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性的呼喚》講述一隻貴族狗,經過了文明的教化,一直生活在主人給予的優越環境中,後被賣到寒冷偏遠的阿拉斯加,成了一隻拉雪橇的狗,又經過層層磨難回歸野性的故事。寫的是狗,卻也反映人的世界。
這部電影獲得8.8分的評價,也讓我看到了自身的改變。主角巴克就是自我的化身,唯有改變才能闖出一片天空。
01.巴克本是一隻養尊處優的家犬,像極了父母寵愛下的自己,缺少敬畏之心,毫無規則可言巴克原本是一隻貴族狗,是米勒法官的寵物。由于米勒法官私宅裡的優裕生活、米勒家族對他獨一無二的寵愛導緻巴克有着140磅的身軀,使它時時處處顯示出一種濃厚的皇家派頭。然而他的厄運來自于他對“熟人”的過分信任,他被米勒家的園丁騙出園子然後賣掉,從此開始了與以前的生活有着天淵之别的艱辛之路。
人們把古代那些官宦人家的公子統稱為“纨绔子弟”,如果這樣說的話,巴克也可以被稱作“纨绔狗”了。但巴克具有的是《紅樓夢》中賈寶玉那樣的“纨绔”,這種“纨绔”隻是絕對的養尊處優,但是巴克心地絕對是善良單純的,從來沒有欺淩弱小的邪念。
巴克平時受主人寵愛,缺少敬畏之心,毫無規則可言,它很難适應外面殘酷的環境。
就像剛剛走入社會的我們,對外面的環境很迷茫,更談不上敬畏。那麼缺少“敬畏之心,毫無規則可言”有可能會導緻哪些問題?
①在家中肆無忌憚、目無尊長,經常對着父母和長輩大呼小叫,頤指氣使。
②在社會上無視規則,給自己帶來麻煩之外,還會給他人帶來各種問題,比如去年的“搶奪公交方向盤”、“攔高鐵”、 “霸坐”等現象。
③喪失底線,走上犯罪的道路。長期地無視社會規則,以自我為中心,無視規則甚至法律會不斷地試探道德和法律的底線,走向犯罪的道路。
孩子從小被父母過于嬌慣,家長無原則的寵愛,會讓孩子變成一個沒有原則地索取、以自我為中心、無視規則和法律的人。
家庭中的規則不等同于社會上的規則,家長可以無條件縱容孩子,讓孩子為所欲為。但社會并不一樣,不遵守社會規則的人自然會被社會所淘汰。
02.巴克被馴化成一隻雪橇犬,自己也被社會磨平了棱角,成為為生活奔波的職場人離開了優越生活的巴克,為了活下去,終于學得聰明了。他在挨了痛打之後,終于醒悟:自己根本不可能與一個手持棍棒的人抗衡。
從此,它徹底明白了“棍棒的法則”,知道了在以後的生活中,不在以自己為中心,必須學着适應現在的殘酷環境。
除此之外,更為血腥的是狗群之間的争鬥,這種争鬥才是真正緻命的。
巴克第一天的遭遇成為了它終生難忘的一課。那時它眼看着他的夥伴以自己慣有的友好方式向一條愛斯基摩狗表示親近,然後又看着那條狗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撕開了夥伴的臉。
夥伴最終被打倒在地,于是那群圍觀的狗群嗥叫着将自己的夥伴層層壓住。最終,夥伴痛苦的尖叫湮沒于茫茫的雪海之中。
巴克就像是剛入職場的我們,對一些規則和制度不明白,帶着天之驕子的光環在職場中屢屢碰壁。最後,歲月會磨平我們的棱角,讓我們回到真實的現實生活之中。
随着年輪的不斷增加,面對事物的看法及處理方式都會改變,歲月不僅讓自己的性格變得更加平和了,還可能改變我們過于無法接受的事物,這時的你才是一個真正為生活奔波的職場人。
03.巴克狼性複蘇,回歸了荒野,自己也找到了生存團隊,找到了一片天空一切殘酷的事實都在告訴巴克,在狗的世界裡,唯一的法則是“牙齒”。無論如何,絕對不能倒在對手的腳下,否則隻有死路一條。
在人類的生存法則中有“勝者為王,敗者未寇”的名言,而在巴克的世界裡,失敗者面對的隻有死亡。一旦倒下了,就會直接成為砧闆上任人宰割的魚肉。
巴克本是一隻寵物犬,但為了生存,它掙脫了懦弱的束縛。它有着極強的适應能力,它能很快的認識到環境的改變并及時的作出反應。
我們所處的社會,不也是這樣一種弱肉強食的狀态麼?适者生存,這是一個亘古不變的真理,在動物,乃至人類世界裡都是真理。巴克在不斷的磨練中,成長為一隻無可匹敵的狗,甚至轉化為狼。
每個人内心深處,其實都向巴克一樣,潛藏着一份最深層的、最原始的,又不易被人們發覺的野性。我們也應該在生活的磨難中,不斷學習,不斷成長。從一株溫室中的花朵,蛻變成可以經受住風雨考驗的蒼天大樹。甚至要做到能夠為别人遮擋風雨,成長為一個真正有用的人。
04.巴克就是自我的化身,唯有改變才能找到屬于自我的一份天空①前提是适應環境。
人生活在社會中,就會面對社會的問題。由于社會的高速發展,都市化進程的加快,帶來的環境污染、人口的大量流動、工作和生活壓力的增加等問題的增多。面對現代急劇發展變化的社會,隻有努力提高社會适應能力,才能對不斷變化的環境具有良好的适應能力。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提高社會适應能力呢?提高社會适應能力的具體方法有:
a.要主動接觸、積極适應社會環境。首先要主動地投入到社會環境中去,不管現實環境多麼令人不愉快。隻有接觸環境,才能認識環境和适應環境。
有目的地、有意識地鍛煉自己,這樣可以進一步認識自己,認清自己在社會環境中所處的位置。
适應社會環境還分為主動适應和被動适應。
被動适應會表現出對環境的無可奈何,産生消極、憂郁、焦慮,甚至逃避的負性情緒。
主動适應則能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和無限的創造力,努力克服各種困難,從而産生積極向上、愉快、滿意、充實的正性情緒,這不僅能夠使我們很好地适應環境,也有利于身心健康。
b.要積極調整自我,提高應對的技巧。在接觸社會環境的過程中,肯定會遇到或産生社會環境和自身條件之間的矛盾和沖突。
如果我們能夠審時度勢,選擇有利的環境條件,抓住機遇,同時能夠積極地調整自我,學習有關的技能,提高應對的技巧,這樣我們就能較快、較好地适應環境。
c.要利用自身社交系統,積極尋求幫助。人們在積極地接觸社會的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問題。為了更好地适應社會,除了及時地進行調整自我之外,有效地利用自身社交系統,尋求家庭和朋友的幫助也很重要,俗話說“一個好漢,三個幫”。
有家庭的支持,有好友的幫助,就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因此,我們要學會利用自身社交系統,幫助自己适應環境、适應社會。
②法寶是改變自己。
比爾蓋茨曾說過:“社會充滿不公平的現象。你先不要想改造它,隻能先适應它。人應該适應環境,改變自我。”
大多數人想改變這個世界,但沒人想改變自己。在古代哲人中,早有這種心态了。
為官數日的陶淵明歸隐田園時,他改變了自己。官場的規則,是他無法改變的,變的隻能是自己。于是不為五鬥米折腰,與菊為伴,遠離了官場,但高潔的志向卻被後人所銘記。
仕途不順的李白,他改變了自己。他本想一展鴻鹄之志,可無法改變官場的他,隻好改變自己的志向。縱情于山水,遊遍祖國的名山大川,雖然未能圓自己的仕途之夢,但卻造就了詩歌的巅峰。
他們改變自己,同時也改變了時代,雖不被當時的人仰慕,但卻名垂青史,在曆史長河中留下濃重一筆。
适應環境,改變自我能使人走向成功。在我國流傳着愚公移山的故事,而在古希臘,也有一位偉人能夠移山,他的名字叫柏拉圖。柏拉圖告訴弟子自己能夠移山,弟子們紛紛請教移山之術,柏拉圖笑道,說:“很簡單,山若不過來,我就過去。”弟子們一片嘩然。這一個世界上根本就沒有移山之術,唯一的一個移動山的方法就是:山不過來,我便過去。
适應環境,改變自我能實現理想。人生在世,如果不能改變環境,就改變自己,隻有這樣,才能克服更多的困難,戰勝更多的挫折,找到屬于自己的一片天空。改變自己其實就是找到自己的缺點和不足,不斷提高自身适應能力,從而能夠從容面對生活中的問題。
《野性的呼喚》講述的是一隻狗的故事,卻也是關于所有生命的故事。讓我們意識到生活本有的殘酷,但也讓我們獲得生存下去的勇氣和力量。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