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保工齡,實際上一般稱之為繳費年限,主要是社會保險系統記載的職工的繳費時間情況,一般包含了實際繳費年限和視同繳費年限兩大類。
檔案工齡,主要指的是依憑職工檔案内的招用工手續,可以判定的職工工作年限。一般來說,我們所說的檔案工齡都是我們實施養老保險制度以前的工齡,大多數人是沒有這樣的工齡的。
因為按照現在的規定,國有企業、機關事業單位職工,在實施養老保險制度以前的連續工齡,可以視同繳費,相應的繳費由政府承擔。隻是個人不用繳費。
在早些年的時候,我國的的就業是有國家計劃管制的。能夠進入國有企業,工作是非常不簡單的事情。所以在當時并不是在私營企業、外資企業或者自己幹幹就能夠形成檔案的,必須是有專門有權力的部門才可以。特别是當時的招用工手續以及每年的工資調級表等材料,勞動部門實際上都會蓋章的,這樣才有效。
一般來說,有四大類工齡可以視同繳費:國有企業固定工實施養老保險制度以前的連續工齡,勞動合同工(一般是1986年10月出現)實施的養老保險繳費必須繳費的;機關事業單位職工在實施養老保險制度改革以前的連續工齡,即2014年10月之前的連續工齡;需要安置工作的複退軍人,在《軍人保險法》實施以前的連續軍齡;還有一類非常特殊的工齡,知青上山下鄉的時間。
實施養老保險制度以後,我國的養老待遇計算模式仍然實施了幾年過去的那種工齡和本人退休前工資一定比例的相挂鈎的情況。可是由于私營企業、外資企業以及個體工商戶參保,個人的工資水平實際上是難以控制的。
1992年到1997年,我國各地實施了統籌賬戶和個人賬戶相結合的養老模式,明确統賬結合的養老制度制度實施以前,實施基礎養老金加個人賬戶養老金的計算模式,實施以前用基礎養老金加過渡性養老金予以計算。所以,現在有的老人退休時計算的養老金分為兩部分,有的老人養老金分為三部分。
個人賬戶養老金,還有補充養老機制——企業年金、職業年金是全額積累的模式。但建立個人賬戶之前的年限沒有實際繳費而視同繳費,因此過渡性養老金主要跟基礎養老金一樣和退休上年度社會平均工資、本人的視同繳費指數或者實際繳費指數、過渡性系數相挂鈎。
一般來說,工齡真的是老概念了。現在大多數企業用工可以形成的檔案材料,也就是招用人員登記表、勞動合同、解除勞動合同報告書;招用和解除手續,已經牢牢記載在就業系統中,現在甚至勞動合同也能夠實現電子版了。單位也不用每年就職工的工資晉升情況送到勞動部門去審核備案,國家也沒有強制要求對企業實施統一的工資表。現在的繳費主要是以社保系統中的記載為準,隻不過對于之前的老檔案還會需要核定視同繳費年限、特殊工種工作時間以及出生年月等信息。
對于90年代以後出生的年輕人來說,檔案的作用真的是越來越少了,除非是考機關事業單位。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