對生活發生了疑問,迫切地需要建立一個健全的生活态度,希望有一個正确的人生觀。這裡,就我的看法,分作十二點。

一、要樂觀

一般人對于人生的看法有兩種:一種是悲觀的,一種是樂觀的。悲觀的人對于做人做事都是很消極,以為生活本沒有意思,還不是那麼一套,還不是過一天算一天!因此處處都表現了消沉、麻木、觀望的态度。而樂觀的人對于做人做事都很積極,随時随地都在找尋真實的理想生活,循着曆史的軌道去認識真理,生活在人民當中,做一個真正的人,所以他們所見的前途是善、是美的,也是光明、愉快的。

二、要明事理

做人固然要樂觀,但必須有正确的認識,要把握住事情的正确性。譬如在黑闆上畫一隻鴨子,你在左面看是一個樣子,從右面看又是一個樣子。我們看一件事情,絕對不能看片面的,我們應該從整個的去觀察、分析、研究。我一向很不以為然的,一般做父母的,做老師的,處罰子女、學生,總是不問情由就罰站罰打,難道錯誤都在子女、學生身上嗎?這都是很有問題的。

青年的人生選擇與價值觀(青年的人生觀)2

1912年陳鶴琴在北京清華大學學習時留影

三、要克己恕人

一般人都有一種錯誤的成見,以為自己都是對的。我從美國回來的時候,在船上看見一個外國婦人站在甲闆上看風景,被人踏了一腳,照常理說,無疑是踏她的不對,但事實偏偏相反,她竟連聲道歉,認為自己不該妨礙别人走路,錯處卻在自己。中國人有三句話:“聖人過多,賢人過少,庸人無過。”這意思也就是說,凡事要“反求諸己”,要“躬自厚而薄責于人",不要自己以為沒有錯的。我們凡事要反過來想一想,錯的也許在我。這裡我并非要大家養成一種“自卑心理”,而是要大家先責己然後再去責人,這樣才能把“是”“非”弄清楚。

四、要抑怒制哀

怒與哀都是情緒的表現。怒是積極的情緒反應,哀是消極的情緒反應。我們不管它是積極的或是消極的情緒反應,在生理上的變化是非常劇烈的,危害也很大,所以我們必須學會如何去抑怒制哀。我在《寫給青年》中提到“人生三法寶”,以為無論待人處事接物,假使在發怒的時候,最好拿出“照妖鏡”來端詳一番自己的尊容,看看自己的狀态,那你不但不會發怒,反而會笑起來。

當然,要抑怒制哀,并不是要壓低我們對抗敵人的戰鬥情緒,而屈服在暴力面前;也并不是要忘卻我們身受的悲哀,去盲求快樂。相反的,我們要有更大的怒,要有更大的哀,而且是用冷靜的頭腦去思想,采取更有效的反抗。

青年的人生選擇與價值觀(青年的人生觀)3

1918年,陳鶴琴在美國霍普金斯大學學習時留影

五、要公平

我在上面說過,一件事情不是單面的,我們如果隻知其一不知其二,就貿然地下判斷,是免不錯誤的。如有些父母對于子女們的态度,總是以自己的喜愛而顯出不同。如有些老師對待學生們也常因處理不公平而使師生間的感情破裂,團體中的長官也是如此。所以大公無私,實是做人處事的要訣,否則不平則鳴,是一定的。

六、要舍己為人

我們做人,應當時時提醒自己的便是“舍己為人”。耶稣被釘在十字架上,從容殉道,完完全全是為了人。所謂“人生以服務為目的”,所謂“為大衆的幸福”,都明明白白告訴我們,隻有肯犧牲自己,在大衆的利益上着眼,才有真正的快樂!才有真正的幸福!

青年的人生選擇與價值觀(青年的人生觀)4

在妻子協助下将兒子作為觀察實驗對象

七、假如我是你

“假如我是你”看起來這是個很高深的哲學問題,實際上,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會遇到,是一個淺近的做人問題。如果能夠解決得好,我相信許多問題就可以更好地得到解決。

談到交朋友,有所謂“患難之交”與“酒肉之交”。患難的朋友能夠在友人最困難的時候予以幫助,予以同情。酒肉朋友,在友人得意時就時常往來,非常親密;如果朋友一旦失意,便不理他了,那時候,你是你,我是我,什麼也不肯幫助,用這種态度去交朋友,是萬萬要不得的。我們對待朋友也應該抱“假如我是你”的态度,不然的話,怎樣可以稱得上好朋友呢?

紹興地方流行一句俗話,“前半夜想想自己,後半夜想想别人”,意思是講一個人不要專為自己,想到自己的時候,也應該去想到人家。有人說了一句很風趣的話:“前半夜想自己的時候,我會聚精會神地去想;到了後半夜,我已疲倦得要睡覺了。”這就是我們普通人自私自利的表現。

又如我國的大家庭中,婆媳之間、姑嫂之間,很少有相處得好的。做媳婦的時候怨婆婆不好,做姑娘的時候說嫂嫂不行,但是到了自己做了婆婆、做了嫂嫂,就忘了當年做媳婦、姑娘的情形,而且總是這樣代代相傳。但如果能了解“假如我是你”這一原則,婆媳之間、姑嫂之間就不會有争執;如果将這一原則再運用到夫婦間去,也就不會有感情破裂,也不會造成家庭間的悲劇了。

孔子曾講過一句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說,自己不做的,不要加于别人。西洋哲學也有一句話:“己所欲,施于人。”這話是說,自己所欲的,要給别人。但是,我們做一件事,不僅僅從自己一方面看,還要從對方去看看。“假如我是你”這種做人的道理,也許比這兩種哲學都來得恰當。人做事,都應該多從人家的實際處境想,不隻是從自己的主觀作出發點來想問題。這樣的話,我相信,做人一定會做得好,事業也一定可以成功。

八、不畏艱難

我以為做事一定有困難,不困難的事是沒有意義的。不過我們遇到困難的事情,就得尋求解決的方法,應當抱“不灰心”的态度去克服它,但不要一味直沖;就是失敗了也決不灰心,但不要忘了探究失敗的因素。我們依照生理上講,動物的腦子構造越複雜,解決問題的方法也越多;腦子構造越簡單,解決的方法也越少。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曾經公開做過一次實驗,起初實驗的是金魚,把食料放在缸的角落裡,如果要吃它,得曲曲折折地遊過去,結果金魚總是在玻璃上亂闖;第二個實驗的是老鼠,方法與前者相同,但結果總是被老鼠找到路徑。人為萬物之靈,更得時時運用思想。照我的生活經驗,覺得平坦大路實在太少了,很多事情都是要曲線式行進的。拿破侖攻打意大利時,經過阿爾卑斯山,将士們都畏難不敢前進,當時拿破侖說,“難”字隻有愚人辭典裡才有!将士們受了他的鼓勵,終于達到目的。這雖是拿破侖一時的豪語,但他那種不畏難的精神卻是很可貴的。又如武訓先生辦學校的精神,實在是了不起,值得我們效法。

青年的人生選擇與價值觀(青年的人生觀)5

陳鶴琴:忘記年齡,與孩子們共同遊戲

九、要手腦合一

無論為學為事,僅僅憑了空想是不夠的,還得要手腦合起來去做。我們不要驚奇于歐洲科學家的聰明,其實我們遠在漢朝就有火藥的發明;又如王陽明所創的格物緻知,就是研究科學的好方法!

太平洋事變後,上海全部陷于敵手,我由上海轉甯波去内地。到了甯波,因事停留下來,遇到一位朋友家的孩子。他問竹子裡面有沒有空氣,當時我竟回答不出來。如果說有空氣,那空氣裡面有細菌,為什麼不腐爛?如果說沒有空氣,照物理上講,外面的空氣壓力很大,為什麼竹子不被壓扁?後來我實地用水用火去實驗,方才證明竹子裡面确是有空氣的。但問題又來了,這空氣是從哪裡進去的呢?我又去向專家請教,這才明白。所以,我們不論做學問做事情,必須實地去實驗。我國之所以事事落後,就因為一部分人把“做”與“想"分成兩件事情。我們讀書固然是求智的一個好方法,但除書以外的學問實在太多了,不是親身去經曆,怎能了解呢?譬如一個文藝作家,空有理論而無實際的寫作經驗,他的理論還是不穩固的。

十、要抓住機會學習

我覺得我們中間的大多數人多具有巨大的潛能隐力,但是這種潛能隐力都埋藏着不曾被發現。有時候偶爾聽到了一次演講,或是一個偶然的觸發,就會被喚醒,就發生了無比的威力。例如伽利略發明了鐘擺,是被教堂裡在擺動的油燈所喚醒;牛頓因蘋果墜地而立言;又如醫生用的聽筒,是因小孩子玩跷跷闆所激發。所以,我們要随時随地去找尋足可以激發的機會。你們不要以為憨厚的老農卑不足道,殊不知他們有許許多多寶貴的經驗絕非書中所有。例如我在江西,為了建築幼師校舍去采購木材,當時我先問了鄉下人,他們就告訴我木材的量法和生長在陰山與南山的木料的優劣,使我懂得許多關于木料上的知識。如果沒有他們告訴我,我相信一定做了“傻瓜”,還不知道自己上當呢!

青年的人生選擇與價值觀(青年的人生觀)6

在江西泰和創辦中國第一所公立幼兒師範學校

十一、要公事當私事做,私事當公事辦

有些人對于“公”“私”兩字的分法實在有些奇妙:有的簡直公私不分,而有的卻認為公務盡可以馬馬虎虎地過去,可是遇到私事,那就不同,一絲一毫不能讓人,非得斤斤較量不可。當然,這兩種态度都是要不得的。記得我在江西,為幼師建築校舍,起初是點工做的,後來發覺工作效率不行,于是改變計劃,就将全部工程包給他們去做。那真是奇怪,原來要三天工夫才能造一堵牆的,居然一天内就完工了。又如有些人對于公物總不愛惜,像日常消耗的水電文具之類,也許是不要自己的錢去買,總是随随便便地糟蹋了,這又多麼不應該呵!

所以,我的看法,要大家把公事當做私事去做,把私事當做公事去辦,不要僅僅重于私事而忘掉公事。否則,任憑你的能力如何強,但在服務道德上,你是有着不可彌補的缺點。

十二、要互尊、互信、互諒、互愛、互助

沒有人是能夠過絕對孤獨的生活,不然,猶如樹木脫離生養相關的泥土,就立刻會枯萎死滅。所以,曾經有人說過:“一個人從别人處所攝取的能力的量愈大、質愈好、種類愈多,則個人的力量愈大。”這是對的。譬如一個歌唱家,他的熱情可以喚起群衆的共鳴,因而發出偉大的力量,但假使他沒有群衆,則決不能發生共鳴的力量。我們也可以這樣說,一個人成就的一部分還是受外力的影響,常在朋友中無形地或有形地接受着鼓勵與輔助。我們要求自己能發揮更大的力量,就得有大量的外力來促成自己的成功。

朋友不論是哪一類,以“人”來講,應該不分貴賤,我們都應該尊重朋友的人格。你如不尊重你的朋友,也就等于不尊重自己。

人與人之間的結合,雖則有些地方相當神妙,但就大體上說,還是有共通之處的。我以為,朋友之間能取得互信是很重要的,否則互相猜疑,這個友誼是不會長久的。以夫妻而論,又何嘗不如此呢?

世間上很少有完人的,所謂“取人之長,舍己之短”,也是這個意思。别人有了過失,我能原諒;我有了過失,别人也會原諒,因為任何人都是免不了犯過失,人的好壞,本來也是從比較上得來的。

我以為,無論做人求學做事的出發點都是一個“愛”字,大至世界,小至夫婦、朋友,都應該相親相愛。同時,人與人之間的往還,應在均衡的狀态下生存發展的。換句話說,唯有互惠平等,彼此提攜,方能持久。不然,一味為自己打算盤,第一次或許有人會上當,到第二次,大家都曉得了,還會上你的當嗎?

“青年不是自己的,而是屬于國家與人類的。”這句話多麼的真實。的确,我們從青年本身講,他不僅是要負起繼往開來的責任,并且要把全人類的責扛在自己的肩上,而去謀大衆的利益、幸福。所以,絕不是限于以個人的發展為發展的。

青年是可愛的,前途是無可限量的。這裡,我隻就管見所切,以供青年朋友們參考。

(本文原載《現代教學叢刊》第一卷第一輯,1948年2月25日)

本文來自《陳鶴琴畫傳》

人物簡介

陳鶴琴(1892年3月5日-1982年12月30日),浙江省上虞縣人,中國著名兒童教育家、兒童心理學家、教授,中國現代幼兒教育的奠基人。早年畢業于國立清華大學,留學美國五年,1919年獲得哥倫比亞大學碩士學位。五四運動期間回國後,最初擔任南京高等師範學校教授,講授兒童心理學課程。東南大學成立後,任教授和教務主任。後擔任中央大學師範學院院長和南京師範學院(現南京師範大學)校長。

陳鶴琴提出了“活教育”理論,重視科學實驗,主張中國兒童教育的發展要适合國情,符合兒童身心發展規律;呼籲建立兒童教育師資培訓體系。編寫幼稚園、小學課本及兒童課外讀物數十種、設計與推廣玩具、教具和幼稚團設備。一生主要從事于一系列開創性的幼兒教育研究與實踐,有《家庭教育》等著作。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